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地理,课堂中的生活
宿豫中学 郑海燕
[内容摘要]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而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利用发生在家乡或现实生活中的地理事件和现象,去解释教材中的理论问题,可以使地理科学概念由抽象变为具体直观。
[关键词] 情境教学 求知欲 知识本质
地理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如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这必须结合学习内容,创造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地理,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地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地理知识的价值和魅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
一、 用生活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其研究领域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而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利用发生在家乡或现实生活中的地理事件和现象,去解释教材中的理论问题,可以使地理科学概念由抽象变为具体直观。例如:讲授“天气与气候”一节内容时,联系我们江苏地区秋季有“一场秋雨一场凉”的说法;讲冷锋过境前后的天气特点和寒潮时,苏北地区正好处在我国冬春季冷锋南下的必经之地,可让学生连续观察并作好记录,家里的作物在深秋的时候是否遭受过寒潮的袭击,使自己家的农作物遭受损失,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再例如,每到“国庆节”、“五一”这样盛大的节日,人们总希望别下雨,碧空无云最好。因为这一天的晚上,往往有大家翘首以待的烟花盛会。其实,碧空无云并非最好的施放烟花的气象条件,无云的天空好比一个黑洞,很难衬托出强烈的烟花效果。那么看烟花的最好条件是什么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用生活中的地理,掌握知识本质
常言到:“清水煮菜无滋无味”,此时若加上适量的调料,再掌握好火候,则会烹制出脍炙人口的佳肴。同样,若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及时适量加点调料,即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就能有效防止单纯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循环,这不仅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印象,又能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的目的,也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变“灌输式教学”为“愉快教育”。例如:在讲“地球自转意义”时,让学生观察 “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后可这样提问:长江三角洲的发育从A→D南北两岸是否对称?学生经过观察后回答,进一步提问哪一侧发育程度高,为什么?教师也可举例:在赤道以南沿180°经线向北发射一枚炮弹,这枚炮弹最后落在这条经线的左边还是右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形象地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偏转力现象。
再例如,讲《天气与气候》这节时,学生对天气系统这一难点总是理解得很吃力,我们就可以举一些身边的例子。我们苏北地区冬天和夏天盛行什么风,进而导入锋面雨。锋面云雨带的生消、移动,决定于南北气流势力的消长。某地南风劲吹,说明该地处于锋面云雨带以南,这时暖锋北去,天气晴暖。但是,“北风不受南风欺”,“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南风吹得紧,不久起风雨”。每一次吹南风的过程,虽晴暖一时,却又预示着北风推动冷锋南下。所以,一旦“转了北风就要下雨”,就会云涌雨落。而南风刮得愈久,说明暖湿气流积蓄的力量也愈强,当北方冷空气一旦南下,愈易出现势均力敌的拉锯局面,使锋面在这一地区南北摆动、徘徊不去,会形成连续阴雨的准静止锋天气。因此,有“刮了长东南,半月不会干”的说法。如果冷空气势力特强,南下的冷锋云雨往往一扫而过,一下子被推到南方的海洋上;北风愈猛,晴天愈长久。因此,“南风大来是雨天,北风大来是晴天。” 用通俗的语言和生活常识,学生学起来会更容易些。
三、让课堂中的地理贴近生活,培养学生实际生活技能
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与地理分不开。地理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和边缘性极强的学科,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可讲,若教师能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及时添加与课堂内容有关的“故事”(生活故事)加强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无疑会使自己成为学生敬重的老师。这样,就会实现由爱老师到爱地理,由对老师讲的“故事”感兴趣,到对地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地理课就成功了大半。例如:夏天的傍晚,当我们从东海之滨的上海飞到乌鲁木齐时,上海已是灯火辉煌,而乌鲁木齐的夕阳还挂在天边。从饮食上来说,我国历来有“北面南米”之说,这与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有关;从住房上来看,我国内蒙古草原牧民多住蒙古包,黄土高原的居民住窑洞,北方居民房屋内有土炕,南方炎热地区的少数民族以竹楼为主。这与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有关。一些地方得水果、茶叶或者大米,味美、优质、营养丰富,其他地方却无法比拟。一些地方某种病的发病率比其他地方明显偏高,与这一地方的地质和土壤有一定的关系。等等。总之,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地理。因此,地理教学不应脱离生活,而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教学中要使地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如气温的教学,由于学生对气温有着亲身的体验,他们对气温可以说非常熟悉。有的学生还会测量气温。教学中就不能只讲气温的概念,如果这样讲,这部分内容也没什么可讲的。教师可这样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如:为什么一些地方终年炎热而另一些地方终年冰天雪地?为什么有些地方深林茂密而另一些地方寸草不生?为什么在山的一侧大雨倾盆而另一侧却晴朗干热?为什么昆明四季如春,重庆、武汉、南京的伏天却闷热如炉?学生对气温就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知道气温的变化对我们人类的生活、生产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不是让学生简单的去背气温的概念。再比如,在讲天气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天气与我们有哪些联系;天气变化时,对我们有哪些影响;晴天对我们有什么影响;阴天对我们有什么影响;雨天对我们有什么影响;雪天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从生产、生活、交通、旅行等各个方面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知道天气的好坏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让他们感受地理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四、走出课堂,让地理亲近自然融入社会
我们在讲天气系统时,就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天气状况。异常的气候变化事件总会给人们留下异常深刻的记忆和思索。我国古人就曾对严寒等异常气候条件联系气候变化过细致的观察并形成民谚。“夏有奇热,冬有奇寒”。夏秋时,当太平洋台风来袭之前多酷热,令田间鱼儿被晒死,民间视当年气温变幅增大,冬天有严寒之兆。“奇热必有奇寒”。是指入冬之后如果持续温暖,则一旦冷空气南来,降温可能剧烈、持久。放眼于更长的时间范畴,世界连续数年暖冬,就得留心终归会来一个寒冬。在我国很多地方,感冒都被称为“着凉”,可见感冒与天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感冒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冬春季节为多发期,因为流感病毒容易寄生在低温、干燥的寒冷环境里。中医也认为,当气候突然变化、寒暖失常之时,风邪病毒最易侵袭人体。临床实践也表明,每当发生一次“天气突变”,感冒的人数常常也就随之突增。“天气突变”主要表现在气温、气压、降水、风、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上,一般都是由锋面天气系统带来的(锋面,即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界面),尤其是冬春季,北方冷空气不时南下,锋面活动更为频繁,常常诱发感冒或出现其它病症。
我们在讲《人地关系演变》这节的时候,讲到一个理论叫地理环境决定论,我们就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例如,人的高矮胖瘦以及皮肤的颜色、人的性格,并非完全能由人类自己主宰,这个“权力”有时还握在大自然的“手心”,与人们所生活地方的气候也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在欧亚大陆,生活在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人,由于光照强烈,气温又高,人的皮肤颜色黑黝黝的。为了抵御酷热的气候,他们的脖子很短,头明显偏小,而鼻子较阔,这样有利于散发体内热量。在寒带、温带的高纬度地区,常年太阳不能直射,光照强度较弱,气温很低,严寒期又长,这里大多为白种人。为了抵御严寒,他们往往生有一个比住在温、热带地区的人更钩的鼻子。鼻梁较高,鼻内孔道较长。就头型而言,寒带和温带居民头大、头型圆,脸部比较平,这很有利于保温,减少散热量。为适应高山稀薄的空气,山区居民的胸部突出,呼吸功能发达,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比沿海地区的居民明显偏多。
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以我国为例,北京的年日照时数为2778.7小时,武汉年日照时数为2085.3小时,广州年日照时数为1945.3小时,成都年日照时数最少,仅为1239.3小时,所以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皮肤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有促进骨钙化和长粗长高的作用。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气温高,使生活在那里的人性情易暴躁和发怒。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养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忍耐力的性格。比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被人们称为“永不发怒的人”。居住在温暖宜人的水乡的人们,因为气候湿润、风景秀丽,人们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山区居民因为山高地广,人烟稀少,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说话声音宏亮,性格诚实直爽。居住在广阔的草原上的牧民,因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气候恶劣,风沙很大,所以,他们常常骑马奔驰,尽情舒展自己,性格变得豪放直爽,热情好客。
总之,让地理走进生活,可以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我们的生活环境,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世界地理》 杨青山、韩杰、丁四保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