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豫中学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教学
教研
计划总结 学科建设
教学活动 教海深航
德育
在线
规章制度 计划总结
德育活动 班级工作
师生
天地
教师风采 心灵驿站 教学交流
学子文苑 社团风采 学生荣誉
  首页 学校概况 新闻之窗 教学教研 德育在线 党团建设 师生天地 校友风采 招生招聘  
  • 1
教师博客
教师博文   博客链接
2012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移民泪
天和塔记【原创】
温州行
毛伟的博客
作息时间表
宿豫中学作息时间表公示
教师博客 现在位置是:首页>教师博客

移民泪

发布者:王    发布时间:2012-12-21 19:37:53    阅读:2971次     [关 闭]

                                        王秀营
    娘今年已经75岁,一直在我家生活。提起过去,她谈的最多的是1958年骆马湖移民的心酸,而她重复最多的话是——那几年遭了大罪,眼泪足足流有一斗多。娘讲起颠沛流离的艰难,忍饥挨饿的折磨,每每以手拭泪,仿佛搬迁的苦汁早已汪满记忆的闸口。
    窗外的阳光洒下来,灿烂而温馨,2012年的日历也将撕完最后几页。母亲口述的一些细节,渐渐连缀成迁移的线索,其中闪动着十几万人仓促搬迁的狼狈身影,混杂着扶老携幼的哭喊声和木轱辘车的吱呀声。他们的身后,是永远无法返回的汤汤泽国。
                         逃离家园
    娘记得很清楚,搬家那天是农历6月10日,我查了,是阳历7月26。
    那时我们家住在刘场,位于现在戴场岛的西南二里远,可以说是骆马湖的湖心地段。洪水从前一天下午开始吞没农田,到6月10日早上8点左右,水已漫上刘场老宅。整个刘场的百姓都十分恐慌,因为之前虽然年年发洪水,从来没有漫上宅子的,水势这样凶猛,百姓才意识到严重。之前,队里组织把收获的麦子全部卖掉,很多人家也把剩下的余粮送出湖底。队长已通知百姓做好搬迁工作,可百姓住在湖底,人畜兴旺,粮食高产,谁愿意离开这金窝银窝呀。别的不说,仅一季小麦,除交给公家外,每家还能剩2000多斤,在那个缺粮的年代,已是小康水平了。6月9日晚,生产队来条大船,要求各家把床、缸、粮食等装船,可大家坚信撤离是暂时的,所以每家只把日用木独轮车搬上船,其他都留下不动。爹爹还把草堆用泥砌上,以便回来后烧火做饭。
    上午9点多,洪水冲进院子里,鱼群在磨盘周围游动。大人小孩都冲出草屋,跑到高一点的地方躲水。娘把六个月大的大哥抱在怀里,只拿出一个装着换洗衣服的包袱,奶奶刚把早饭做好,馒头蒸好,水就漫上锅台,奶奶连一个热馒头都没来得及拿。正在大家泡在水里焦急万分的当口,队长终于调来一条大船,全刘场二百多人慌忙上了船,有的衣服全湿透,有的被水呛得憋气……前后只有半个小时,洪水就没到屋顶,能留条命已是幸运。除了一点随身的包裹,重东西一律不准拿,救人要紧。船中哭声一片,每家的生活用品几乎丧失殆尽,床、被、磨、缸、柜、锅等全都泡在水里,猪羊鸡鸭被大浪席卷而去。
    浑浊的水浪在船的周围翻滚,阳光炽热,周围一片闷燥。中午时分,船在洋河滩停住,大人小孩上了岸。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刘场百姓像其他湖底人一样只能茫然地等着安排。当时洋河滩一片混乱,足足有一万多人聚在水边,大家还没从惊慌中反过神来,家园就消失了,记忆都沉没在水底。大人孩子“哭声直上干云霄”,整个滩头犹如丧事的场面。母亲亲眼看到一个年轻的孕妇,刚下船孩子就临盆降生,没办法只好在水边地上生孩子,男人妇女面向外围成一圈,帮那产妇遮挡视线。对于那些逃离的人们来说,只能如此!
                         牛棚四十天
    从金窝银窝被撵到牛窝是什么滋味,只有经历的人才能知道。
    下午3点多,生产队通知住户分散到几处,我家和其他14家被安排到小墩吴牛棚。全场统一吃饭,所有人就地等待,县里来人检查。5点多,有人将两桶稀饭挑过来,刚到人群里,挑桶人脚下一拌,一只木桶的稀饭泼了两碗在地上,孙姓男子饿急了,赶紧趴在地上吮稀饭,队长赶上前,打他两个嘴巴,喝道:“不准喝,丢了骆马湖人的脸!”最后,每人只分到一碗稀饭,也是一天中吃到的唯一一次饭。
    小墩吴牛棚不大,平时拴着十几头牛,还有一个大牛槽。十五家七八十口人赶到牛棚,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夏天热,牛棚里牛屎味逼人,连牛棚外都能闻到,蚊子苍蝇乱飞,不停地叮人,没办法,很多人又回到牛棚外的空地上找地方蹲。那时家家都有吃奶小孩,小孩子一哭,大人急的团团转,但又没有一点办法,有时想喂孩子点饭,还要到村子里借个碗、水什么的。牛棚内外一整夜也不得安,一会儿孩子哭,一会儿老人怨,一会儿是叹气声,全场几乎所有人一夜都没有办法睡觉。
    第二天,情况更糟,早饭没法做,天上又下起大雨。生产队不再过问,只是让等消息,没人知道要等到何时。几十口人挤在牛棚里,外面下大雨,牛棚里下小雨,半天下来,牛棚里都是水,很多人又都跑出牛棚。很多妇女头上顶着一个大褂子,怀里抱着孩子,在雨里呆坐,没有别的办法。家家到附近村上央求一些锅碗什么的,凑合着熬点稀饭。没有被单,没有席子,没有换洗的尿布,更不要说洗脸、洗澡,真正成了一群无人管理的牛。到了第三天,家家的男人都外出到亲戚家借米、借油、借粮以及其他生活用品,那时生活困难,很多时候也是爱莫能助。大家自己动手,搭个厕所,支个锅架,或靠草垛顶个斜棚子,先把孩子安顿下来。
    雨夜熬人,夏阳炙人,一周下来,很多人的胳膊腿和脸上都起皮。两周下来,很多人脸上身上呈现紫色。三周下来,很多人的脸上显出死人皮的颜色,个个像是野人。孩子病恹恹,眼眶凹陷,头发散乱,怪模怪样的。到了第四周,很多人饿的直不起腰,有的人家已经断炊,全靠央求点稀饭度日。没办法,很多人家有出去寻粮,或到生产队领救济。我家当时一麻袋的麦子也已吃完,面临断炊的局面。娘就抱着大哥去外婆家住一阵,外婆看到娘又黑又瘦,二十一岁的人,像是四十岁,娘儿俩不由得抱头痛哭一场。
                         寄人篱下
    走出浊臭逼人的牛棚,犹如从牲口群中被解放了一样,大家的心情开始如秋天一样晴朗。生产队通知,全刘场的人一律搬到曹集公社。家家忙着把用品物什绑到木独轮车上,抱着对家的向往,兴致勃勃地出发了。男人们推着小木车,喊着号子,一路上都是木轮车吱吱的响声。妇人和老人带着孩子,步行紧随其后。下午三点到目的地,可惜还是没有现成的地方,各家最终被安排住进附近的百姓家中。
    我家当时住在王圩生产队刘婶家的西屋里,和牛棚相比,已算是安乐窝了。可东西奇缺,只得和刘婶家商量,像鏊子、磨等可以共用,日常生活的小零碎就只能用米或麦子换,如火柴、碗之类。只是缺油,点灯的油,食用的油都是稀缺,晚上烙煎饼,只能用手在黑里摸着做。晚上,一家人只能在黑夜里呆坐,像半个僧人一样。爹爹和父亲有时帮着主人家做事,求个和睦相处。虽然分散住下,但生产队还要集中做事。最主要的事是把生产队集中在洋河滩的麦草运到曹集,单趟三十多里,只能靠肩挑。连续一两个月,每家的劳力都要参与运麦草,运一趟算一个工分,没运的连口粮都没有。每人带着扁担、布兜和绳子,每次都要挑上八九十斤的重量。那时娘也参与挑草,每天一趟,体力消耗很大,有时还要带上大哥,更是艰难。
    麦草没挑完,生产队又动员劳力去扒河。中秋节前后,我家一家五口,包括一岁多的大哥,都到工地上,住河沟边的草棚。这一干,就是四个月,直到腊月十六才回到刘婶家。那时扒河任务重,生产队逼得紧,号子喊的震天响,有的人累的吐血也不能停。从早晨蒙蒙亮,到晚上黑漆漆,都在不停运土、抬土、挖土。饭不够,每人只能吃个半饱。娘每次舍不得吃,还要端点饭到草棚先给大哥吃,自己就更饿了。娘一走,大哥就哭,眼泪都哭干了。那时是隆冬,河沟上冷的要命,有零下十几度,又没有御寒的棉衣,更不要说厚一点的被子。有时只能抱着孩子相互取暖,日子的清贫、寒冷可想而知。
                         草棚三年
    腊月十六从工地回来,生产队通知各家到新的暂住地建草棚,麦草自家到洋河滩挑。暂住地在曹集公社罗墩生产队旁边的荒地里,每家划一小块,瓜棚一般大小,一般可住二三个人。各家又在隆冬里忙活了一周左右,总算有了家。
    我家当时住一个草棚,夜晚只能轮换休息。更严重的是余粮已吃完,全靠生产队发放。过了旧历年,又迎来了漫长的三年自然灾害。那时各地受灾,自顾不暇,谁会顾及无家可归的移民呢。这种大背景下,骆马湖移民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家家只能领七八斤粮食,上顿顾不了下顿,有时只能拿烂菜叶充饥。59年、60年,我家连续喝了两年稀饭。没有家,没有地,没有牲口鸡鸭,几乎断绝一切求生的条件,全家像是漂泊在冷寂的冰川上。情急之中,爹爹偷偷在人家地边撒些胡萝卜种,饿急了,就蹲在地边扒点胡萝卜吃,或揣在怀里带给家人吃。那时,这种行为是要挨批斗的,因为公家不准种十边地。
    59年夏天,队址终于定下,是一块田地,可谓一无所有。按照生产队的分工,妇女老人去洋河滩挑麦草、备木料,男劳力利用农闲时开始盖房子,孩子们也帮着扎芦把、抱麦草、端泥水。这样断断续续盖了两年,直到61年夏天才完工。草房不高,房子的正门才一米四,每家三小间房子,一间偏屋。那年秋天,家家住进新盖的草房,才算真正安定下来。
    这以后,虽家家有薄田几亩,但哪能和骆马湖底的沃田相比,移民们想念骆马湖的家园,就像流离失所的孤儿对伟大慈母的怀想。那些当年做出“大跃进”移民决策的人,那些给骆马湖移民带来伤痛的人,那些对移民损失漠然冷视的人,他们可否有一颗该受谴责的难安的心灵?骆马湖移民用血泪铸成的地岩层,时日愈多,愈成琥珀似的,在家族和“旱改水”的土地上豪光万丈!
    最后,让我引用一个老移民不成韵律的诗句,概括移民们的不幸遭遇。
                  离开骆马湖,
                  苦日在后头。
                  草棚算有福,
                  四年始安定。
                  薄田十亩粮,
                  难抵湖一亩。
                  补助无一厘,
                  家园只有泪。


                                        2012年12月18日

 

 
苏ICP备2023042236号   版权所有:宿豫中学    电话:0527-84491996  地址:宿豫区学海路4号     苏ICP备20230422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