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豫中学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教学
教研
计划总结 学科建设
教学活动 教海深航
德育
在线
规章制度 计划总结
德育活动 班级工作
师生
天地
教师风采 心灵驿站 教学交流
学子文苑 社团风采 学生荣誉
  首页 学校概况 新闻之窗 教学教研 德育在线 党团建设 师生天地 校友风采 招生招聘  
  • 1
教学教研
 计划总结
 学科建设
 教学活动
 教海探航
 常规检查
 
教师博客
教师博文   博客链接
2012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移民泪
天和塔记【原创】
温州行
毛伟的博客
作息时间表
宿豫中学作息时间表公示
教海探航 > 教学论文 现在位置是:首页> 教海探航 > 教学论文

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发布者:张修顺    发布时间:2012-05-03 16:30:43    阅读:745次     [关 闭]

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宿豫中学  张成玲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环保教育已逐步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地理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必然在环境教育中承担着主要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在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履行环境教育这一新的职能,寓环保教育于地理教育之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地理教学   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环保教育已逐步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尤为密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形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因此地理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必然在环境教育中承担着主要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在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履行环境教育这一新的职能,寓环保教育于地理教育之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环保教育模式,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1、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有关。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2、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3、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向学生阐释人地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二、充分挖掘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1、智能教育内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2、道德教育内容。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3、行为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三、尝试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通过设计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必修一《自然资源与人类》时,设计“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核电站是全世界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焦点之一,有些学生认为核能是一种清洁、廉价、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应积极发展核电站;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灾难性的核事故固然罕见,但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又一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人类不能忽视来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威胁,应削减或停止核电发展计划。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对核电不同的看法。通过激烈的争论,其意义远不止是让学生知道应该不应该发展核电站。

    2、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

    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时,结合我们宿迁市近几年的发展状况,引导学生思考“十年来宿迁城市发展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对当地有何影响?学生在课余到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部门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调查研究,通过资料综合、数量统计,得出宿迁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最直观的表现是城市人口增多,用地规模迅速扩大,带动了宿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也有些学生认为宿迁市的发展像“摊大饼”破坏了大量优质的耕地,对于人均耕地本来就很紧张的宿迁来说是不可取的。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学生不掌握这个过程,就无法做到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无可谈起,因为真正使学生信服又能理解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参与学习过程后获得的。

    3、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

    (1)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大气环境”这一单元,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干旱、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结合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到工业园区考察,参观市农药厂的污水处理设备,并听厂领导的介绍。同学们对工业“三废”的治理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获得了一些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

    (3)结合春游,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会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如前年高一年级到嶂山森林公园春游,我就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讨论:嶂山森林公园旅游业的现状、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建造六塘河宿迁节制闸的实际意义,为什么政府要花这样多的资金造这个庞然大物等等。

(4)结合环境节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同时也深化了对地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如今年四月二十二世界地球日,共青团宿迁市委、宿迁市环保局和宿迁学院绿队环保协会联合组织发起了“‘保护母亲河行动’——保护母亲河,联合环保志愿者在行动”倡议,行动中我们许多学生积极参与倡议书的散发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环境保护,大大提高了环保参与意识。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要在短时间内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一两百年走完的发展路程,但不能再走“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的老路,要走出一条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齐头并进的新路。落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身上的担子都是沉甸甸的,作为教师,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使他们懂得如何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永民.以地理课堂为主阵地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9

2.周宏富.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地理教学.1999

3.张兰生.《通过地理教育,深入开展环境教育》. 地理教育. 2000

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苏ICP备2023042236号   版权所有:宿豫中学    电话:0527-84491996  地址:宿豫区学海路4号     苏ICP备20230422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