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模式下的高中政治学科现状及思考
宿豫中学 刘军
【内容摘要】自2008年新高考模式实行以来,极大的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有利于高校择优选拔人才。但在高中政治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学校、老师只跟高考走,眼中只有考试。这导致了政治学科功能逐渐弱化、应试功能逐渐强化。为扭转这种局面,笔者从高考模式的完善、评价机制的完善、学校和教师观念的转变等角度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高考模式 选修科目 学科功能
一、高考模式
从2005年秋季开始,江苏省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为了与高中新课程相配套,江苏省教育厅组织专门力量,研制了2008年普通高考方案。 江苏省2008年普通高考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 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为统考科目计入总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七门。其中选修测试科目两门,必修测试科目五门。选修测试科目由考生在历史、物理中选择一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中选择一门。七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中,考生选定的两门选修测试科目之外的五门为必修测试科目。综合素质评价分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实行等级计分,分成4个等级,用A、B、C、D表示。学业水平测试必修测试科目按等级划分:各科满分100分。100分~90分为A级,89分~75分为B级,74分~60分为C级,59分及其以下为D级。参加两次测试的,取较高等级计算成绩。选修测试科目等级:各科满分120分。按考生成绩分布划出等级。A级为前20%(含20%)的考生,B级为前20%至前50%(含50%)的考生,C级为前50%至前90%(含90%)的考生,D级为90%以后的考生。考生填报普通类本科专业志愿的必要条件:必修测试科目均达到C级(技术科目测试合格视为C级)及其以上,选修测试科目均达到B级及其以上。2009年江苏省教育厅对高考方案进行了微调:2009年选修科目测试等级要求由高校自主确定。考生按统考成绩和高校选测等级要求自主填报志愿。2009年学业水平测试的等级要求并未取消,普通类考生必修科目测试等级4C1合格的要求不变,选修科目测试等级要求由高校自主确定。2010年,将“对第一次参加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测试,六门科目成绩均达到A级且技术科目测试合格的考生,在划线前加10分计入统考成绩”的规定调整为:“对第一次参加必修科目测试且技术科目测试合格的考生,每1门必修科目成绩达到A级,在划线前加1分计入统考成绩;如4门必修科目成绩均达到A级,在划线前奖励1分,即加5分计入统考成绩。”
江苏省高考方案的调整和完善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择优选拔人才。
二、学科现状
坚持在一线教学的高三政治教师,深刻地感受到了政策的美好与现实的无奈,政治课作为选修科目之一,也与其他选修学科一样面临着自身学科功能的逐渐弱化和应试功能的逐渐强化的矛盾处境。具体情况如下:
1.学生两极分化
名校对两门选修科目要求比较高,均为A或A+。成绩好的学生对待两门选修科目的态度非常端正,学习认真、刻苦。能处理好选修与语、数、外三门的关系,合理分配时间,学习效率高。教师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帮助学生提高成绩,不让学生因为选修达不到相应的等级要求而上不了名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非常注重应试能力的培养,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必然会弱化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不能更好发挥政治学科的特有优势。
在江苏省高考调整和完善后,选修科目测试等级要求不在是全省一刀切,而是由高校自主确定,两门选修科目成绩达到A级也没有有加分奖励。这样调整,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择优选拔人才。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一部分学生学习选修科目的热情下降,那些冲刺名校和重点大学无望的学生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达不到B等级照样有学校上,二本和三本中一些学校对选修科目要求也会下调,两门选修科目为1B、1C也可录取。成绩薄弱的学生会把绝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学习语、数、外三门,以争取总分能达二本、三本分数线。对于选修科目则听之任之,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对他们的教学就更为简单,按照考纲把基础知识梳理一遍,然后做练习、讲练习。老师也知道在他们身上多发时间、精力也是浪费,还不如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语、数、外三门。这样学生、教师都轻松,完整的教材就被考点分割的体无完肤,破坏了原有知识体系的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系统教育,政治课的三维目标被纯粹的知识教学一维化,课程功能被严重弱化。这不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利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也不利于政治学科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2.教师的消极对待
由于高考的导向和社会对文科生需求较少,这导致了选政治学科的学生相对偏少,成绩相对较弱。一些普通高中由于学生冲刺名校、重点高校无望,所以,学校的重点就是放在本科达线上,对选修科目的要求放松,课时减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更不会关心这部分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效果。从笔者所在的学校看,高考成绩下来后,校领导和分管的年纪领导最关心的还是有多少人达本科线,至于学生的整体过关情况也只是轻描淡写地了解一下。这种自上而下的漠视也必然会“传染”或“传递”到教师身上,才会导致教师的敷衍从事和消极应对。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高中课程改革目标和要求的全面落实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随着高考模式和科目地位的变化,很多教师也因此对自己学科教学的能力要求主动降低,对政治学科的教育科研的兴趣和能力与以前相比明显减退,参加教育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不高。就笔者所在的高中的政治教师群体来看,绝大部分教师都有这样的心理。以前,各个年级的教师都非常注重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贯彻、落实,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新,注重课堂教学环节和过程的设计与探索,注重教学效果和评价的反思,注重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与研究,也非常注重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课题和科研成果丰硕,获奖和发表的论文数量也非常多,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素养也不断提高。但是近两年来,这种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随着教师的教学激情的消退,教师的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水平也随之下降,如果不是因为职称评审的需要,很多教师都不会主动进行课题的研究和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从近三年来看,我校政治教研组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发表或获奖的论文数量都不及原来的一半。有的教师即使是职称评定需要论文或课题材料,往往宁愿花钱进行有偿发表,或是直接花钱进行论文鉴定,而不愿意自己动脑筋进行研究和写作。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无论对政治学科的发展,还是对教师队伍的素养的提高和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思考与建议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其根源于教育评价机制——高考成绩,一考定终身。虽然说江苏在高考模式上有了较大的改革与创新,但究其本质仍是应试为主,不过是把原来的一次高考改成两次,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接受教育的过程在本质上没有根本性的转变。现在社会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与成败主要还是看高考成绩:本科上线多少人、一本上线多少人、北大、清华等名牌多少人……而这种评价关乎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直接影响招生。至于说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至少说在短期内社会是很难做出评价的,因此,很多学校和教师从眼前利益出发,把立意于素质教育的高考又重新拉回到应试教育的轨道上来。另外,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是以考试成绩论功过,特别是实行绩效工资以后,更是如此,很多教师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按照考纲的要求急功近利地进行“选择性”教学。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继续探索高考模式改革。要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从2012年起江苏的高考英语考试将要打破一考定终身,英语的口语和听力部分的考试可以申请参加多次考试。这对于其他学科的考试与考查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第二、探索和健全教育教学的评价机制,还学校和教师以生存空间。继续探索和健全教育教学的评价机制,打破以高考论成败,以成绩论英雄的“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引导社会各方面对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成果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估,不但要看学校和教师考试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给学校和教师以自主管理、自主创新的机遇和空间。
第三、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办学观。学校要树立大局观念,坚持正确的办学观、人才观,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系统规划,全面落实国家的课程标准,切实抓好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切忌急功近利的随意降低教学要求,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特别是要改变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考核方式,不以单纯分数排名次、论英雄、说成败,甚至是把福利、评优等所有的东西只与成绩、分数挂钩,全面、合理、科学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第四、教师要坚持正确的育人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理念和新高考的精神实质,全面落实教育教学的目标,努力做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不随意降低教育教学要求。特别是政治课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通过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全面、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教师还要从自身的长远发展和学科建设考虑,认真开展教育科研,以研兴教、以研促教,努力探索教育教学方法,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注重教育教学实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努力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学科的不断发展。
当然,教育和高考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它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它的每一次改革和创新都必然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评论,甚至是指责和批评,也正因如此推动了教育和高考改革的不断发展。在目前江苏自主命题、招生的这种大背景下,政治等选修学科的学科功能弱化的问题也应该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我省高考改革的深化和完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江苏省2008年普通高考方案》江苏省教育厅
2006年9月22日
2. 《江苏省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2010年3月27日
3.《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教育部)
4.《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苏教基〔2005〕16号)(江苏省教育厅)
5.《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方案》(
06.9.22 江苏省教育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