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评价”的点滴感悟和认识
江苏省宿豫中学 潘孝斌
摘要:教育评价包罗万象,涉及的面很广,长期以来对于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领悟和探索,只有认识深刻到位了,才能对我们平时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产生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教育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
一.教育评价体系的回顾
评价是对教学活动过程及效果所作出的价值判断。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结果的评价看得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重视不够,试题中检测能力的题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题则更少。平时讲究实用,强调落实,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探索求知的少,周而复始,教学缺少发展后劲与活力,使评价的目的走了样。而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的能力和个性特点,在学生的发展和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和劣势,他们对各门学科的兴趣、学习的方法、学习进度等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表现
出特定的优缺点。以往那种抓住学生缺点不放手的评价方式已不适应学生的发展。怎样使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已迫在眉睫。
二.对学生的评价
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帮助孩子们排出障碍,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是摆在各位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直以来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期结束,每一位教师都对学生进行总结式的评价,在学生的成绩册上写上评语,算是对这名学生一学期来的表现进行总结。这样的评价,只关注了结果,没关注过程,缺乏学生间的互助。其实,学生之间的评价是最真实的评价,他不仅反映了学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更能体现过程评价。如:课上,听听别人是怎样读书的?是怎样思考问题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不仅促进了学生一些基本技能的形成,关键是在评价的过程中,看到了别人的优点及自己的不足。这样有助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又如:在教学中,经常使用“你真聪明”、“太棒了”等这些鼓励性的用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评价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实施积极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手段之一,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要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问题是如何有效的加以运用。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每一次考试,不是随便打一个分就算了,而是在一些学生的试卷上批上,如:“把字写好一点,你的卷子就会更漂亮了”,“计算细心点,你会考得更好”等简短的评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总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对教师的评价
教育走向多元化和增加选择性是大势所趋。在这个过程中,为市场提供教育服务的学校受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双重制约,教师的工作特点与关注点较过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评价必然要在评价内容和方法上与此相适应。教师评价应该是奖惩性模式与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有机结合。“学生欢迎”、“家长满意”、“同行佩服”、“领导信赖”、“自我认同”应该是教育服务理念下教师评价
的标准。
理想的教师形象是思想者和创造者,在创造学生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创造自身精神世界,实验自我生命境界的不断超越与完善。学校实施有效的教师评价具有导向监督、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多重功能,对与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更新教育观念,增进师生共同发展,帮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为学生学会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是我们探索的重点。其实要我说,对教师的评价也很简单:
1、教师自评
设定教师自评五个指标:师德师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活动辅导、教育科研等五项,每月进行四次自评,填写 “教师发展性评价手册”。
2、学校评价
(1)设反馈表,教师自定教育教学目标,并针对各月份工作重点进行写实,撰写教育案例、教学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
(2)请学校领导教师评价。自设公开教学、班级特长展示,体验成功。
(3)学生协同教育教学评价、由学校设定的“评师德师表我来评”、“我心目中的教师”、“驶进心灵的港湾”、“我与老师说说心理话”等评价教师教育教学工作。
(4)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开展教学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听课、评课。
3、评价结果统计
(1)多主体参与评价的形式是多样化,采用同事问卷、书面评述或其他形式把多主体评价意思收集起来,在“教师发展性评价手册”上签署意见和建议,让教师在回顾、交流与反思的过程中得到激励。
(2)在评价中我们试着引入统计学概念,采用多值估量法,引导学生从教师发展性课堂的多元评价思想进行程度分析,找出被评价对象的问题及优势所在,继而更深入地探讨导致问题的原因,帮助教师提出改进教育教学方式,确定发展目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评价过程,使发展性课堂的教学与实施的教育活动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当然由于评判因素的确定及评判过程需要经验判断,因素的合理性、评判的准确性都将影响到评价质量,所以诸多问题还有待实践中深入研究。
(3)需要说明的是,学校领导的无能特别表现在评比时转移矛盾上,他们对老师的工作水平、态度和成绩了解很少或不全面,特别是没有科学的评价系统,只好进行民主“评选”了。中国在该有民主的地方没有民主,倒是在这个时候来了真民主!埋头于工作的人,是不会去广交“朋友”的,“关系”的当然没有了,民主得票率之低便是自然的事,领导还会批评埋头工作的同志“要注意搞好群众关系”。
4、教师职称的评定
应该说,教师职称的评定也是对教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地方和绝大多数情况下,确实是人越老越得益,象医生、教师行业更显突出。直至今日,这种情况依然如此,并且还将可能长期存在下去。
(1)、中青年时经济负担最重,收入应付不了基本开销,退休后无忧无虑无负担,工资达到了顶峰。
(2)、中青年时是骨干,一个顶两个干;五十岁后成“名老”,一个只干半个活。到处都是“经验少的多干,
经验多的少干”,“困难让给年青人,荣誉让给老同志”。
(3)、不难发现,优秀中青年教师有极个别的“特级”,但很多评上"特级"的同志都是只能干几年便“退休”了。在全国来说,评特级的教师平均年龄为56岁,五分之三的是五十七八岁,更有非个别的五十九岁评上特级现象。这些老同志有的是凭以前的“功劳”评上的,有的是凭以前的“苦劳”评上的。
(4)很多教师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深受学生的好评,同行的认可,领导的赏识。但是,就是因为没有通过教育教学论文、专著或是与专业无关的英语考试(多半是请外语老师替考)等这些关口而与本应该取得的职称无缘。前段时间网上出现了一篇题为《朱淼华现象引热议教师评价体系遇尴尬》的文章。说的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朱淼华的课教得好,学生给他打高分,却因为没有论文,岗位考评不及格。据介绍,在浙江大学的职务评定规定中,各种系列的职称评定条件如高校教学系列、科学研究系列、教育管理系列等都包括了论文发表这一项,只是在刊物级别和篇数上有所区别。如果说高校因为种种原因需要一些硬性的规定,比如论文的发表,课题研究成果等等,那还能让人理解和接受。恰恰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评个职称也要杀费苦心,费尽周折,过层层管卡,历经磨难才最终评上职称。中小学一线教师——尤其是竞争激烈的“现代”中小学教师都知道,现在的课程安排非常紧张,如果再担任个班主任或学校的一官半职的,每天忙的焦头烂额,疾病缠身,还哪来的时间去搞什么课题、论文和各种证书?很多人在评上特级之前并没有发表过教育教学论文,倒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当上了特级才发表了文章。
6、教育管理和评价科学化
“教育管理和评价科学化”一直以来被很多专家和学者提出,其实国外早就进行了,但在我们中国不愿意接受科学管理的人占绝大多数,包括领导和群众都很不喜欢"科学管理"这个东西!因为它使当官的失去“权力”,使群众失去了“关系”,科学的评价机制所显示出来的工作人员全方位评价必然得到一系列的数据和表格,更使所有人暴露了真实的“自我”而加以抵触。在教师地位低下的现实里,我也不主张激化自身矛盾,大家都糊里糊涂地过并非不是好事。但是,我坚信,“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科学化”一定会最终得以全面实施,因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