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错误浅析
江苏宿豫中学 裴小伟
内容摘要:在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受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习过程中常常会犯一些知识性的错误。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作好学生学习过程中错误的有效转化,挖掘错误的有利因素,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关键词:错误、转化、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受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习过程中常常会犯一些知识性的错误,给顺利地完成整个学习过程造成一定的干扰和纠正。作为学生犯错误是难以避免的,问题是要尽快地识别和纠正。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作好学生学习过程中错误的有效转化,挖掘错误的有利因素,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1.错误的有利因素分析
正确与错误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正如列宁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有两面性。”正确和错误又同样有两面性。错误有使人倒霉的一面,同时也有使人取得教训的一面,这是因为误入歧途必然失足何处。只要认真分析原因,提高了自觉性,就有可能避免犯更大的错误,甚至比没犯过错误的人有更大的“免疫力”,酒会接受沉痛的教训,以此为戒,不在重蹈覆辙。数学教学中重视错误的饿意义正在于此;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暴露知识的漏洞,给予学生易引起注意、印象深刻的强刺激,而且有利于学生自觉地知错、改错、防错,提高数学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错误转化的原则
错误的两重性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学生错误转化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发挥错误的有利因素,并遵循以下原则:
(1)适时性原则:对学生错误的转化,有时需要教师及时帮助学生早日排除错误的干扰和影响;有时则需要留思考余地给学生,供其反思。教师要注意改错时机,寻找施教支点。
(2)分类性原则:对每类错误教师应指出错误类型,并分析错因,是学生吸取经验教训。对不同类型的错误,应采取相应的转化和预防措施,区别对待。
(3)自主性原则: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应以学生自己改错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我评价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学习质量。
3.错误转化的方法
数学教学中,学生反错误是不鲜见的,重视错误就是通过剖析以往的错误,找出错误向正确化的条件,采取科学的方法,以错攻错,以错施教,以反显正。因此,研究错误不仅仅是一般的认识论问题,而且有着更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改变传统提问方法,敢于暴露错误。大多数教师提问时,为了减少差错,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提问对象选择上过多注意好学生,提问方式也都是“水能回答这个问题”等肯定方式。表面上看似乎教学程序顺利,效果不错,但实际上被掩盖的错误不少。不是学生没有问题,而是没有充分显示问题的机会。相反,如果提问时,注意问题的设置与提问对象的关系,改提问方式为“谁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谁做错了”等否定方式,那么其效果是不可小视的。这种以反常规的提问方式新鲜不俗,刺激强烈,印象深刻,感受性强,能引起学生重视错误,并唤起学生正式错误的勇气和信心,犯错误的学生也反倒“犯错误不会被指责、唾弃,而是老师给予的尊重和重视”,从而激发了学生勇于知错、改错的自觉性。
(2)丰富课堂组织形式,多方改错。为了减少错误的学生,教学适宜在易错且不易被重视的地方着力。通常可采取以下方式改错:
① 以学生活动为主,个人改错与集体改错相结合。对所犯错误,自找错因,寻求正确答案,进行个人自查。这有利于加深知识,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能力。集体改错是以自学为单位,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巩固知识,矫正错误,这有利于发扬学生的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潜力。
② 以教师组织为主,学生参与,多途径改错,针对犯错误人数的多少,有时适宜个别辅导,分散改错;有时则需要集体改错。
A. 构设错析课,增强改错的目的性。教师把学生一段时间以来学习某一部分知识所犯错误纪录下来,分类整理,以备错析课之用。教学是教师首先有目的的给出错例,让学生指出错处,师生共同纠正。其次师生共同解决某个问题时,教师有意解错,看看学生能否发现,了解学生的警戒程度。第三是让学生独立练习。最后小结发生错误的原因。为防止出错,教师应针对各类错误,制定政策,解决问题;
B. 设制“陷阱”,提高改错能力。数学设“陷”,是针对学生由于对某些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等方面理解不够全面的饿方矢地选编一些颇具迷惑性的题目,布设“陷阱”,借以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落入”和“退出”误区的过程中,吃堑长智,得以提高。
(2)改革作业批改方法,挖掘其内在潜力。作业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训地”是知识的“落实物”,是教学效果的“检查站”。传统的饿作业批改方法就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х”。从现象上看,似乎合情合理,但它不能刺激学生对错误的警觉,不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评价的能力。仅用“√”或“х”这两种批改符号不能具体地指出错误出现的地方和原因,不利于学生准确迅速地找出错误,并把错误改正过来。采用新的改法后,对作业提出了以下要求:
① 使用符号的限定:“√”表示正确,“—————”表示答案不具体、不完整、不确切;“∽∽∽∽∽∽”表示走了弯路;像眼睛一样的符号“⊙”表示要仔细,不能马虎,等等。对上述集中符号不能表达的内容可写上具有指导性的批语,以次强化学生认真细心、一丝不苟的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② 要求学生作到“一禁止二可以”,用于保留错误。即禁止学生做作业是擦来改去的不认真现象。解题中发现错误;可以停止解答,打上标记,在旁边重新解答;做完一道题经检查发现错误,可以一旁另做答,直至正确。学生把错误“保留”下来,有利于供其反思,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习惯,提高作业的速度和准确率。
③ 要求学生作好错题集,对作业中出现的不同的差别,进行统计,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在知错的同时,寻求补救措施。适时给学生创建错析课,提供施教机会。通过实践,大部分学生的改错速度和改错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变原来的盲目改错为针对性改错,相应提高了学习成绩和教学能力。
④ 区别对待,以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调查,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对待错误的反映各异。一般来讲,学生那到批改过的作业后,中、上等学生先看有错的题目,且对此特别重视。学习较差的学生关心打“√”号的多少,有满足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错误的心里,程度好的学生所犯错误让其自查自改。中等生所犯错误教师指出错处,提示纠正方法,让其自改并严格要求,使其引以为戒,差生所犯错误教师指出错处及错因,提供改错策略,帮其改正,以定成绩和鼓励为主。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识错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改错意识。
总之,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改错,使学生从错误中醒悟,澄清了是非,弥补了知识的缺漏,帮助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引导学生走出误区,从而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了数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生数学的兴趣,有力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