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豫中学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教学
教研
计划总结 学科建设
教学活动 教海深航
德育
在线
规章制度 计划总结
德育活动 班级工作
师生
天地
教师风采 心灵驿站 教学交流
学子文苑 社团风采 学生荣誉
  首页 学校概况 新闻之窗 教学教研 德育在线 党团建设 师生天地 校友风采 招生招聘  
  • 1
教学教研
 计划总结
 学科建设
 教学活动
 教海探航
 常规检查
 
教师博客
教师博文   博客链接
2012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移民泪
天和塔记【原创】
温州行
毛伟的博客
作息时间表
宿豫中学作息时间表公示
教海探航 > 教学论文 现在位置是:首页> 教海探航 > 教学论文

论声乐学习中 文学修养的重要性

发布者:宿豫中学    发布时间:2012-06-09 19:19:21    阅读:1522次     [关 闭]

宿豫中学   胡春荣

摘要:本文指出了当今声乐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认为只重技能技巧学习的观念是错误的。阐述了声乐应该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声乐学习者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文学素养的加强尤为重要,文章从音乐与文学的渊源、歌唱的本质、作品演绎、音乐所担负的社会功能四方面详细论述了这一深远意义。

关键词:声乐学习;文学修养;歌唱;音乐教育

By vocal music study in literature training importance

  name:HuChunRong           SUYuZhongXue         Telephone:13515291188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d pointed out now in the vocal music teaching exists the malpractice, thought only the heavy skill study's idea is wrong. Elaborated the vocal music should be a comprehensive art, the vocal music learner should have the deep cultural inside story, the literature accomplishment strengthens especially important, The social function four aspects which article from music and the literature origin, sang the essence which, the work deduction, music shoulder to elaborate this profound significance in detail.

Key words: The vocal music study,  the literature training,  sings,  music education

正文:

我国的声乐教学,长期以来,大多沿袭着“重技轻艺”的传统观念,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入技能训练的狭小圈子。其主要表现是歌唱的技能技巧被过分地强调与重视,把宽的音域、高难度的花腔、花哨的表演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这一思想无疑是片面的,很难适应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要求。它忽略了音乐应该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应担负着教化、引导和传承文化的重任这一终极使命。在进行声乐学习的时候,如果我们不积累一定的文化底蕴,我们就必将沦为一个“会发声的工具”,其演唱注定会缺失人文色彩,缺失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因此,除了对技能技巧的追求外,我们应高度重视其他素养的大力培养,在这些素养中,我认为,文学素养居于首位,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1 从音乐与文学的渊源来看

文学与音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我国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诗、歌、乐是紧密结合、同为一体的。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的分工也越来越明细,各种艺术形态的独立性越来越强。现在,文学与音乐分属不同的学科,各自具有不同的特性、特征与表现手法,它们一个诉诸于作为人类思想感情表达和信息传递工具的语言文字,一个诉诸于经过长期和严格筛选的声音材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学与音乐就已经完全割裂,二者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文学与音乐有很多共性,它们同属于人类的创造性精神劳动,它们都产生于人类的形象思维,都是情动于衷而形于外。作为音乐学习的一种,声乐学习相比器乐等其他音乐形态和文学的关系就更加密切,因为任何一部声乐作品,都是音符(曲)与文字(词)的有机结合。因此,对文字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将直接影响到演唱效果的好坏。一个不懂文学的人,是不可能唱好一首歌的。

2 从歌唱的本质来看

唱歌,动词在,大声唱,小声唱,清唱,合唱,独唱,吟唱……只要开口把歌唱出来就行。可是在声乐学习中,歌者不能只是在唱歌,不能在台上如同一个发声机器一般机械地把谱、词转换成声音。这是为什么呢?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歌唱的本质说起。中华民族文化有一个最基本的特性是心的文化,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同样具备这样的特征,我们称它为心的音乐

《礼记乐记》有云: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惑于物也。

《毛诗序》又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也。

《礼记檀弓下》: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摇),犹斯舞。

《礼记乐礼》中记载:诗,言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1]

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表述了心的音乐的深刻内涵。文中的歌咏等,用现代的语言理解当为:歌唱。何谓歌唱歌唱乃且歌且唱,歌为歌颂,讴歌,咏歌;唱只是单纯地唱歌。歌唱唱歌似无区别,可实区别大矣。

既然是歌颂讴歌,那么就不是简单地发声。它当有一定的深度,要表现这一深度,理所当然需要文学的修养。如只是肤浅地表达表面的意思,抒发表层的情感,那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一个作品,绝对不止一个情感指向,有的作品悲中有喜、虽喜有悲,欢乐中有忧虑、埋怨中有思念,蕴涵着无数复杂情感,岂是单单的叹词与表面的喜怒哀乐所可以表达的?

也就是说,歌者要在声音这样一条通道上铺满歌者的心意 它是构成心的音乐的基础性要素。那么什么是歌者的心意?先让我们来看这样几个例子:

邓丽君—— 一个将一生情感都寄托在歌唱事业上,用生命在歌唱的歌手。她带给观众的是生命的启迪:人生中当有《我一见你就笑》的欢愉,有《三年》的幽怨,有《爱慕》的情窦初开,有《月亮代表我的心》、《多情的玫瑰》的真心告白,有《又见炊烟》的相思和《我只在乎你》、《无情荒地有情天》的执著,有《恨不相逢未嫁时》的遗憾,有《在水一方》的迷茫,更有《梅花》的坚韧不屈,还有《何日君再来》的无限惜别,《相思在明天》的期待……

我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观众、听众就是歌唱家的上帝,没有观众和听众,歌唱家就一文不值了。她用心歌唱,她的歌声,或饱含对祖国的热爱,或倾注对家乡的赞美,一声声,一句句,皆是心声,皆是真情的流露。所以,她不仅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认可,同样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将1012日定为宋祖英日

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雷拉斯之所以与帕瓦罗蒂和多明戈比肩,享誉乐坛,就是凭借其丰厚的文化知识、高雅的修养、稳定的心理品质、精彩的表演以及对音乐的良好感悟。他不是唱声音、唱技巧,而是唱情感、唱修养,常常用独到的处理来赢得掌声。殊不知他那良好的歌唱感觉是经过刻苦的练习和积累得来的。因此人们说:帕瓦罗蒂用声音征服全世界,多明戈靠才华誉满全球,而卡雷拉斯用感觉温暖人心!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歌者的心意是歌者对音乐作品及现实生活的深刻感知,它是歌者歌唱的源泉,作为歌者当用心学习、用心表演,把声音、词意、文化、修养、心理品质等内涵展现给观众。直觉、灵感、顿悟等非理性因素,是在经验和一定文化程度的基础上作为间接的知识的转化出现的 [2]因此,加强艺术特别是文学修养,积淀歌者自身的文化底蕴,让乐感等非理性因素得到更多转化和加强,将是声乐学习和表演成功的关键所在。

3 从具体的作品演绎来看

在歌者演绎一首或一部作品时,为什么光有好的技巧和声音还不够?

3.1 作为歌者,拿到一首歌,首先要了解曲子的作者,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个人际遇、作曲的背景,曲子的风格特点、情感等。时代与作曲背景不单单要看历史记录中的描述,更要借助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来增加我们的感性认知。文学作品建构的具体、生动的时代场景,将使我们能更好地和那个时代的人进行心灵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对那个时代的音乐也就更好理解了。此外,曲子的风格特点和情感,也不应该是谱子上简单的几个形容词。无论是小型曲目、艺术曲目,还是歌剧曲目、音乐剧曲目,大到全曲全剧它们的写作目的可以是抒情、言志、咏物、感慨,可以是哀伤、悲愤……这些复杂的情感都需要歌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予以准确把握。 而由于个人生活的局限性,不是每种职业、身份与人物的性格特征歌者都能亲自经历、都能准确地把握和体察。如果加强文学修养那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对各种人物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在这当中所有丰富情感的描述。

3.2  然后,要知道歌词的表层意思与内在意义及情景涵意。歌词是文字,是词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所以,我们在进行演唱的时候,读懂歌词显得尤其重要。比如,我们在演唱声乐作品《夜半歌声》的时候,如果你对空庭飞着流萤,高台走着狸鼪,人儿伴着孤灯,梆儿敲着三更……”这些文字所描绘出来的夜半清冷幽静、空寂的有了惊悚的情境,与寂寞、浪漫、唯美中透着几分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意境能有丰富的想象与深刻的感悟,那么整曲的演唱便有了生命在律动。

又如:这次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文艺工作者们创作了一系列歌曲作品,其中一首歌的歌词如下:

女:这里好黑

寂静得只剩下希望的声音

我在哪里

家人在哪里

男:路途好难

崎岖得只剩下跋涉的声音

你在哪里

你们在哪里

女:我知道你会来

我知道你在寻找我

你什么时候来

我会坚持到你看到我

男:路途好难

崎岖得只剩下跋涉的声音

你在哪里

你们在哪里

女:你什么时候来

男:我正拼命赶来

女:我会坚持到你看到我

男:你要坚持到我看到你

女:你什么时候来

男:我正拼命赶来

女:我会坚持到你看到我

这首歌没有直接描述地震的情况,只是通过女歌手清亮凄美的声音扮演地震中的难者,用男歌手深沉有力的声音扮作救援工作者,背景伴着单一得显得分外寂静的钢琴和声伴奏。让歌者与听众可以感受到地震现场的惨痛,感受到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的伤害和武警救援人员关心灾民、奋力救灾的场面,以及灾民们顽强求生的精神毅力。因为整首曲子只有简单的音乐表现形式(钢琴伴奏),所以直接进入听众耳朵的是如泣如述的歌词,和歌者用心的歌唱。

由此看出,歌唱艺术是语言和音乐的交融,语言是表现情感解释内容的工具,它可以弥补音乐表达内容不确定性的缺憾,而美妙的音乐又为语言插上了美丽的翅膀,让歌唱艺术更具完美性。

3.3从作品内容观察,有很多歌剧、音乐剧与童话、希腊神话、圣经故事、宗教、历史政治事件、世界经典名著……都与音乐产生了碰撞,作家与作曲家一次次美丽的邂逅造就了一部部精美的音乐作品。

在中国,从胡适先生创作的白话诗《兰花草》被陈贤德、张弼改编成曲后的广泛传唱到关峡依乐府诗歌《木兰辞》改编成的大型歌剧《木兰诗篇》,再到陈其钢依宋词《水调歌头》编曲成优美的现代歌曲《明月几时有》无不形象地说明了文学与音乐完美结合后所产生的摄人心魄的魅力。

无独有偶,西方的音乐创作也走过相似的道路。在经历古希腊罗马时期那些声部单一、伴奏简单的史诗、戏剧、情歌以及黑暗中世纪那曲调怪异的圣咏之后,近代以来,欧洲音乐史上所有的大音乐家就几乎都直接地拿来过文学作品,进行再度的创作:莫扎特把英国诗人的长诗《唐璜》改编成歌剧,罗西尼把法国剧作家博马舍和德国剧作家席勒的戏剧改编成歌剧(前者为《塞维尔的理发师》,后者为《威廉·退尔》),柏辽兹把德国文学家歌德的戏剧《浮世德》改编成歌剧(《浮世德的责罚》),瓦格纳把北欧民间传说《尼伯龙根之歌》改编成系列歌剧,威尔第把法国作家雨果和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改编成同名歌剧(前者为《哀那尼》,后者为《麦克白斯》),格林卡把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的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柴可夫斯基把普希金的长诗《叶甫根尼·奥涅金》和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成同名歌剧和同名交响乐……所有这些事实,无不证明了音乐创作对于文学创作的深深依赖。

这些成功作品的创作完成无论是作曲家依词填曲,还是歌唱家用声音二度创作,都需要文学修养。优美的歌词,配上不通情意的曲子,结果将令人遗憾不已。就像卡尔·马里亚··韦伯的《自由射手》中被称一部对话和歌词相当拙劣的剧本。[3]当然,有了好的词曲,相配的是没有色彩没有感情的声音,整个演唱也就没有了灵魂。如同枯槁的干尸,毫无生机。歌唱时,能带着音乐进入观众耳中乃至内心的,是这三者完美组合而成的艺术的黄金马车。而要驾驭好这辆黄金马车,必须是具备极高文化素养的人。这些脱胎于文学名篇的音乐作品,特别是大型的歌剧和音乐剧,它们比之其他的音乐作品,其文学烙印要更加明显和深厚,如歌者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又怎能很好地演绎出作品的内涵?歌唱绝对不只是一种发声的状态加上技巧的炫耀,它需要歌者将歌唱的技能应和歌者内心的热情,再运用自身的文学修养对歌曲的内容、思想进行综合理解,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应用,最终到达听众的耳朵与内心,使之产生音乐的影响力。

4 从声乐学习所担负的社会功能来看

    音乐是人类拥有的组织的乐音来表达情感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形式。音乐首先应该是文化。我们应站在人文科学的高度,对音乐进行重新审视。

4.1 引导人们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欣赏趣味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它的娱乐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它具有娱乐性,这一点我们是不能否认的。但是,这绝不是唯一的功能,它不是纯娱乐的一个工具。但在现代社会,在有些人眼里,音乐就是一种娱乐消遣,用它作渲泄,作无聊生活的填充,是挣钱谋利的一种商业手段。在这个全球化文化艺术加速融和的时代,人们对西方音乐特别是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唱歌方法、乐器等充满了新鲜感。加之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对金钱奢华生活的追逐,使人们逐渐失去了享受心灵声音的兴趣。对音乐的学习与认识也日趋商业化,这是对音乐本性的严重误读。对我们声乐学习者而言,有责任引导人们进行健康的娱乐、高尚的娱乐,要达到这一点,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往作品、往表演里倾注进更多文化的内涵,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4.2 引导人们利用音乐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音乐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在于净化灵魂。当代著名的指挥家杨鸿年曾说过,音乐能给人洗脑,净化人的心灵。而且学音乐的人很单纯,其社会犯罪率几乎为零。这告诉国人音乐在引导人们纯净心灵、陶冶情操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作用。

希腊人认为,音乐在政治体制和对青年人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美好的音乐无疑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品质。在中国古代,文人也好,艺妓也好,均以六艺琴棋书画等全面修养来考量一个人的全面素质。春秋时期,《诗经》在贵族社会中被广泛习学。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广招弟子,传道授业,教习所谓六艺

古之儒者,博学虔。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汉书儒林传》)

孔子以《诗》、《书》、《礼》、《易》、《乐》等教,弟子三千有余,而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也。(《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史记滑稽列传》)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劝学》)[4]

这些论述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同一个主题:音乐具有教化功能。

但现在我们的声乐教育很多都摈弃了对音乐学习的最原始的心态,为着某些看起来耀眼的利益而急功近利。使得声乐学习的目的发生扭曲。如果我们祛除浮华,静下心来,回到内心最平和的一角,你就会发现:优秀的歌曲比器乐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号召力,因为它是文学作品与, 音乐的完美结合,因为它具有具体、明确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当然也必须是健康的)。因此,它在引导人们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方面的功能就更为具体和直接。

4.3 传承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社会在转型期的变动,传统文化面临巨大的挑战。艺术和其他门类的学科一样,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伟大职责。我们的声乐学习,作为音乐的一个分支,同样如此。作为声乐学习者,我们是未来音乐的传播创造者,民族音乐的传承接力手,当如奥运火炬接力传递一般,将民族的音乐文化举在胸前,高过头顶,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使本民族的文化屹立于世界高峰。

总之,音乐与文学本是同根生,有着本质的联系。在艺术的殿堂里,它们各放异彩,交织辉映,彼此照亮,我们每一个音乐人都要努力提高文学修养,这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需要,也是治学的需要,更是艺术继承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当让音乐吸吮到充足的养分,扩大空间,积蓄力量,一路前行,永远唱响。

参考文献:

[1]郭预衡 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 31

[2]何颖·《非理性及其价值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7170

[3]约瑟夫·韦克斯贝格著王嘉陵译《西方音乐史》[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10 98

[4]郭预衡 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116—117

 
苏ICP备2023042236号   版权所有:宿豫中学    电话:0527-84491996  地址:宿豫区学海路4号     苏ICP备20230422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