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豫中学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教学
教研
计划总结 学科建设
教学活动 教海深航
德育
在线
规章制度 计划总结
德育活动 班级工作
师生
天地
教师风采 心灵驿站 教学交流
学子文苑 社团风采 学生荣誉
  首页 学校概况 新闻之窗 教学教研 德育在线 党团建设 师生天地 校友风采 招生招聘  
  • 1
教学教研
 计划总结
 学科建设
 教学活动
 教海探航
 常规检查
 
教师博客
教师博文   博客链接
2012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移民泪
天和塔记【原创】
温州行
毛伟的博客
作息时间表
宿豫中学作息时间表公示
学科建设 > 音体美 现在位置是:首页> 学科建设 > 音体美

宿豫中学音乐课教案——第一节 音乐与人生

发布者:宿豫中学    发布时间:2012-06-09 19:23:08    阅读:1913次     [关 闭]

一、学习目标

()   运用音乐思维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体验、理解、鉴赏音乐,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学会用音乐的认知方式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用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用音乐美化自己的人生。

()   演唱演奏音乐主题,在音乐中联想,听赏、分析、描述音乐,理解音乐和其他人文艺术或人文艺术之处的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理解音乐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   在欣赏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的表现手段,逐步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聆听、学会分析、学会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第六(悲怆)交响曲》,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音乐要素在发挥作用,发挥怎样的作用。

难点: 通过欣赏,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表现了怎样的音乐情绪,产生了哪

些联想与想象,揭示了哪些社会内容。

三、教学内容安排

本节课聆听《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为重点曲目,《森吉德玛》为拓展曲目。

四、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课本和配套的课件资源。

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用舞蹈或戏剧等形式,表演乐曲的主题内容。

、教学方法与指导策略

(一)教学方法: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点评引导为辅。

(二)指导策略:运用比较法,分析两首作品《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的音乐情绪以及音乐要素发挥了哪些作用?

六、教学过程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对音乐的感情、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

我用一句话来结束本课:语言停止的时候就是音乐。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一、听音乐片段《高山流水》

二、让学生说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三、翻开教材第4页。

四、思考:为什么这些名人如此热爱音乐?

学生聆听,并说出故事内容。

学生看引言部分。

随着老师接下来的课,思考问题。

引趣

在音乐中,寻找答案。

新知

探索

一、欣赏《草原放牧》、

《第六(悲怆)交响曲》。

(一)欣赏《草原放牧》

1.简要介绍《草原小姐妹》故事背景。

2.欣赏全曲。

3.提问:这首作品基本情绪是怎样的?

(二)欣赏《第六(悲怆)交响曲》

1.引用作曲家的一段话:我肯定地认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特别是最真诚的一部,我从来没有像爱它那样爱过我的任何一部作品。介绍作品背景。

2.欣赏全曲

3.提问:这首作品基本情绪是怎样的?

4、教师总结

二、作品分析

(一)分别播放《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

1.两首作品的第一、第二主题,分析主题所表达的情绪。

2.指导学生演唱乐曲主题。

(二)认识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三)结合主题,认识音乐的形式要素在作品中,发挥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思考:两部作品思想内涵及社会意义

提问:你喜欢哪部音乐作品,为什么?

教师总结: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热爱它······

学生欣赏作品

学生说出故事情节

学生思考回答

具有民族特色,抒情性与叙事性相结合

听老师介绍背景

学生思考回答:缓慢的哀歌

学生互相交流,分析音乐主题

《草原放牧》第一主题: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

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具有内蒙长调的抒情性。

《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一主题:哀伤的情绪

第二主题:明朗、抒情的情绪。

学生演唱、感受

了解音乐要素的内容: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

师生共同探讨,对比两首乐曲中形式要素,发挥的不同作用。

说出作品名称,谈谈喜爱的原因。

对理解音乐起辅助作用

了解曲目创作的时代、背景,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情绪。

运用比较法分析作品主题,对比性强,理解更透彻、直观

深入理解作品主题情绪

学生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以及理解作品的能力

拓展

一、将你想像中两首作品最深刻的内容用散文或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你能用其它艺术形式来表现《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的音乐主题。

三、聆听管弦乐曲《森吉德玛》

提问:这首乐曲的音乐情绪

是怎样的?联想乐曲的音乐形象及意境,并分析形式要素在音乐当中的运用。

学生绘画或写作

学生用戏剧或舞蹈等形式来进行表演。

聆听、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像乐曲的音乐形象及意境,分析其形式要素上的主要特点及其变化。

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乐曲的方法

本课

小结

总结本课,为将来的音乐鉴赏打下基础。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聆听《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像力,分析作品、理解作品,并将音乐的形式要素溶入到作品分析中。初步学习鉴赏的方法,逐步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用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音乐,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二节 高亢的西北腔

、学习目标

1、聆听两个版本的《脚夫调》,比较舞台演出与原生态演唱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认同民歌的艺术价值在于对人们普遍存在情感的真挚表达。

2、认真细致的聆听《脚夫调》、《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内容、情感、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能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3、对民歌的基本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对西北民歌尤其是对花儿信天游要有较为明确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特征,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二)教学难点:

探究西北民歌的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三、教学内容

《脚夫调》(陕西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青海民歌)、《刨洋芋》(山西民歌)、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人音社现有配套音像资源及教材资源。

(二)影视音乐中的陕北民歌。如:《血色浪漫》、《信天游》等。

(三)教师能亲自演唱的西北民歌。

(四)学生搜集到的资源。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教学方法

1.发挥教师个人魅力,展现个人专业技能,直观给与学生感受音乐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民歌产生兴趣。

2.充分利用教学课件与视频资料,多给与学生提供民歌的信息资料,逐渐形成对民歌的情感,以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3.建议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歌或问题导入,在此基础上去多听、多唱、多想、多比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多用对比赏析法与体验法。

4.用好课后的拓展与探究题。如:教材的拓展与探究的第4题,可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西北五省的地理位置写上简称;探究的环节可直接用书后的第二题与第四题,引导学生的体验活动也可用第一、三题等。

(二)学习指导策略

教师尽量指导学生用好教材,认真阅读课本上的知识点,可带着书后相关问题去体验、探究,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六、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阿宝演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引出课题

听音乐走进教室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西

一、了解信天游

1.    聆听两个版本的《脚夫调》比较舞台演出与原生态演唱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播放)

2.    教唱《脚夫调》,体会信天游的特点

(教师要尽量用方言教唱,从方言演唱、装饰音、体裁等方面引导学生去感受)

3.    概括信天游的风格

二、走进花儿

1.    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集体朗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2.感知音乐的表现手法,再次聆听歌曲,请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

 

1 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2)节奏怎样?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花儿的特点

三、欣赏山西民歌《刨洋芋》

聆听旋律,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找出句与句之间相同的地方。

四、引导学生总结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聆听感受

聆听讲解,进一步感受

模唱,特别是方言

在老师的引导下概括

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风格

旋律高亢悠扬、开阔

节奏自由

学生应能找出第一第二句:头相同,尾不同;第二第四句:尾同头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西北民歌高亢悠长,起伏大;节奏自由、舒展。

采用听观看讨论的程序,了解各首民歌风格特点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西

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民歌资料

展示自己课下搜集的民歌,并让同学辨别出哪一首是西北民歌

运用所学知识,自我检测

引导学生进行西北民歌创编

1.    学生根据西北民歌的特点创编歌曲

2.    展示本组的创编作品

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创编

西

 

在《西部放歌》的音乐声中教师总结:西部民歌有着丰厚的底蕴和鲜明的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音乐中结束本课

引导学生喜爱西部民歌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一)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率与积极性,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注重引导好学生参与实践表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带学生们多模仿方言演唱民歌,在亲身感受与体验中形成对民族音乐的感知、兴趣、审美情感。

(二)可通过知识问答、演唱展示、创编、鉴赏、交流、等各种活动检测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

第三节 独特的民族风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辽阔的草原》、《宗芭朗松》、《牡丹汗》,感受、体验蒙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民族风格,认识了解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

(二)初步懂得民歌与人们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语音等因素之间密切的关系,是形成民族风格的重要原因。

(三)学唱几首民族歌曲,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优美的旋律中体味其民族风格及特点。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以蒙古族《牧歌》、《辽阔的草原》、《嘎达梅林》为欣赏重点,在聆听、延长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体验蒙古族的民歌风格。

难点:能主动分析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风格,并能学会对民族音乐风格进行判断。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关注少数民族民歌。,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条件及原因作适当研究。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聆听、演唱蒙古族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区别认识长调、短调。理解蒙古族民歌音乐风格及题材形式。

(二)聆听少数民族民歌,通过对比的形式掌握囊玛、维吾尔族的爱情歌曲的相关知识;对三个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及民间音乐分类知识要有所了解。

(三)对民族音乐产生、发展的条件及原因做适当的探究。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教师课前准备充分相关文字资料和影音资料

(二)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习,注重挖掘学生中的教学资源。

(三)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初中和小学阶段已学过的少数民族歌曲及相关音乐知识。

(四)利用视频资料,让学生多角度的学习少数民族音乐。(如舞蹈动作,民俗文化等)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充分利用教材,布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及参考资料

(二)对少数民族的民歌,中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认识、理解其音乐风格。因此,要保证必要的音乐时间活动。在聆听、模唱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认识、以及民族风格。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音乐术语对民歌进行描述与情感的表达。

(三)教师必要的少而精的讲解,在音乐时间活动中,由学生提炼、归纳、总结。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调查:请学生说出所知道的蒙、藏、维三个少数民族的代表歌曲并进行哼唱(抢答)

提问:请在服饰、风俗等方面描述以上三个民族的典型特点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回答问题

初步了解这三个少数民族

教学环节

蒙古族:

1、欣赏《牧歌》的第一段(长调)提问:感受长调的特点。(结合旋律、节奏、音乐情绪)

2、简要介绍蒙古族民歌。(色彩区、长调、短调)

3、结合教材,聆听《辽阔的草原》、《噶达梅林》进行对比。

藏族、维吾尔族音乐

1、听辩《牡丹汗》、《宗巴朗松》两首歌曲

对比

第一首

第二首

名称

宗巴朗松

牡丹汗

民族

藏族

维吾尔族

节奏

平稳律动

欢快

旋律(情绪)

典雅优美、细腻抒情

明朗奔放、起伏跌宕

主要民族乐器

札木聂

手鼓、

调式

中国民族调式

维族特有的民族调式(丰富)

相关知识

藏族民歌(囊玛)

维吾尔族民歌

     

欣赏歌曲,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并进行比较

对长调、短调可以进行简单的辨别

学生主动对比欣赏可以掌握这两个少数民族简单的音乐特征

1、再次聆听《辽阔的草原》,跟随歌曲哼唱旋律,

问题:总结长调的特点

2、根据歌词蒙语音标进行试唱。

思考:蒙、汉两种唱法的感觉是否一样?

3、教师通过歌词、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用二胡演奏长调)和民族生活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仔细分析作品

4、学生自学《嘎达梅林》

学生唱、跳结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演。

进一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音乐作品

欣赏三个少数民族的舞蹈视频

舞蹈体验:教学生几个蒙、藏、维吾尔族三个民族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

结合课后第34题,听几个乐句,回答是什么民族的音乐,具体回答是什么表演形式?(声乐、器乐附图)

总结:

体验、实践

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舞蹈动作的学习感受少数民族音乐风格。

巩固学习的知识

作业

1、认真思考课后第5

2、课后搜集整理喜欢少数民族歌曲,编排一段简单的舞蹈并表演。

完成小组作业

引导学生在原由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七、教学评价建议

鉴别检测:

对于少数民族乐器的图片、音色、名称、所属民族以及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歌曲风格学生能进行正确的分辨。

 

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一、 学习目标

()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与地方风格。

(二)探究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对比鉴赏《孟姜女哭长城》与《孟姜女》,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三)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认识民歌民歌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感受体味中原民歌的音乐风格,了解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难点: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手法:鱼咬尾起承转合,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三、教学内容

《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好汉歌》

四、教学资源

(一)人音社现有配套音像资源及教材资源。

(二)网上资源:直接搜索山东、河南、河北民歌。

(三)教师能亲自演唱的中原名歌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四)学生能唱的、家里有的中原地区民歌资源。

(五)家长会唱的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民歌。

五、教学方法与指导策略

(一)教学方法

用好课后的拓展与研究题目,明白课后题的意图,让其为教学有效服务。重视学生的体验,通过演唱、聆听、表演等活动体验音乐,扩大曲目的积累,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探究,增强理性分析与研究音乐的能力。

(二)学习指导策略

1.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进行即兴的尝试,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超越谱面以外的、满足自我的方式进行即兴创造和表演的活动,享受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以外的成功感与愉悦。同时将有关的音乐基本文化知识、内容融进音乐活动之中,让学生轻松地学习。

2.民歌与流行音乐结合欣赏,把握时代脉搏,激发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播放《好汉歌》音像,电脑打出课题《醇厚的中原韵》

 

  聆听《好汉歌》

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自然地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导学生将其旋律与《好汉歌》对比从中发现什么?

聆听对比分析-试找出《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在旋律上的联系:《好汉歌》旋律取材于《王大娘钉缸》

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认识专业创作歌曲与民歌之间的关系.民歌乃是作曲家创作源泉之一。

1、播放《孟姜女哭长城》,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每句结束音。

2、播放《孟姜女》引导学生找出其与《孟姜女哭长城》之间的联系

1、看乐谱聆听音乐,说出歌曲每句结尾音:商-徵-羽-徵.

2、聆听、对比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歌曲旋律是在江苏民歌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流连婉转绵延不绝.)

1、了解歌曲创作方法:起、承、转、合。

2、初步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教学

环节

1、播放《沂蒙山小调》引导学生观察每句旋律头尾的特征。

2、启发学生用鱼咬尾的民歌创作方法试着创作一首短曲.

3、分别播放(1)王世慧、(2)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1、看乐谱聆听音乐(每句的第一个音恰好是前一句的最后一个音)

2、分组讨论、创作

3、对比聆听,说出二人演唱风格的异同:(1)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很浓,采用方言、按小调的四四拍演唱。(2)按四三拍变体演唱,速度有所变化,处理的比较细腻,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1、了解鱼咬尾的民歌创作方法.

2、掌握鱼咬尾的民歌创作方法.

3、通过对比聆听《沂蒙山小调》两种不同风格的演唱,进一步体味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一)建议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率与积极性,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强度。

(二)可利用课后35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情况。如何选与侧重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音乐能力灵活选择。

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弥渡山歌》、《对鸟》、《幸福歌》,感受并认识南方民歌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

(二)、聆听、演唱并分析三首民歌的音乐特征,结合当地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等因素,对形成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原因进行探究,形成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三)、学会演唱《弥渡山歌》,尝试用地方方言演唱《对鸟》,深入体验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二、教学重点

重点:聆听、演唱三首云南民歌,感受、体验相同地域、不同风格民歌的形成和特点。

难点:对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欣赏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回顾初中学习过的《放马山歌》,两首不同风格的云南民歌的对比,以此导入。

(二)、欣赏《弥渡山歌》(器乐和声乐),感受音乐情绪。学唱《弥渡山歌》

(三)、知识学习:简介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

(四)、聆听《对鸟》,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尝试用方言演唱歌曲,分析其旋律与当地方言和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五)、聆听并演唱《幸福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思考这首歌的内容及时代特点,了解民歌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教材及配套课件中的文字资源,将相关的民歌知识传递给学生。

(二)、利用学生学习过的知识(《放马山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音乐(《小河淌水》),配合配套课件中的音像资源,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通过画面感受当地的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

(三)、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图书及网络资源,进行知识准备。

(四)、利用地理、历史及人文等相关科目的资源,进行分析民歌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

(一)、相关知识的准备采用课前布置,由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的学习方式。

(二)、对同一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特点的感受和理解,体验多姿多彩的民间音乐艺术,思考是否同一地域只有一种音乐风格

(三)、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和探究法,将自己在不同渠道查阅的资料互相交流、总结,归纳出生活条件、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形成多彩的民歌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本课内容

三、总结学习

1、欣赏《小河淌水》(片段)

2、回顾初中《放马山歌》(片段)

两首歌曲风格迥异---板书一、多姿多彩的云南民歌

一、《弥渡山歌》

器乐(欣赏)

声乐(欣赏并学唱)

学唱

提出问题:

同为云南民歌,风格特点的差异和共同点是什么?或者说为什么同一个地区会形成风格如此多样的民歌?

思考:

影响民歌的民族风格与地方风格的主要原因?

结论: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的发展变化各不相同,形成了即使是同一地域,也会产生不同风格的音乐。

问题:

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哪些音乐要素上?

二、浙江民歌——对鸟

欣赏

尝试用吴地方言跟着音频演唱

分析:

   调式的变化

意义(百姓的智慧)

三、湖北民歌《幸福歌》

欣赏

学习:

    36页下面的说明文字

问题:

    看歌词,指导学生思考歌曲产生的社会背景

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是怎样的?

1、播放课件中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的文字资料并讲解。

2、播放课件中南方民歌特征的文字资料并讲解。

欣赏

分析风格特点

欣赏

把握典型节奏

分析:

1、地理:山川、平原、河流……

2、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等等

思考、讨论

听讲,并与自己的答案对照

思考

体会风格、特色和调式的变化

试唱

听辩在什么地方转调

体会

欣赏

学习

思考

回答

思考

学习并与欣赏过的作品相结合

直接提出问题,明确学习任务,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学习。

体会风格

掌握主要特点

利用已知的知识和可以总结、搜索的相关资料得出结论。学生学会一、利用已知探索未知;二、任何艺术作品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与相关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2、进一步探索民歌风格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探索民歌与方言之间的关系

1、探索民歌发展的时代特点。

2、探索民歌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体验和表现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SPAN>

六、拓展与探究

师生合作共同演唱《幸福歌》,进一步体验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

与教师合作演唱歌曲《幸福歌》。

、教学评价建议

(一)、能够演唱《弥渡山歌》、《幸福歌》或其它几首南方民歌,能与同学进行演唱交流。

(二)、能够尝试用方言演唱《对鸟》片段。

(三)、能够归纳总结出南方民歌的基本风格特征。

(四)、能够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歌进行比较,正确填写音乐风格比较表。

(五)、将南方民歌与西北民歌、中原民歌、少数民族民歌做一些比较,探索各地区、各民族民歌的风格特征,研究形成各种风格特征的原因。

   题:

1、通过学习《弥渡山歌》,感受、体验音乐情绪。分析《弥渡山歌》的旋律特点,探讨人们的生活环境对音乐风格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通过本课的学习,思考歌曲内容与时代特点,说说民歌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第三单元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第六节鼓乐铿锵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在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打溜子。

(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演唱部分《锦鸡出山》的节奏谱及《童谣》的旋律谱,注意北京方言的发音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两首轻锣鼓音乐,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音乐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合奏、演唱节奏谱和旋律谱的艺术实践,从中体验其乐趣,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教学难点:把握演唱的准确性和了解、实践打乐的演奏方法。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两首轻锣鼓音乐作品为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打乐演奏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演奏打击乐的乐趣。

(二)欣赏童谣作为次重内容,简单学唱,了解其创作手法所表现的音乐内容及感受音乐情绪和充满童趣,诙谐的旋律色彩。

(三)引导学生根据民间口噙子数板,创编打击乐,并在打击乐伴奏下进行实践活动。

四、学习资源

(一)充分利用好教材和配套的课件资源,多以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熟悉和兴趣,为学习演练打击乐活动增强积极参与的热情。

(二)引导学生集、查阅北京民间打击乐作品和音乐文化活动的资料。

(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学生资源,让个别学习打乐器的学生独自或组合表演片段,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其效果,以增强学生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

(四)引导学生到影剧院听专业团体演出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专场音乐会或逢电视上音乐频道民间音乐的专题节目,开学生音乐视野,提升学生对中国民间音乐的情感。

五、学习方法与指导策略建议

(一)要注意完整聆听音乐,结合作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为准确理解作品内容,有必要演唱部分节奏谱及旋律谱。如:《锦鸡出山》中的几个小标题的节奏谱片断;《童谣》的旋律谱。

(二)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为理解音乐内容的情绪,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了解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效果。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演奏活动,亲身感受、体验更深层次的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

(三)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聆听、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及社会功能,认识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四)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鼓励引导学生简单创编打击乐作品。

六、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视频:民族器乐曲《翻身的日子》

提出问题:你听出了几种民族乐器?

导入新课《鼓乐铿锵》

聆听《翻身的日子》,感受不同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说出几种民族乐器

通过学生对民族乐器已有知识经验的掌握,引导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民族乐器,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

一、播放《锦鸡出山》。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初步听辩曲子中的乐器

复听全曲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节奏特点

听辩各段的节奏特点

指导、鼓励学生敲打各乐段的节奏训练

小结:《打溜子》器乐合奏特点。

二、播放《滚核桃》

过渡语言:我国浩瀚的民族器乐曲中有很多丰富的民族打击乐形式,再次欣赏一首山西绛州的民族鼓乐《滚核桃》。

学生聆听《锦鸡出山》全曲,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及出现的乐器

学生听辨山间春色节奏特点

节奏训练:

×××××.×××××××××0×××0×××0×××.×××××××××……

打击乐器实践练习

观看多媒体资料

了解全曲,进行学习气氛

了解节奏特点

实践、体会节奏特点

了解相关知识,拓展视野

教学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聆听《滚核桃》引导学生了解、感受乐曲节奏特点,

2.复听音乐,模仿拍打乐曲节奏,感受乐曲的头、身、尾三部分的不同技法,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农民劳动的情景画面及喜悦心情。

小结:《滚核桃》结构

为散板,引子特点,先合奏后10人轮奏鼓梆,表现晒核桃

为主体10人合奏包括敲击鼓梆、敲击鼓面等八种演奏技法。

过渡语言:刚才我们了解的是山西绛州地区的鼓吹乐,那么在我们的家乡老北京,也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民间吹鼓乐《童谣》,下面我们来欣赏。

三、欣赏吹歌《童谣》

1.聆听全曲,引导学生感受乐曲节奏特点、同时听辨乐器。

2.带领学生学唱主旋律,感受曲调特点,并进一步了解乐曲节奏。

聆听《滚核桃》

模仿拍打节奏:  ×××××××××××××××‖     

学生感受、体会头、身、尾三部分特点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

了解《滚核桃》结构

学生聆听吹歌《童谣》

听辨主要乐器

哼唱《童谣》主旋律,模仿拍打此曲节奏型:

××××××××××××××××‖

初步了解乐曲节奏特点

掌握节奏型

了解结构特点

了解《滚核桃》结

构知识

熟悉、了解乐曲节奏、乐器

感受曲调特色,进一步熟悉节奏

教学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欣赏三首民间打击乐器乐曲,从中了解了典型的打击乐的节奏特点,同学们也一定想尝试自己创编的打击乐节奏。下面我们就以老北京儿歌童谣《口噙子数板》(打花巴掌)为题材,模仿练习其节奏,并采用不同的器乐合奏形式来表现;同时鼓励二度创作其节奏。

1.学生小组练习拍打《口噙子数板》(打花巴掌)节奏型

2.分组用乐器尝试合奏《打花巴掌》乐曲,同时填词,唱奏组合练习,并小组展示

3.自由、自主创编《打花巴掌》节奏,投影展示,师生帮助一起拍打。

1.熟悉、巩固(打花巴掌)节奏型,为合奏铺垫

2.锻炼器乐实践,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及能力

3.发挥学生自主性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解了我国三首著名的民族打击乐合奏形式——打溜子、鼓吹乐、吹歌,实际上在我国56个民族众多的民族乐曲中还有很多好听的有名的打击乐曲,所以请同学课下继续查找收集这些作品,下节课用不同的形式展示给全体同学。

学生听介绍

课下延伸、拓展

七、评价建议

(一)以听辨每首音乐作品的节奏特点设计问题,以听辨、模仿敲击来检测。

(二)教师提供出几个寓言故事,指导学生创编打击乐或哑剧,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活动,并在打击乐的伴奏下进行表演,以生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

(三)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自主学习搜集民间音乐作品和素材,在课堂上交流展示,教师评价。

第七节丝竹相和

一、教学目标 (一)聆听民间丝竹乐曲,激发培养学生对民间丝竹乐的兴趣和爱好。(二)感受、体验江南丝竹及广东音乐的音乐风格,掌握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的主要乐器及判断其音色的能力。了解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流传地域及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

(三)对比赏析《老六板》和《中花六板》,了解江南丝竹中由板腔变奏而形成的一曲多变的套曲现象。(四) 掌握有关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体验江南丝竹《中花六板》的风格和特点。 难点:对比《老六板》和《中花六板》,了解江南丝竹加花彩的创作手法,从而感受体验江南丝竹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课以聆听《中花六板》为重点内容,对比赏析《老六板》和《中花六板》,了解江南丝竹中由板腔变奏而形成的一曲多变的套曲现象。

(二)聆听《娱乐升平》,感受广东音乐的风格。   (三)学习有关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基础知识,了解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乐队的编制及其特色乐器。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充分利用好课本及配套的课件资源,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视听效果好的版本欣赏。

(二)教师本人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自己能够给学生范奏。带学生演唱,准确的把握好江南丝竹及广东音乐的韵味与风格特点。(三)引导学生自主收集音乐作品及相关资料。(四)上网查阅了解更多的江南丝竹及广东音乐曲目,推荐网址:

http://www.ccnt.com.cn/music/chwindow/culture/yinyue/

http://www.jqgc.cn/yyxs/mzyy/mzcs/List_10.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26913.htm

http://www.chinamedley.com/yayun/index_3.shtml

http://www.77my.com/Music/016.htm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 (一)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谱例,让学生了解作曲上的创作手法。(二)利用钢琴和演唱,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加深对花彩的体验和认识。

(三)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搜集、关于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知识、曲目,制作成答题卡片,采取竞赛或抢答的方式进行巩固学习。

 

六、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播放《江南风采》丝竹演奏视频片断。

出示问题:录像片中的乐器属于我国民族乐器中的那一类?

 

2.引出学习内容——江南丝竹

欣赏《江南风采》丝竹演奏视频片断。

 

回答问题

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引出学习内容,激发兴趣,拉近学生与民间音乐的距离。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查到的江南丝竹相关知识向全班同学讲解。

学生讲解、介绍。

(流传地域、人文环境、社会功能等方面。)

初步了解江南丝竹的流传地域、人文环境、社会功能等知识。

 

1.播放《中花六板》全曲。

2、介绍乐曲《中花六板》及五代同堂的内容

3.播放《中花六板》片断,与《老六板》进行比较。

4.指导学生视唱《老六板》旋律

5.播放《中花六板》演奏视频。

1、聆听、欣赏

 

2.了解《中花六板》及五代同堂的内容

3.聆听并通过大屏幕打出的两首作品谱例进行比较。找出《老六板》的骨干音,并从速度、旋律上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4.学生放慢四倍速度唱《老六板》,教师用钢琴弹奏《中花六板》的旋律。

聆听、欣赏后总结音乐特点。

1.感受江南丝竹音乐的风格特点。

2.用比较的方法展示出江南丝竹常用的加花创作手法。

 

出示问题:

乐队的规模大小?

有哪些乐器组成?

最突出的乐器是什么?

回答问题:

(小型乐队、扬琴、笙、琵琶、木鱼、铃等乐器,突出的是二胡、笛子。)

了解丝竹乐队的编制及典型乐器。

广

听赏《娱乐升平》,了解广东音乐。

1.播放《娱乐升平》片段

出示问题:

是不是江南丝竹?

与江南丝竹有何不同?

说出自己的感受(乐器音色、旋律感等方面)。

2.介绍高胡,引出另一种丝竹音乐——广东音乐

(介绍流传地域、乐队组成、社会功能、发展简史、代表人物。)

3、完整聆听《娱乐升平》,师生共同总结广东音乐的特点

1.聆听乐曲片段,回答问题。

2.认识广东音乐主奏乐器高胡。

3.完整聆听《娱乐升平》,总结广东音乐风格特点。

通过对比的方式引出新的音乐形式广东音乐。

认识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风格。总结广东音乐风格特点,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师:在我国众多丝竹乐中,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两个丝竹乐种,此外还存在很多别具风格的丝竹音乐,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查阅。

课后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方式收集、查阅丝竹音乐的资料,将知道的丝竹乐种记录下来,进行课上交流。

鼓励学生继续探究,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江南丝竹的美,培养他们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一)聆听三首乐曲片断,判断其中属于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各是第几首?

(二)许多民间音乐都没有具体的作者姓名,为什么广东音乐中的一些乐曲都有明确的作者姓名?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三)在人们的生活中,丝竹乐都有哪些功用?

(四)查找五首丝竹乐曲,并标出所属乐种。

 
苏ICP备2023042236号   版权所有:宿豫中学    电话:0527-84491996  地址:宿豫区学海路4号     苏ICP备20230422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