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
宿豫中学 祁干
摘要:情感教育是整个思想道德工作的重要一环,在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物理学属于自然科学,它有丰富的物理学史知识,有趣的物理实验,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情感健康教育,对于物理教师来说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适时开展情感健康教育。
关键词:物理 情感 教育
情感教育是整个思想道德工作的重要一环,在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情感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情感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不仅仅是政治老师和健康教育处的义务,我们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情感健康教育适时地、有意识地、系统地渗透到每一门课的教学中去。物理学属于自然科学,它有丰富的物理学史知识,有趣的物理实验,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那么高中生情感有哪些特点呢,通过调查和研究表明,目前高中学生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较少年期有了高度发展,正接近于成熟,但仍然存在缺点和问题。具体表现为:1、在独立意向的发展上,已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与初中生相比,其反抗成分逐渐减少。2、在自我评价上,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已能从价值观甚至思想政治品质上来分析自己。3、有较强的自尊心,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道德意识已得到了较高的发展。
2、行为的目的性更明确,独立性、自制力和坚韧性增强。
3、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初步形成和发展。主要表现为:1、对理论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2、其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人生意义问题,已逐渐学会将个人的生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方向联系起来。3、其价值观中,已具有明显的个性色彩,具有不同价值观的学生对事物的兴趣点、意志品质及归因方均不一样。4、其价值取向尚不稳定,容易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他们的价值观有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可塑性很大!
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情感健康教育,对于物理教师来说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适时开展情感健康教育。
1、首先我们应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在接触客观现实时,对现实中的现象总是持有这样那样的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体验。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时,就会产生满意、愉快、热爱、欢乐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否则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时候,就会产生忧伤、痛苦、厌恶、愤怒等消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或是成功解出了物理难题时,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反之,则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他的核心意义是作为一种心理过程,这种过程是反映客观事物与人自身需要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个体通过反映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态度体验而形成自己的各种性格特征,如态度、价值观、意志品质等。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和思维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我非常重视情感投资,设身处地与学生心理换位,想学生所想,释学生所疑,解学生所难,乐学生所乐,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我热心帮助每一位学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紧张意识,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我尽量使课堂教学活动安排有张有弛,张弛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变,保证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压抑感。
2、利用物理学史陶冶高中生的性情
物理学史集中的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讲述物理学史,展现历史上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奥秘的艰辛历程,以其中的欢乐、困惑、惊奇和哲理去感染学生。甚至为捍卫真理而献身的壮举,使学生懂得什么是高尚的追求。如阿基米德在浴盘里发现了浮力定律;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发现烧水壶的壶盖被沸腾的开水所掀动而发明了蒸汽机;奥斯特在上课实验时无意中移动了小磁针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物理学史能告诉学生物理学思想的逻辑和历史行程,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本身。了解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所具有的科学思想、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并像他们那样去对待自己的学习、生活、科研,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以恰当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下面举例说明。
3.1、通过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该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指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习惯的惯,有惰性、保持原来状态之意。由此让学生意识到:人,不仅仅从运动学角度看具有惯性,在成长过程中也具有“惯性”,总想保持原来状态而难得进步,甚至受阻力作用反而使原来状态变得更不理想。那么,如何才能取得进步呢?请学习感悟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α∝ ,式中“F”为合力,此式同时反映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的成长与此规律相通,要改变原来的状态,必须施加外力,作为前进的动力。如果没有动力或动力小于阻力,那么人就会落后,即存在反向的“加速度”;只有动力大于或等于阻力,人才可能取得进步,只有动力大于阻力,才能获得前进的加速度,使人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并且,随着人的质量增大,要获得与以前同样大的加速度,所需的动力更大。同学们应该理解和接受必要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并积极追求进步。
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即“F=-F′”这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关系。由该定律的学习我们应当从下列两个方面如实地看待世界。第一,一份劳动一份收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学习,要想获得更大的“反作用力”,必须施加更大的“作用”。例如:游泳时要获得更大的推力,使自己前进,必须用更大的力向后推水。第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他人的成功、幸福,要佩服而不羡嫉,应该理解成功这一“反作用力”必然是通过付出等值的代价作为“作用力”换来的,是他人应得的收获;应该相信规律的正确性,面对现实,积极地加大自己学习的动力,获得更大的“加速度”,朝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3.2、通过物质波、光的干涉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关系。
物质波又叫德布罗意波,德布罗意认为,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波长λ=h/p(p为物体的动量,h为普朗克恒量)。物质波是一种概率波,即对单个粒子而言,其运动具有不可控制性和无规律性,只有大量粒子运动,其空间位置的概率才能形成美丽的干涉,衍射图样,反映妙不可言的波动性规律!
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调整实验装置,尽管每次只有一个光子通过狭缝,但是如果把双缝中的一个挡住,那么在感光屏上就不能出现干涉条纹,而重新出现单缝衍射图样。好像光子通过一个狭缝的时候能够“知道”另一个狭缝是否存在!
“团结就是力量”,集体的力量不只是个人力量的简单相加。同学们应该热爱集体,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能把自己融入集体之中。乐于与人交往,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友善、信任)总是多于消极态度(如猜疑、嫉妒),从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分的安全感。
3.3、通过原子能级的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稳定的情绪。
处于基态的原子,如果吸收能量后没有电离,而被激发跃迁到某一高能级态,高能级态是不稳的激发态,它将在短时间内向低能级态跃迁,同时放出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频率满足hν=△E(ν为光子频率,△E为两能级能量的变化量)。令人钦佩的是它向低能级态跃迁的方式不是一种,而是多种,种数满N=n(n-1)/2(n为高能级态的量子数),每一种都释放相应频率的光子,使其所发射的光子具有确定的谱线特征,还可用于光谱分析。
同学们的情绪,常常也会受各种矛盾激发而处于激动、不稳定的状态,此时可以借鉴原子能级跃迁的特点,合理地宣泄不良的情绪。保持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占优势,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
3.4、通过电磁场,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教学,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结构。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电场和磁场总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的场,就是电磁场。电磁场由近及远向周围空间传播开去,就形成电磁破。电磁波可以承载各种需要的信号,成为人类通信、国防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光同时具有波粒二象性。大量光子,频率低、波长长的光子,在传播过程中波动性较显著;少量光子,频率高、波长短的光子,在相互作用时,粒子性较显著。光子的能量与其频率之间的关系为E=hν,一份一份的光子能量E反映其粒子性,而频率v是波动性特征的物理量,这一关系揭示了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之间的密切联系。
电磁场的统一可以产生电磁波,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统一反映光的本性。心理健康的同学能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使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理想等各个方面均衡发展,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为将来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中流砥柱而努力奋斗。
总之,利用物理课堂教学,挖掘高中物理的知识内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设计研究课和探索课,对高中生进行情感教育、理论实践、环境保护教育等,大胆尝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究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及情感教育的新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