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豫中学 钮荣贤
摘要:“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对教育工作及其有关因素中的状态与绩效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教育教学领域,以考代评的传统评价,扼杀了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造能力。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新评价势在必行。包括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评价形式、方法的多元化。具体措施是拓展评价的内容、丰富评价的方式、拓宽评价的主体、注重个体内差异性评价。
关键词:评价 教育评价 学生发展 多元化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因此,教育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高目的。它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调节系统,理应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持续的发展。 教育评价应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追求评价内容的科学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建立教育新评价。
一、建立教育新评价的必要性
1.关于教育评价
“评价”是“泛指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在英文中,人们常常使用rating、evaluating等词汇来表示评价,目前,人们常用的英语词汇“evaluate”(评价)是从“value”(价值)而来的,意为引出;“评价”就是引出或阐发价值,是主体对于事物价值高低的判断。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对教育工作及其有关因素中的状态与绩效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这种界定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评价必须建立在一定依据和标准之上。这个依据不单是教育目的,它还是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各科教学的目标,甚至是为了了解教育革新方案的效果的目标,然后,依据目的制定出教育评价的指标标准。评价的对象既包括各种教育工作(教学工作、思想工作、管理工作、人事工作、总务工作等),也包括各种教育活动人员;既包括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状态),也包括教育活动的最后效果(绩效)。
2.建立教育新评价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领域,考试成了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把评价简单地等同于考试,片面夸大考试的意义和作用,严重地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宗旨,扼杀了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造能力。随着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许多教育工作者均意识到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显然是行不通的。当前,从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看,评价的功能和评价的技术,都有了本质的变革。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胜、创造胜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它的评价标准应该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有利于师生角色的转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持续发展。因此,如何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教育新评价,成为我们的首要课题。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新评价的内容
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新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重视过程,关键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发展性评价强调给多次评价的机会,重视评价对象在过程中的转变,在形成终结性评价之前,评价主体会对评价对象指导帮助,并给以再次改正、修正的机会。评价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重视学生、教师和学校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具体体现在:
1.评价对象的多元化。
新课程强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的感悟和体验。如果评价对象过分单一会影响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为此其评价对象必须是多元的。
(1)从学生学业水平、个人素质、综合能力几方面入手,强调在过程中的评价,注重过程评价。评价与指导密切配合,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及时调整和修改研究方向。
(2)不仅重视对学习直接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种收获与体验、多种能力与品质的评价。
(3)不仅重视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进行评价,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即重视对知识技能应用的评价。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以往评价者基本都是各科教师或班主任,这种单一评价主体只能反映学生单一学业成绩,不能从不同侧面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评价。着力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二者有机结合的评价网络,使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都参与到评价中来,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1)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评价前交流、评价中诊断和评价后反思等三个环节,通过座谈等形式在班内交流与互思,对于特别优秀的小组或个人由年级组织交流。
(2)在学生自评、自我反思的基础上,通过指导教师、家长、各行业人士、同学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对学生学习的某个环节或某一方面作出评价和诊断,改进学生的行为。
3.评价形式、方法的多元化。
单一的评价形式和方法在学习实施过程中是极不适应的,只有多种评价形式、评价方法并用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和激励、管理功能。
(1)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强调对小组的评价。在对小组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个人表现,给出个人成绩。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对学生学习运用指导帮助用语和定性描述,学分制与百分制并用。
(3)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学生的选题、开题、实施过程和结题等环节通过评价进行诊断,逐步调整完善,按科学要求实施、发展,最后在全程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终结性评价。
(4)强调激励性评价。评价标准适宜,结果慎重,让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5)在具体的评价操作中,根据实施步骤设计评价量表,如活动情况记录、采访记录、实验记录等,通过这些记录对学生进行档案评价;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进行操作评价;在开题会和结题会以及日常的质询中使用答辩会评价的方式。
三、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新评价的措施
1、拓展评价的内容
评价一个人的发展,不仅仅考查知识与技能,还应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创造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不仅要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应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比如,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式行为观察评价、问题研讨、研究行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拓宽评价的内容,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交往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学生的行为表现、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课外作业、与他人交往态度、学习兴趣等等,均可以成为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内容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无处不在、随处可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生在师生每日交往中的评价及其评价信息的传递对孩子的影响,其实远远大于次数有限的考试及其分数。
2、丰富评价的方式
在教育教学中,评价学生的方式及手段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有:
(1)语言评价。语言评价是随时随地、简单易行的评价方式,教师们大可不必吝啬自己的语言。当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你能行,进步真快!”当学生退步时,悄悄提醒:“要掉队了,加把劲迎头赶上!” 课堂教学中,要大力推行鼓励性评价,把握好鼓励性评价的时机:①多鼓励学生思考发问,在发问中鼓励;②多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在创造中鼓励;③多鼓励学生探究问题,在挫折中鼓励。从而建立表现──鼓励──成功──愉悦的良性循环的教学机制。
(2)字面评价。字面评价是当师与生不能面对面交流时一种间接的评价方式,有时也起到一种别开生面的效果。
(3)图形评价。用图形来评价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可观可感,形象有趣,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如当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精彩而与众不同时,在评比栏里给他画一颗智慧星;当学生课堂上不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时,给他画下一只小刺猬,提醒他,等等。
(4)神态评价。神态评价是最有魅力的评价。有时候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微笑的表情,就是对学生莫大的鼓舞,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当性格比较内向、表达能力欠佳、或对问题不是很有把握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时,老师面带微笑,作出侧耳倾听状,用鼓励的目光注视着他,并不时地点点头,就是对这位学生最大的鼓励。评价的方式多姿多彩,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教师作出评价时,要适人适时适事地选择方式,使评价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5)成长记录袋评价。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和不足,同时要制定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收集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伴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等。运用成长记录袋反映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优势和不足,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促进其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
3、拓宽评价的主体
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在以往的教育中,评价的主体往往是教师或家长,而学生则常常是被评价的对象,是处于评价的被动地位。而事实上,只要教师适当加以指导和引导,学生是有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的,而且学生自我评价及学生间产生的互相评价远比家长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变评价的客体为主体,变被动为主动,消除评价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既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与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在评价中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改正错误和缺点,很好地消除由不当评价引发的负面影响。拓宽评价主体,把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才能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由于自我评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自我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自我评价过程中能形成自我反馈机制,正确的得到强化,错误的及时加以纠正。改变了那种单纯依靠他人评价的状况,拓宽了反馈渠道。
4.注重个体内差异性评价
个体内差异性评价,是以评价对象自身发展变化为参照点的一种评价方法。它是将评价对象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或者将评价对象的若干侧面进行比较。比例:对后进生在某方面有进步表现或某方面相对比较突出,则人为地给予高于他实际水平的评价。这种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性,可以使他们向更好的方向转化。我们可以对品学兼优的学生采取另一种做法,对其水平一般的方面或退步的表现给予较低等级的评价,用激将法使之发展得更好。由此可见,个体内差异性评价法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它在促进后进生转化及优秀生提高等方面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教育新评价把人们的关注点引导到注重过程,突出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胜、主动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了好的过程,当然会有好的结果。这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评价改革的主要趋势。这是教育评价的新突破,也是与传统评价的主要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