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期待的培养与运用
宿豫中学 张先果
内容摘要: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成为一种习惯,探究性与创造性的阅读思维取代应试性的教学,阅读期待拓展阅读空间,提升阅读品位,成为大语文理念的关键。中学阅读教学任务是激发阅读兴趣,引发阅读期待,让阅读陪伴一生。
关键词:阅读期待、语文教学、阅读习惯、情景阅读。
王国维 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成大事做大学问者,必须经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用诗词形象地诠释了人生的追求境界。我认为,这种追求的境界如果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是极为恰当的。教育
家张田若
先生也曾说:“学习语文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
关于阅读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部分有这么一段文字:“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我认为,我们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所谓“阅读期待”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就已存在的一种对阅读的渴望和追求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学生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它是指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它既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又是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展开的基础。以下是我个人对阅读期待这一概念的一点理解,以及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做法。
阅读期待作为阅读教学的兴趣的培养与阅读能力的提升的一种方法,它的内涵我认为应该经历一个阅读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期待自始至终贯穿在阅读中,并经历一个阅读的境界。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首先,“阅读期待”应是一种因疑而思的教育理念。
阅读同时贯穿于教学中,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自身智能提高与发展的语文教育观。它就要求教师要学会拥有宽厚的期待,不要为了赶时间,为了完成即定的教学任务,当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不解或分歧时,就急于把自己在课前备课中预设的答案或从参考资料上截取的标准答案轻易地交给学生。虽然这样教学的任务完成了,但学生却失去了主体认知,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阅读是一个过程而绝非一个轻易就得到的答案,甚至可以说阅读没有答案。我们在教学中或考试中告诉学生的只是参考,只是站在我们的角度而得到的结果。这些在学生看来也许很陌生或至不可思议的。这样,阅读的教学完成了,而学生没有丝毫的阅读期待。质疑的空间没有,接受老师的答案也只是生硬的,被动的。这样,教与学成为一种形式,没有教学的互动。因此,这就要求作为教师要有相信学生潜质的信心、要有期待的耐心、要有“不愤不启”的机智。在课堂上要善引领,善启发,让学生在老师的期待中自愿阅读与自由回答。把阅读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来组织教学,而不是急切的讲解和草率的回答。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有长远的谋略,也就要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在教学阅读之初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每周固定时间开设阅读课,每节课阅读固定内容。让学生从心理上和意识上都形成一种阅读期待,而且在阅读过程中有长久的阅读期待。
其次,“阅读期待”是一种没有答案的阅读。
阅读是一种过程,是读者与作者交流人生以便达成情感共鸣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阅读的差异多大。作者与读者之间有一段距离,或许还是跨时代或国家的距离。同一篇文章经不同的学生理解诠释,审美趣味便大不相同。教师只是站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连接着二者的情感,从而实现交流的可能和交流的方向。这里没有谁好谁不好的界定,只有谁更接近原旨之别。同样,语文阅读更应允许学生异读。因此,《新课程标准》不止一次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与“阅读期待”是一脉相承的。学生只有在“没有答案的阅读”中,才能没有心理负担的把心放在文中,把思想放进阅读去。阅读期待的价值才有可能得到体现和个性的完美诠释。
再次,“阅读期待”要求营造宽容、平等的氛围。
“阅读期待”要求教师要学会设身处地,想学生之所想,感学生之所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越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问题,就越可能理解学生,贴近学生。心理学研究证明,在情感交流过程中,自我的情感丧失的程度越大,与作用对象的同一性越大,主体就越有可能真切体验对象的感情与思想。在认识维度上,教师要允许学生“误读”。当然这里的 “误读”不是错误的读,而是有差别的读,能根据文本原意有“偏颇”的读。教师不只是为了教学来要求学生以教师自己的标准“解读”,要让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与态度的机会。这样,才能读出新意,也才能学到新的方法。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尽可能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肯定甚至鼓励合理的“误读”,是教师对学生信任与尊重的表现。课堂上教师应善于营造“理解、宽容、平等”的对话平台,认真倾听,并乐意接受因误读所产生的种种“石破天惊”的见解,更好地把握自己作为教学主导的合理性程度。从此学生的阅读兴趣浓厚了,思考的角度越加理性了,自然教学的目标就达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共识。作者在文本里的情感就是共识的准则。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首先,“阅读期待”允许学生的差异存在。
阅读是没有答案的阅读,这就同时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目的是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的发展”与“积极的自由发展”的统一。当然这里要强调的是,阅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不是漫无目的的,也不是毫无章法的。恰好相反,阅读期待有提前预制性和阅读期盼性的。二者的统一就是教学的结果或答案的所在。学生在阅读时,应该有坚持的毅力和永恒的耐心,也就是这里所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当然不是让学生为了阅读去不吃饭,少睡觉。“阅读期待”其实是教师创设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思”中“悟”,自己去“习得”。学生应该在阅读之前就要有自我差异的预见或准备。诚如《学会生存》一书的作者指出的,“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就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同时就有了一种个性的理解和阅读的比较。比较的基础上去求同存异,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阅读的习惯形成了,阅读的期待也就明确了。
其次,“阅读期待”强调心理式教学。
“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决定于学生对什么样的文本阅读有兴趣 。“阅读期待”作为一种心理阅读与教学,它强调在需要兴趣的引导下的进行自主阅读、创新阅读。人文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认为学生具有自我发展潜力的意向、体验自我和他人感情的敏感性,应视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是可供学生合理利用的灵活的学习资源,一位帮助者、一位潜能开发的促进者、一位学生作出独立思索和自主决策的咨询者。同时,教学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兼顾结果的活动。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必须关注。自由自主阅读也决不使无组织,无目的的阅读。恰好相反,阅读期待就是一种心理与实际的探究与吻合的过程。因而,我在阅读教学中安排教学的主要步骤是:确定情感基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感情;分析结构,培养学生界定问题,澄清其感情原则,以明了与探索问题;发展文本内容,学生继续讨论问题,教师帮助下逐渐感受自己的经验与阅读情感,发现新的因果关系,了解作者写作的意义;整合与规划,学生针对问题进行主观情感判断,教师只是相对地提出哪些较为可行;学生报告其所采取的行动,发展进一步的探究,并开展更积极的阅读等。我认为,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期待”并不是教师的一意孤行,而应借鉴上述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简化程序,提高实效,在“期待”中让学生不断地提升对文本的认识。学生必须也应该在课堂和课后都对阅读充满期待。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期待阅读的观念在语文教学中究竟如何得以落实呢?《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的阅读期待具有三大特征:目标性、情境性、综合性,它的激发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教师在依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采取目标明确、情境适度、方法综合的措施。形象地说就是:师生在“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阅读期待下,又能“蓦然回首”,从而发现“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在实际教学中,我从常见的教学阅读开始,经过计划型的阅读过程同学生形成一种默契。
首先,明确目标以引起阅读期待
“学习目标”在阅读活动中起定向作用。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学生明确自己的认知方向,形成一种心理预设,进而维持一个适度的“认知焦虑”,并且在目标的强化下,“认知焦虑”愈发强烈。在学生主观认知与文本的情感交流前,引起一种阅读期待。让学生主动的接近文章,自愿的阅读作品。教学时,老师可以用夸张的神态,欲擒故纵的语气,引经据典的内涵来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于是学生在老师的语言调动下大声地读,耐心的思考,积极的发表看法。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在教师的煽情与引导下,达到了高峰。这一教学环节既是设疑,也是定向。更可以把阅读期待引向更深的内心与文本的情感世界。
其次,创设情境以激发阅读期待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综合性的知识,可读性的故事,情感性的人物。均要我们涉世未深的学生自主的分析阅读。因此找准感情基调尤为关键,一旦情感基调确定了,文本的形式与内容就跃然纸上了。我们积极营造充满真情的课堂氛围,将学生的情感唤醒,使学生产生探究课文的激情,从而为阅读提供强大的动力。平时教学中,可以看记传性电视片,可以欣赏“感动中国”等颁奖典礼,也可以自编课本情景剧。最终,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种条件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在“感动”的驱动下,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自主地选择他认为的“感动”的句子品析体味,学生的眼睛就会告诉你他们已经明白文章于人生的意义。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教学得以高效运行的前提之一。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动下,会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当中,边思考边验证,只有这样语文课才不至于沦落为说教课,而是五彩斑斓、趣味盎然的人本课。阅读期待强调预想、强调期望,在我看来预想与期望只能从疑问开始,疑问贯穿始终。可以在教学设计中灵活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我们可以事先预设各种情景,选择有效的教学阅读形式。以“疑“引路,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层层深入进行阅读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再次,综合评价以领会阅读期待
假定记者、农民、公务员等各种身份,完成一定的任务,以此为激励手段,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课文,提炼主要词句或重组课文,高效度地达成基本教学目标和发展性目标。这样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他一定先要走出文本,用自己的情感经历去揣摩文本作者的意图心理。以将定的特殊身份来表现文本,其实也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领会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然后通过或借助自我的特殊体验再走进文本,验证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同异。这样,在一进一出里,学生自然找到了不同之处。这差异其实就是与作者生活的经历和时代紧密相连的。这样才能做到综合评价,也才真正明白作品的意图。
总之,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得来,都离不开读。读,它本身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学习语文或者说培养语文能力的根本方法。可见,读是学习语文,培养能力的根本途径。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心理,通过设置疑问、角色体验、创设情境等方式开展阅读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地进行阅读活动,学生是可以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和真切的品读情趣的。
参 考 文 献:
[1] 《高中语文教材教法》 江苏凤凰出版社 2009.9
[2] 王国维. 《人间词话》科学出版社。
[3] 《宿迁市教研室关于提高课堂有效性》学习材料 20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