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本文分析了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简要介绍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 培养
高中学生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大多数学生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嫉恶如仇、富有同情心、有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但也有部分同学理想淡漠、对他人冷酷无情,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对家庭极不负责,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1]” 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才能真正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教师不能把自己看成“教书匠”,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作为教师一定不能忽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1.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所承担的任务和使命。社会是由许多个体组成,每个个体都与其他个体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我们每做一件事,都会影响到他人。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
2.社会责任感缺失原因
造成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很多,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社会大环境影响等。
2.1家庭教育制约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宠爱有加,孩子要风有风、要雨有雨,父母无私奉献,不图回报,根本不注重孩子责任感培养,导致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个别家长目光短浅,教育子女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这必然淡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2.2社会大环境影响
受经济至上观点影响,社会上部分人自私自利,无社会责任感,为了一己之利,不顾他人死活,毒奶粉、黑心棉、注水肉、夺命药等事件的不断发生,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社会上出现的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如不正当竞争、偷税漏税等,也给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不利于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2.3学校教育影响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少数地方政府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基本上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从而导致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责任感教育。他们培养的是考试机器,得分高手,他们的学生社会责任感普遍缺乏。
3.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学生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考分再高,又有何用?他只会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顾他人死活,他的智商越高、知识越多对社会、对他人的危害就越大。因此一定要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3.1利用生物课堂教育学生志存高远
目前部分学生目光短浅、好逸恶劳,他们害怕吃苦,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有的谈情说爱,有的终日沉迷于网络。作为生物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教育主阵地,加强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要把“盐”放在“菜里、汤里”,寻找合适机会,通过潜移默化作用,引导学生志存高远。首先教育学生要对自己负责,要利用青春年少时的美好时光刻苦学习,不要等“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教育学生要放眼未来,志存高远,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次要教育学生对家庭负责,对父母负责。如:结合必修2(人教版,2007)P33“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发现这则小资料,教育学生有有感恩之心,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培育之恩,教育他们要向道尔顿那样孝敬父母长辈,现在最好的孝敬方式就是认真学习,健康成长,以便将来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第三教育学生对社会负责,让学生树立“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强烈责任意识。
3.2利用课本中的素材,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能仅靠简单的说教。要充分利用课本这个载体,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
3.2.1利用课本中“科学家访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科学家访谈”这一栏目在一本书的开始,许多教师忽视了它的教育功能,有的直接跳过,开学第一节课就上第一章。其实“科学家访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好材料,我们要充分利用。必修1访谈的是邹承鲁院士,必修2访谈的是杨焕明教授,必修3访谈的是孙儒泳院士,这三位科学家都把个人的得失荣辱放在一边,在实验设备十分简陋,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默默工作,为生物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支撑他们刻苦研究的是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身边科学家的介绍,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将来向科学家那样,为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3.2.2利用课本正文内容,教育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
高中生物课本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好素材。在学习必修一P10“细胞学说”这部分内容时,课本上介绍了细胞学说的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我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借鉴了语文上写话题作文的一些做法,让同学们把以上三点作为素材,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有的写如何培养团队精神;有的写怎样对家庭做贡献;有的写自习课上一定要遵守纪律,不能影响他人;有的写现在要努力学习,将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有的号召大家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学生写的作文,从内容上进行了点评。起初个别同学和老师对我让学生写“生物作文”不理解,认为是不务正业。事实胜于雄辩,元旦、春节时学生送给我的贺卡充分说明了我是个务正业的教师。他们的贺卡上写着:“老师,谢谢你!你让我知道了我肩上的责任”;“老师,感谢你!我现在开始认真学习了”;“老师,自习课上我不随便讲话,不再干扰他人了”;“老师,你让我从自私狭隘中走了出来,谢谢!”;“老师,我将来一定做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有用的人”……这些只言片语让我感到欣慰,这充分说明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在逐步加强。青春期的阳光学生富有正义感、积极向上,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学生一定会成长为对他人负责,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
在学习“细胞的癌变”时,课本上有这样的叙述:目前世界上因病死亡的总死亡率中,癌症居第二位。由于癌症发生的早期,往往不表现出任何症状,难以及时发现,对于癌症晚期的病人,目前还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平时教学中可结合这些知识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将来为人类彻底战胜癌症做贡献。去年,一位同学报考了医学院,他告诉我,之所以选择医学院是受我平时教育的影响,他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将来通过所学知识减轻病人的痛苦,让他们快乐生活。在学习必修3时学生知道:内环境的稳态是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转,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我们可利用这个知识点,巧妙地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社会的稳定、发展、进步,离不开所有成员的努力,每个人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事,都要与其他成员协调统一。
在学习“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时,教育学生要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结合课本知识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课堂上我专门留下时间,组织学生讨论:我能为环保做什么?如何争当环保小卫士?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今后不再使用一次性筷子;有的说以后少用塑料袋;有的表示要节约水电;有的说今后废旧电池不乱扔、生活垃圾分类投放;部分同学表示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环保工作者;还有的打算回家后劝说家长少开车……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得到了加强。
3.2.3利用书后习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可能通过教师的几句话就完成,我们要善抓机会、巧妙培养。生物课本上的习题较少,但每一题都有一定的编写意图,教师可利用课后习题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必修3 上P40的“拓展题”就是这样的一份好素材。
拓展题:“1992年,中国红十字会创建了中华骨髓库,但在接下来的10年间,库存资料还不足3万份。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从2001年4月起,中国红十字会重新启动了这项计划,更名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并在北京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起分库。你关注过有关报道吗?建立骨髓库或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有什么意义?你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吗?[2]”
在分数至上,高考至上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忽视了该题的教育功能,有的对该题视而不见,辜负了编者的一片美意。我是这样处理这道习题的:首先,我通过身边的实例来教育学生,两年前同学们为我校的一位患白血症的教师捐过款,这位教师通过亲人的骨髓移植战胜了病魔,现在愉快地生活在我们的校园里。对学生的善举我进行了表扬,并鼓励同学们以后要多做善事,多关心那些需要关心的人。我还对该题进行了延伸:我们国家血荒严重,全国多地血库告急,各大医院“缺血”情况几年来一直存在。2011年年底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献血率只有8.7‰,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离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0‰也有一定的差距。人们不愿意献血的原因很多,作为教师能为改变这种局面做些什么?我们要利用生物学知识来消除学生对献血的恐惧,让他们对献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处理该拓展题时,可用学生熟知的公众人物为例来教育学生,如:马英九从大学时代到现在共献血180多次。我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登录“中国献血网”,了解更多信息。我相信将来一定会有部分学生加入到献血的队伍中,为挽救他人的生命作贡献。对该拓展题进行这样的拓展,必将有力地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协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教育的主阵地,把“盐”放在“菜里、汤里”,在教学中巧妙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力争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
[2]朱正威,赵占良.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