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有点不一样,大家被“禁足”了,但是形势依然很严峻:

你需要了解这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



但你也需要知道这些是谣言,千万不要传!
谣言一:钟南山院士建议“全中国人民在家隔离两周”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钟南山院士从未提出“全中国人民在家隔离两周”的建议。但钟南山院士强调注意防护,早发现、早隔离,尽可能减少传播,减少出现“超级传播者”的概率。重视防护,但也不必恐慌。尽量减少走亲访友,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出门戴口罩,在室内注意通风,勤洗手,多运动,少熬夜。

谣言二:用淡盐水漱口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网传“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南山院士团队辟谣:盐水漱口有利于清洁口腔和咽喉,对于咽喉炎有帮助。但是新型冠状病毒侵犯的部位在呼吸道,漱口没有办法清洁呼吸道。其次,目前尚无任何研究结果提示盐水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杀灭作用。

谣言三:吃大剂量抗流感药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吴安华教授认为,目前没有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抗流感药物如阿比多尔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预防作用,大剂量服用阿比多尔是有副作用的,其不良事件发生率约为6.2%,主要表现为恶心、腹泻、头晕和血清转氨酶增高。特别要注意的是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严重肾功能不全者一定要慎用此类药物。
谣言四:喝酒可杀病毒
河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救治专家组组长阎锡新说,新型冠状病毒确实对酒精是不耐受的,酒精具有不错的消毒作用。但是人喝酒以后,酒精经过胃肠进入到血流当中,经过肝脏代谢排除掉。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病毒进入呼吸道,引起气道和肺的病变。“人喝酒以后,酒精在气道里面的含量,远远不足以杀死病毒,所以不存在喝酒来预防或者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能性。相反,过量饮酒降低机体抵抗力,容易招致更严重的感染。”
……
你需要科学的防护,远离病毒,保护自己及家人。
央视网消息:远离新型冠状病毒,要学会科学防护。口罩如何选?什么是洗手的正确方式?打喷嚏该怎么遮挡?为了家人和朋友,让我们科学防护,从自己做起。

防护第一招 戴口罩的正确方式
应该戴什么样的口罩? 普通面纱口罩,可以阻挡30%的细菌,无法预防感染。
医用外科口罩,可以阻挡70%的细菌,如果不与病人接触可以佩戴。 医用防护口罩,也就是N95口罩,则可以阻挡95%的细菌。
戴口罩的正确步骤:确保口罩有金属条的一端朝上,将两端的绳子挂在耳朵上;将防护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夹部位向上紧贴面部;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向两侧移动和按压,保证口罩的密闭。摘掉口罩后一定要洗手。

防护第二招 洗手的正确方式 要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或含有酒精成分的消毒剂洗手。正确的方法是:掌心对掌心,手心压手背,十指交叉搓,手握关节搓,拇指为轴转,指尖掌心揉,手腕别放过。

防护第三招 打喷嚏的正确方式 要用一次性纸巾和手帕遮掩口鼻。如果没有纸巾和手帕,请用衣服的袖子遮住鼻子和嘴巴,注意:不是用手!如果穿着短袖,请抬起手臂,对着胳肢窝打。

防护第四招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
不要吃未检疫、未熟的食物,尽量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尤其是蝙蝠、土拨鼠等啮齿类动物。

防护第五招 避免去人群密集处 避免去人群密集处,去公共场所一定要正确佩戴口罩。

防护第六招 冠状病毒不耐高温 冠状病毒不耐高温。56℃,30分钟,乙醚,75%的乙醇,含氯的消毒剂等都可以有效地灭活病毒。
学校正在积极应对,给大家返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同学们要做到“放假不放松、延假不延误”,配合好老师布置的作业,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自我提高。
我们的老师动起来了……


同学们需要克服惰性,动起来!
一、要有时间安排,做到定时定量。
每天学习时间最少保持在8个小时左右。每个时间段要固定。如要有任务的小早读
每天至少进行三科的学习与复习等。要用整块的时间做一份完整的练习,营造紧迫感、保持正确率。
二、要处理好复习与预习的关系。
通过预习来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听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复习能查漏补缺我们所学的知识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发现这些漏洞并及时地修复,巩固以前的旧知识点,正所谓“温故而知新”。
三、处理好老师安排与自我安排的关系。
假期中老师安排的学习内容一定是少于在校时间,同学们务必要优先完成老师布置的当天学习任务。自己根据自身实际进行适度的加量。
四、要有规律的学科学习。
如数学学科,可以把一个学期以来的错题集中起来进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定理、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英语学科,每天要保证记忆一定量的单词与词汇、做2——3片的阅读,培养语感。
同学们切忌虎头蛇尾的现象,即早上起来雄心勃勃,晚上睡觉心灰意冷,因为几乎没有完成的内容,几乎天天如此。所以必须要有每天的小计划、每天的小任务,不完成绝不休息!加油,同学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