江苏省宿豫中学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教学
教研
计划总结 学科建设
教学活动 教海深航
德育
在线
规章制度 计划总结
德育活动 班级工作
师生
天地
教师风采 心灵驿站 教学交流
学子文苑 社团风采 学生荣誉
  首页 学校概况 新闻之窗 教学教研 德育在线 党团建设 师生天地 校友风采 招生招聘  
  • 1
教师博客
教师博文   博客链接
2012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移民泪
天和塔记【原创】
温州行
毛伟的博客
作息时间表
宿豫中学作息时间表公示
教学交流 现在位置是:首页> 教学交流

简论高中生物新教材文本资源开发的内涵

发布者:han    发布时间:2012-05-15 15:31:21    阅读:1368次     [关 闭]

宿豫中学  王峰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加强教材文本资源的研究,形成正确的教材观,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是教学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文本资源的开发遵循一定的原则,依据国家生物课程标准、依靠教师对教材的精心处理。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探索新知、提高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对高中生物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研究,进一步为生物课程教材资源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教材  文本资源  开发

教材是重要的、核心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不少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研究、挖掘教材,发现其优点和不足。把教材当作一种资源,对教材采取增补、删减、置换、重组等方法,根据学生的基础,灵活地使用教材,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彰显精彩生成。因此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教材文本资源的开发,从而达到课程标准的预设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高中生物新教材:目前全国性的新一轮课改正在稳步推进,与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相配套的高中生物教材即为“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编写体例和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结构上,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实行专题式、模块式和中外混编体例;内容上,除课本正文外,增加了问题探讨、本节聚焦、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自我测评和图片插图等;版本上,目前有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四种版本,打破了原来一个版本一统天下的局面;类型上,分必修和选修本等。总之,新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内容多样,图文并茂,理念新潮!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是根据统一的《课程标准》编写的。不论哪一版本的新教材编写都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教材更加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2.文本资源的开发: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学资源,教材是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一是因为它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二是因为它具有较强的政策性。教材作为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的课程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高中生物教材文本资源的开发就是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包括对原有内容的增删、引申、拓展等。新教材开发的内容选择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教材大量增加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物与文学、科学家的故事等方面的内容,突出生物教材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物科技发展。这些为教材文本资源开发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不同版别的教材由于编写者的知识结构和思想倾向有所不同以及保护教材知识产权的要求,因此不同版本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意图、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及内容选择。在知识体系的安排、教学案例的选取、知识呈现的方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需要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联结点,才能做到“用教材教”。在这个过程中,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通过教师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来保证学生所接触的教材是更有教育意义的,教学的收益更大。教师可以进行不懈的“去粗取精”的咀嚼式的劳作,将教材嚼烂嚼碎之后再喂给学生;也可以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处理。平时所说的“备教材”就是指对教材等资源的再度开发和整合。

二.文本资源开发的体系 

1.正确解读生物学科的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对高中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进行高中生物教育的国家标准,是编写高中生物教材最基本的依据,也是高考的指针。解读时具体区分每个课标内容的不同行为动词的内涵,准确把握新课标对每个知识点的界定的不同程度的要求,从而在文本资源开发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 精心处理新教材——主干知识结构化。在研究分析不同版本教材基础上,对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在不违背课标改革精神的前提下,对主干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结构化处理是指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增删、重组和整合,或将繁多、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处理,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获取和掌握。重新整合建构生物教学体系:教科书不同教学模块间的整合;专题间的整合;必修和选修间的整合及以生物史实为核心的跨越专题、模块、必修和选修的整合等。

调整与重组

对于重要概念的编排,布鲁纳认为:“如果一个概念对于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应当让学生掌握,就应当在直观和经验的水平上尽可能早地介绍给学生。”细胞膜作为生物膜系统之一,可将它与生物膜系统组合在一起学习。细胞器的学习顺序不妨按“双膜结构——单膜结构——非膜结构”排列,会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记忆。此外,兴奋的传导与传递过程可调整到反射弧之后学习,可将生态位的概念提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之前等等。

补充与删减

新教材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生物学科学史的认识,利用前言、正文或拓展视野等栏目介绍有关的科学发展历程,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研究的方法,但受教材篇幅的限制,对于科学家研究思路与过程的介绍非常有限,教师教学中应适当补充。此外,在教学中根据课标要求对部分内容作适当删减,例如必修3 中的昆虫激素可简化学习。

3. 深入挖掘教材插图。教材中的插图,是经过编者精心考虑后选入的。插图对课文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一般说来都能体现课本的重要内容。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让人接受。许多杰出的生物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它们将枯燥的文字形象化,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4.充分挖掘生物教材资源,加强人格教育。生物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直接施教者。生物教科书提供了大量的生物人物的人格形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布鲁诺、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孙中山、毛泽东等体现的追求真理和科学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有哥伦布、麦哲伦、玄奘、鉴真等人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教师通过对生物人物高尚情操的介绍,以使学生获得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体验,并自觉不自觉地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几个学习的榜样或楷模,仿照他们的行为准则来为人行事,把他们的嘉言懿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5.关注教材中的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附文内容,创设生物新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文本资源开发的原则

1.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发教材,真正“结合学生生活” 开发教材,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开发教材,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设计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尽量采用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兴趣密切相关的事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和自我开拓的余地。此外,教材语言叙述要平实、精炼,操作步骤的叙述清晰、细致,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2.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我国长期的传统教育中,课程资源的范围相当有限,教材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甚至人们常常把教材看作是惟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订购教材或编写教材。在提出广泛开发课程资源的今天,我们要从认识上防止走入另一个误区,即课程资源越多越好。尽管学生该学的东西很多,但学校教育所能传授的永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学校只能在可能的选择范围内开发重点的课程资源,不能一味追求课程资源在量上的充足,而忽视所开发课程资源的价值,即学生能否从中汲取终生受益的教诲。

由于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的支撑系统,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要得到量上的保证。如果资源不足,在分配时就会遇到困难。在这一点上,不单是处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阶段的我国要注意,既使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为此,国家和各级政府有必要以行政手段,如制定相应教育政策,保证基础教育的基本资源的满足,使其达到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起码要求,包括提供足够的教师、时间、材料和设施,适当而安全的场所和社区等。

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保证数量的同时要兼顾资源的质量。学校担负着使青年学生适应社会,即帮助他们学会能够建设性地参与社会事务的各种本领这一育人重任。因此,学校要能够传授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诸多知识;要能够训练出学生从事建设和适应生活所必须的基本技能;要能够培养起学生多方面的较高水平的素质。课程资源的开发服务于学校所肩负的这一育人责任,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从质量上要做到:要能够适应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要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及有利于教育理想的实现。

3.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现阶段,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当务之急是转变课程理论工作者和实际操作者对课程资源的传统认识,逐步树立起开发各种不同的课程资源的意识。但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进展过程中,课程资源开发者不能单纯地为了开发而开发,要注意开发和利用相结合。以前,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严重不足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如今课程资源的开发被写进《纲要》与各科课程标准中,已足可引起关注,但这也可导致另一个极端,即肆意开发各种资源,而不注重实际利用。因此,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一方面要树立起积极开发各种新的课程资源的意识并付诸行动;另一方面,要善于识别、发现现存的课程资源,把闲置的课程资源及时加工、转化,以进入实际的中小学课程而加以充分利用。利用课程资源则要注意区别各种类型,根据实际情况,做到开发和利用相统一,利用频率和效果相统一。

总之,新教材内容虽很丰富,充满新精神,但有的内容并不是按《标准》的顺序和内容划分而编写的,所以某些部分用起来很不顺手。但只要我们教师能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习惯出发,大胆地调整教材顺序,整合教材内容,仔细地、反复地阅读新教材,揣摩新教材,创造性地活用教材,最大限度的开发新教,我们就能成为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我们就能完成由传统模式的“教教材”到现代模式的“用教材教”的转变,就能实现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苏ICP备2023042236号   版权所有:宿豫中学    电话:0527-84491996  地址:宿豫区学海路4号     苏ICP备20230422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