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豫中学 王 超
很久以来,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政治课就是背条条,平时背了也没用,只要靠最后突击
下就行了。应怎样看待这个说法?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政治考试较多地要依靠教师猜题押题,猜得准,就考得好,猜不准,学生努力学也没有用。应怎样看待这个说法?
这些说法的确颇为流行。它的形成可能与某一时期高考、中考的导向不够科学有关。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有害的。
首先,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一样,首次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靠最后突击的思想必然影响对课本的首次学习,影响平时的日积月累。一旦在新课学习过程中因松懈马虎而造成“夹生饭”,那对日后的复习必然会造成极大的负担。
第二,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科学,它对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等具有重大的影响,这是不能靠临时突击一下来完成的。
第三,从高考的角度来看,临时突击也不行。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改革,知识考查的覆盖面广,又侧重于能力的考查,从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靠临时突击是违背学习规律的。况且,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应在平时学习中完成的,这样才能在后阶段的学习中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如果把这些任务(五本书,数百个知识点.一年来的重大时事等)都放到最后去突击,必然达不到高的质量,并且会弄得手忙脚
乱,乃至会冲击其他学科的学习。很多靠临时突击的同学都有这方面的教训:到最后想突
击也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了,结果只能是仓促上阵。所以,一定要改变临时突击的观
念,重视首次学习,学会平时的积累。
关于猜题押题问题。在高考中老师的教学与指导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学认真得法,复
习指导对路,作业训练得当,无疑会提高同学们的考试成绩。但这些都是外因,都是条件,
这些外因和条件归根到底还要通过自身的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在学习中,既要把眼睛看着老师(认真听取老师的教学和指导),又要把眼睛看着自己(依靠自身的努力获得好成绩)。至于猜题押题,是不能寄希望于它的:一、当前高考命题.为能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曾采取多种措施使猜题的概率降低到最低限度。诸如“试题在书外,观点在书中”,“重点、热点不回避,角度、思路要变化”、“提供材料,让考生从中概括出观点,再运用观点去说明问题”等。针对这些情况,连经验丰富的教师也把着眼点转向提高学生水平上,而不再把希望寄托在猜题押题侥幸取胜上。二、当前高考试题答案没有固定模式,均要针对试题的特定要求有针对性地作答,按照事先背好的答案来套必定吃亏。有时高考试题与复习的试题同属一个范围,由于角度不同,答案也会有很大差别。盲目地照抄答案,连基本分数也可能拿不到。因此,一定要把立足点放在提高自身水平上,放在全面打好基础以及灵活调遣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而不能放在老师猜题押题侥幸取胜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经常听到这样的疑问:政治课学习要不要背一些东西?怎样划
分必要的背与死记硬背的界限?哪些东西要背,哪些东西不要背?
学习思想政治课和学习其他学科一样,是要记住一些东西的。要记的东西就是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这些东西是思维的“细胞”,分析问题的武器,由准确、熟练的复述到融入和溶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素质,不仅会提高思维的敏捷性,调遣知识的灵活性,答题的准确性,而且在青年时期打下的基础,将使你终身受益。正是基于此,历年高考试题及其答案都对准确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提出要求。如1995年高考第34题要求准确表述国家概念,1996年高考第35题,要求准确表述“一国两制”概念等。但这里要注意几点:一、背东西要理解,不能囫囵吞枣;二、要记的是“三基”内容,不是把课本中带有阐述性和举例性的东西都记下来。特别是对试题答案不能死记硬背。每一个试题都有该试题的特定要求,不能机械照搬。对试题及其答案,正确的做法应是用心分析和准确理解题意,弄清试题的事实、试题的立意以及设问的特定要求,然后分析答案的思路,使用的方法,应吸取的经验教训,从而提高自身的答题水平。这样去做也就划清了必要的记与死记硬背的界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