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 过程与方法:交流探究,品味文本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交流探究,品味文本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体会郁达夫散文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问答法相结合,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
煮茗(míng) 蛰居(zhé) 曝背(pù) 亘古(gèn)
煊羊肉(xuān) 赭色(zhě) 绿林豪客(lù) 正月(zhēng)
乌桕(jiù) 恣意(zì) 谛听(dì) 剥削(bō)
槎桠(chá yā) 丰腴(yú) 剥花生(bāo) 夹层(jiá)
间或(jiàn) 中间(jiān) 夹衣(jiā) 月晕(yùn)
晕头转向(yūn) 搁下(gé) 搁不住(gē)
合作与探究: 1、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可直接采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命名。)
总结:作者从五个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蓄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雪中的情趣,等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四)选点突破,局部赏析 2、景物描写的特点 (一)午后郊游图赏析
⑴、所写景物: ⑵、景物特点: 、 。 ⑶、比较阅读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赏析: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二)寒村微雨图赏析 ⑴、所写景物: 、 、 、 。
⑵、景物特点: 、 、 、 。 (三)江南雪景图赏析
⑴,所写景物: 、 、 、 、 、 、 ⑵,景物特点: 、 。
(四),比较阅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定还记得描写雪景的这段文字: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默看写雪景的一段。
(五)作者描写上面的几幅画都采用了什么手法?请同学们找出使用这些手法的具体例子并思考使用这样的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大家可以互相协助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小结: 1.对比的手法 1)和北方的冬景相比较。 北方的冬天-----极寒冷——雪:深几尺 风:大若雷 ;人:躲 两三个月 蛰居 北国的冬天:温馨 江南的冬天——树叶:不脱尽 冷天:一两日 灰云 落叶 晨霜 太阳 鸟雀 泥地 老翁小孩:屋外曝背谈天 江南的冬天-----晴暖,湿润 效果:衬托出江南冬天的温和晴暖和可爱。(文中一“也”字要看出) 2)和北方的夏夜比较。 北方的夏夜-----明朗 效果:突出江南冬景的明朗。 3)闽粤地区的冬景和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的对比 闽粤地区的冬-----极和暖,无冬意——秋花:许多,品种多 ;着衣:不得不 至多 绝对 效果:突出江南的冬天很有冬意。 4)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散步是一项非常悠闲的活动,只有在晴和的冬天才有情趣到郊外去散步。 作用:突出晴和;与下文形成了照应。 教师小结学生发言:以上对比总的来说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2.避实就虚的手法 作者在描写江南雪景的时候,并没有直接的雪景描写,而是引用了一些诗句,但是作者这样的写法,并没有削弱我们对江南冬景的感知,反而使我们感到江南冬景更具神韵。 (六)概括郁达夫散文特点 清新隽永,明丽而真挚,富有神韵; 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巩固测评(一)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煮茗(míng) 蛰(zhé)居 曝(pù)背 亘古(gèn)
B. 煊(xuàn)羊肉 赭(zhě)色 绿(lù)林豪客 给与 (jĭ )
C. 乌桕(jiù) 恣(zì)意 谛(dì)听 正月(zhēng)
D. 槎桠(chá yā) 剥(bāo)花生 月晕(yùn) 间(jiàn)或
2. 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莫明其妙 暖坑 萝卜 相应成趣
B. 得失具亡 绿荫 轮廓 窗临远阜
C. 乌蓬小船 蛰居 萌动 恍然大悟
D曝背谈天 逍遥 恣意 直截了当
3. 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
B.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C. 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好的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吗(嘛)呢!”
D.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嗓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无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
4.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 特深。
(2)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 ,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
(3)若再要点些 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
A. 感受 交换 景象 B. 铭记 变更 风景
C. 记忆 变化 景物 D. 铭刻 变迁 景致
5. 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个人做出的任何成绩和伟大的革命事业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B. 尽管两人天各一方,但还是藕断丝连,不绝如缕。
C. 洗劫后的圆明园,到处断壁残垣,令人叹为观止。
D. 冬天里,我经常和朋友们聚在一起,或围炉品茗,或吃煊羊肉饮白干,享受了浓浓的天伦之乐。
6.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海面上长列的巨浪猛烈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它那愤怒的咆哮声,有时像大炮轰发, 。海风狂卷,海涛怒立,冲击着灯塔下的石矶。
①有时又像远处人声嘈杂
②继而又像人长叹的声音,或者也像一种呜咽
③以至完全寂静
④再后来又是一阵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
⑤像森林呼啸
A. ②⑤①④③ B. ④⑤①③② C. ①⑤③④② D. ⑤①③②④
二、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7. 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
B. 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C. “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
D. “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
8. 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B. 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要。
C. 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D. 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9.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为了官营茶马贸易的需要,宋朝在四川一些地方设置了“茶马司”。
B. 茶叶在藏区可谓物尽其用,除供人饮用外,煮过的茶叶还拿来喂牲畜。
C. 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
D. “边茶贸易”取代“茶马互市”,促使汉藏民间贸易更加繁荣兴旺。
10.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 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 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 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一、教学目标:
1. 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 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课前预习:
读准字音
诳语 垭口 勉强 湖泊
雾霭 混沌 瘴气 酝酿
喷薄 安谧 泥淖 攫取
知识链接:
高建群,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家向往西部生活,总是对西地平线的那块土地情有独钟,是的,正因为那里充满了对生命的考验,他钟爱这个地方,就像钟爱他的生命一样,因而他能够发现那里的美,因为那里的景物都充满了生命,处处洋溢着感动因子。而西部景物中,最难忘、最令作者震撼的便数落日。
合作与探究:
1,第一段介绍了“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总体感受,于是便简约地记述起三次落日。这一句在整个文章结构中,对于全文起什么作用?
2,关于“左公柳”的故事,似乎与“落日”无关,那么还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3,这些词语一般都用来形容人的,但作家却在此用来形容大自然中的一个景观落日,这样处理,好吗?
4,作者为何而掉泪
5,文中说:“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当如何理解?
4. 全文小节:
这篇课文,指引我们通晓生活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样不乏其美,对于此,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观察、欣赏、感悟美。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发现了三次落日,并通过观察,领悟并欣赏到不同的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东;第二次落日则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悲剧感。是一种崇高的美;第三次落日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原来在落日下,历史里竟有那么多让人惊骇的故事。
这篇课文,还启发我们要发现自然的美,必然要带着一颗感动赤诚的心,用心去感受所观察的事物,只有心中充满爱,爱生活、爱生命、爱社会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会充满感动,感动是你捕获美的利器。
巩固测评(二)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 围炉煮茗(míng) 别出机杼(zhù) 心无旁鹜(wù) 良莠(xiǔ)不齐
B. 窗临远阜 (fù) 罄(qìng)竹难书 瑕(xiá)不掩瑜 冯(píng)虚御风 C. 晶莹剔透(tī) 度(duó)德量力 焚膏继晷(guǐ) 煊羊肉(xuān)
D. 硕大无朋(shuò) 奔放不羁 (jī) 时乖命蹇(jiǎn) 蛰居(zhé)
2. 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莫衷一是 目瞪口呆 南辕北辙 凭心而论
B. 璞玉浑金 罄竹难书 谈笑风声 披荆斩棘
C. 探颐索隐 螳臂当车 铁壁铜墙 童颜鹤发
D. 投畀豺虎 万马齐喑 惟妙惟肖 文质彬彬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个比喻 三层意思,需要深入挖掘,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妙处。
②近年来,内地作家 沿海地区,写出了不少关于市场经济题材的好作品。
③无权无职的平民百姓,虽然人微言轻,但他们送给为官者的外号,褒贬清楚,受憎分明,很能 民意。
④这又让我们见识到怀疑的残酷。它只需要一点借口,就可能将一个 的生命顷刻间置于死地。
A. 包涵 作客 阐明 灵活 B. 包含 做客 阐明 鲜活
C. 包含 作客 说明 鲜活 D. 包涵 做客 说明 灵活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这个人最爱听评书了,经常听得出神入化,有时竟忘了吃饭和睡觉。
B. 这位教授正在讲堂里口若悬河地讲着法律知识,他的儿子却在家中被执法机关缉拿归案。
C. 听说这位气功大师能够功发疾消,今天会了他一下,果不其然,他没有那么大的能耐。
D. 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态度、文化修养、举止言谈都显得格格不入。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交通研究所研制的能净化低标号汽油废气的过滤器,为环保作出了贡献。
B. 在审议之前,本来很看好的几项建议,就因为这一项建议,竟没被采纳。
C. 尽管美好的理想,然而太超前了,最终落得个“和者盖寡”的尴尬境地。
D. 商店公然出售盗版软件,对这种践踏出版法的行为,我们必须严厉打击。
6. 在下文中甲、乙两处各填入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为纪实文学之一的传记文学,也要考虑到“文”与“实”二者的有机联系。甲,而靠浮辞丽藻挥洒文篇,只能写出苍白无力的东西;缺乏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乙也不会葆有长久的感染力。
甲 ①真实丰富的事实材料的缺乏
②缺乏真实丰富的事实材料
乙 ①而仅罗列人物生平事迹
②只是人物生平事迹的罗列
A. 甲①乙② B. 甲②乙① C. 甲①乙① D. 甲②乙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走进罗布泊(有改动)
高建群
在人满为患的地球上,居然还有一个去处,能让人类失踪(例如彭加木),这地方就是死亡之海罗布泊;足迹踏遍中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后,仍然没有能逃脱命运的劫数(例如余纯顺),吞没探险家的地方,也是死亡之海罗布泊。
在那遥远的年代里,中国的西部有一座大洋,它的名字叫准噶尔大洋。后来,大洋浓缩成海,叫蒲昌海。再后来,大海浓缩成湖,叫罗布泊(又称罗布淖尔)。1972年尼克松访华,拿出卫星拍摄的照片,告诉中国人,罗布泊已经完全干涸,一滴水也没有了。
我在罗布泊古湖盆的一个雅丹底下呆了13天。这13天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许多看法。我感到自己经历了一次死亡和再生,好像佛家的凤凰涅槃木一样。在罗布泊我悟觉了宗教产生的原因,即在凶险的大自然面前,人是如此渺小、卑微、软弱和无助,他需要寻找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慰藉自己,于是宗教产生了。我还明白了人类用5000年的时间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道德和秩序的大厦,其实是幼稚可笑的,是伪善的。在这里什么包装都不需要了,一切都被剥去外壳,只留下本质。罗布泊还让我重新估价一些日常的思维,例如,钱在这里毫无价值;水在这里是第一需要,水在你居住的城市里,也许是两块钱(西安)或7块钱(大连)一吨这样的概念,但是在这里,它是一切。
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东南岸。这座被考古学家称为沙埋的庞贝城的古城,在1900年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他的向导罗布人奥尔得克发现,从而揭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楼兰热和丝绸之路热。这座2000年来只出现在史书中、传说中和浪漫诗人吟唱中的神秘的中亚古城,今天我们已经能够亲历。
在大约2500年前的时候,欧洲一个古老的种族,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战争之后,举国举族向中亚细亚迁徙。他们越过欧亚大陆桥,来到罗布泊岸边。他们发现这里的地貌和他们的故乡爱琴海很相似,于是定居下来。游牧的一支成为大月氏国,农耕渔猎的一支成为楼兰国。
在扑朔迷离的历史中,楼兰国地面发生过许多传奇。第一个传奇是张骞出使西域,第二个传奇是傅介子千里刺杀楼兰王,第三个传奇是班超在楼兰城火烧匈奴使团。
当然在这三大传奇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传奇,这就是李陵的兵败匈奴。李陵率3000疲兵归降匈奴,司马迁为之辩护,于是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失去男根的司马迁蒙羞愤而疾书,于是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华第一大书《史记》的出现。你看,楼兰竟是如此深入地切入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中。
现在的楼兰、现今的罗布泊还有几十个大谜,这些谜有待后来的探险家们揭开。
走进罗布泊,走进楼兰,走进中亚细亚的各种大神秘。走进地球的一个死角。我们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还说,“过而知之”,意思是说经历过,你才会知道。
问题:
7. 作者写第一段的目的是什么?
8. 你怎样评价作者在第三段里表达的关于对世界的新看法?
9. 这篇散文写了罗布泊的一些什么?
10. 你认为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11. 读完此文,你对罗布泊的感受是什么?
《前赤壁赋》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本文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
2、 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3、 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
2、 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课时:2课时
知识链接
1、绝命诗
《狱中寄弟子由》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弟子由》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2、知识小结:关于散文赋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赋本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它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唐宋而衰微,元明清则趋于消亡。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前者便出现了骈赋和律赋,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对押韵也有严格要求;后者便发展为文赋,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较自由。
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3、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文化意义 猿猴:它让人感觉到哀伤,凄厉 。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登高》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李白《早发白帝城》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骆宾王《咏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雁:是一种候鸟,它要随季节迁徙,它又是古人传递消息的一种方式,于是就象征着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等意义。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渔家傲》 马(铁马):马打上铁掌,就意味着要上战场,所以铁马就是战争,英雄气概的代名词了。如: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古代神话中,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如: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如: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
合作与探究
问题一: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问题二: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2、悲又从何而来?
问题三:
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
2、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巩固练习一
Ⅰ一词多义
(1)适
A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
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 )
C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 )
D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 )
E 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 )
F 适大病,不能行 ( )
(2)逝
A 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 ( )
B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
C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 )
D 时不利兮骓不逝 ( )
(3)曾
A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
B 曾不知老之将近 ( )
(4)虽
A 虽一毫而莫取 ( )
B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
(5)固
A 固一世之雄也 ( )
B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 )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
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
Ⅱ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 ( )
(2)山川相缪 ( )
Ⅲ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
(2)顺流而东也 ( )
(3)侣鱼虾而友麋鹿 ( )
Ⅳ特殊句式
(1)何为其然也 ( )
(2)而今安在哉 ( )
巩固练习二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 以待子不时之须 2、 反而登舟 3、 俛而不答 (二)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是岁十月之望。 2、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3、曾日月之几何。 4、反而登舟。 5、予乃摄衣而上。 (三)词类活用 1、顾而乐之 2、草木震动 3、掠予舟而西也 4、横江东来 (四)重点虚词 指出下列“而”字的意义及用法 1、归而谋诸妇 2、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3、摄衣而上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五)文言特殊句式 选出句式不相同的一句 ( C ) A、盖二客不能从焉。(省略句,“从”后省略了“予”) B、问其姓名,俛而不答。(省略主语“我”、“道士”) C、复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是介宾结构后置)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教学目的: 1.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积累文言词汇。
课前预习
1. 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惴栗(zhuì lì)榛莽(zhēn)衽席(rèn)灏气hào)颓然(tuí)冥合(míng)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永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 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2.解题。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合作与探究
1. 提问:本文与《小石潭记》作于同一年,所写都是永州山水景物,但《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本文更偏于主观感受。试举一两个例子,作简要分析。
2. 提问:作者描写西山宴游,表露作者什么样感情?
重点字词梳理
第一段
(1)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宴,安逸,快乐。游,游览。
(2)余自为僇人:僇(lù)人,受刑的人,罪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
(3)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
(4)恒惴栗:恒,常常。惴栗,忧惧的样子。
(5)其隙也:隙,空闲的时候。
(6)则施施而行:施施(yì),缓慢行走的样子。
(7)漫漫南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
(8)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其,自己的。徒,同伴。
(9)穷回溪:穷,尽,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河。
(10)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异的石头。
(11)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
(12)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拨开。
(13)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
(1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趣,通“趋”,往。(15)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
(16)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
第二段
(1) 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
(2) 缘染溪:缘,沿着。
(3) 斫榛莽:斫(zhuó),砍。榛(zhē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
(4) 焚茅筏:焚,烧。茅筏(fá),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
(5) 箕踞而邀:箕踞(jījù),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岔开,成簸箕状。遨,游赏。
(6) 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
(7)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8) 岈然洼然:山谷深幽的样子,溪谷低洼的样子。
(9) 若垤若穴:垤(dié),蚁垤,蚂蚁洞外的小土堆。穴,洞。
(10) 尺寸千里:看上去只有尺寸的大小远近,而实际上有千里的大小远近。
(11) 攒蹙累积:攒(Cuán),聚集。蹙(Cù),缩小。累积,重叠积压。
(12) 莫得遁隐:遁隐,隐藏不见。
(13) 萦青缭白:青色和白色的景物萦绕在一起。萦,缭都是缠绕的意思。
(14) 外与天际:际,连接、结合。天际,天边。
(15) 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
(16)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高出一般的立在那里。
(17) 不与培塿为类:培楼(pǒu lóu):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丘,小土丘。
(18) 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ào)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灏,水势大。涯,边际,极限。
(19)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天地、自然。
(20) 引觞满酌:引觞(shāng),拿起酒杯。引,拿起。
(21) 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
(22) 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23) 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
(24)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
(25) 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
(26) 故为之文以志:以,来。志,记。
词语小结
(1) 古今异义。
① 未始古义 未尝,从来没有 而来始知西山之怪特。今义 没开始
② 累积古义 重叠、积压 攒蹙累积。今义 积累
③ 然后古文 这样以后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今义 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④ 于是古义 从此,从这时 游于是乎始。今义 连词,表示后事紧接着前一事
⑤ 更古义 ,动词,更换交替。 醉则更相枕以卧。今义 程度副词,更加。
⑥ 披古义 拨,拨开。 到则披草而坐。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
⑦ 就古义 接近 颓然就醉。今义 就是
⑧ 向古义 从前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今义 朝
⑨ 志古义 记 故为之文以志。今义 志气、志向。
⑩是古义 代词,这 是岁元和四年也。今义 判断动词。
(2) 一词多义。
① 异称奇 始指异之。独特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② 特特别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超出一般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③为成为 余自为像人。作,写。 故为之文以志。
(3) 通假字:
① 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② ②趣,通“趋”,往,到。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惴栗( )榛莽( )衽席( )
灏气( )颓然( )冥合(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l.恒惴票( ) 2施施而行( )
3漫漫南游( ) 4.是山之特立( )
5攒蹙累积( ) 6悠悠乎( )
7洋洋乎( ) 8.引觞满酌( )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2.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
(四)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①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②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③攀援而登,箕踞而造,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④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⑤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6)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7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平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突。⑧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⑨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10)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11)故为之文以志。(12)是岁元和四年也。
1.〈始得西山宴游记〉选自〈 〉,是“ ____ ”的第一篇。作者。是___ 朝著名的____家
____、____ 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根据文意划分层次,准确的分法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上文描写西山高峻的句子是____。
4.上文描写西山气势阔大的句子是_。
5.上文描写人与自然融合的句子是____。6.上文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是____。
《像山那样思考》
【美】奥尔多·利奥波
教学目标:
(1) 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知识链接: -----最近30年,在美国,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角度上说,有一本书显然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一本薄薄的在1949年出版的小册子。这本页数不多,文辞也简单、朴素的自然哲学随笔是奥尔多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其中蕴含了作者土地伦理思想的精髓。 书中的文章,通过他本人和土地之间关系的描述,在那些从未到过威斯康星的沙乡、不熟悉书中所描写的地方的读者中,找到了越来越多的乐于接受他的新思想的读者。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 《像山那样思考》就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很多读过《沙乡年鉴》的读者,觉得在这本书中让他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最忘不了的就是那只垂死的老狼。同时,它也是令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幡然醒悟、毕生难忘一只狼。为什么这只狼能有如此魔力,让这么多人难以忘怀?非常有幸我们今天要学的《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说的正是这只狼!
《淮南子》有一寓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只要不解决污染的“更鸣”问题,尽早都会出现污染转移、扩散现象。从古代的经典回到今天的现实,人类的利益共同体特征更为突出。臭氧层受损形成的机理已经十分清楚,它是人类合成化学品排放的后果。不同国家对氟里昂和哈龙的总量和人均排放量是不同的,但对全球的影响是相同的。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在去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报直说,他们发现世界上死亡人数的40%是因污染和其他环境因素1致病造成的。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正在毁灭自己。他们在去年10月号《生物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气温上升将进一步加剧疾病的蔓延,并将导致产生新的病种。他们预测,将有数以百万计的人离开家园,去寻找食物,因而成为“环境难民”;越来越多的人将生活在拥挤的城市生态系统中,这种环境十分有利于旧病死灰复燃和新的疾病发生;人类还将受到营养不良以及空前的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的威胁。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2006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2007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2008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2009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2010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2011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12 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13 世间万物 生命之网 2014 让地球充满生机 2015 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2016 海洋存亡 匹夫有责任 合作与探究:
第一节 1)请看课本110页的插图,试想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群山寂静,只能隐隐听到风过树林,叶子的沙沙声,突然一声狼嗥撕破了这份宁静,嗥叫声从一个山崖传向另一个山崖,回荡在山谷中。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的生物,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看看文中是如何描述的? 2)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快速浏览课文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能够听懂狼嗥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4)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5)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他想到了什么? 第4-9节
1)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
2)地球生态系统对人类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投影打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表 最后一节
1)为什么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
2)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投影打出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