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豫中学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教学
教研
计划总结 学科建设
教学活动 教海深航
德育
在线
规章制度 计划总结
德育活动 班级工作
师生
天地
教师风采 心灵驿站 教学交流
学子文苑 社团风采 学生荣誉
  首页 学校概况 新闻之窗 教学教研 德育在线 党团建设 师生天地 校友风采 招生招聘  
  • 1
教学教研
 计划总结
 学科建设
 教学活动
 教海探航
 常规检查
 
教师博客
教师博文   博客链接
2012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移民泪
天和塔记【原创】
温州行
毛伟的博客
作息时间表
宿豫中学作息时间表公示
教海探航 > 教学论文 现在位置是:首页> 教海探航 > 教学论文

浅谈教育的现状

发布者:宿豫中学    发布时间:2012-05-29 10:26:39    阅读:1526次     [关 闭]

宿豫中学  陈福勇

     【摘要】: 如果说我们花这么大的力气办教育是为了孩子着想,为国家的未来着想,那么我们必须认真地去了解、 分析一下教育的现状,如果教育确实出现了问题,我们能忍心使这种局面继续维持下去吗?多年来,我目睹了一代代的花朵”,大多是无所收获而凋谢了,作为教育最前沿的一名普通的教师,我实在不忍他们重蹈覆辙,唯有拿起笔来呼吁:请救救孩子!面对新课程,一方面专家学者言之凿凿,描绘出异常光明的前景,一方面是广大教师左右为难:既要抓分数,又担心新课程的实施给自己的教学带来影响。说实在的,素质教育搞了这么多年,应试之风如何,大家心知肚明,正像有人戏说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应试的大环境使然。既然是改革,就意味着两种可能:失败或成功。而在应试的背景下,成功的标准就是升学率高。谁能保证积极推进新课改就一定会取得应试成功?我们真诚期待的这次新课程改革,是否能够真正动摇应试教育的传统根基?

【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评价 

新课程要求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其中对教师而言,就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加强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但是,长期以来已经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以分数论英雄的外部环境,却让学校、老师无法放开手脚。社会、家长可不认你什么课改不课改,在他们眼里,抓分数才是硬道理。据报道,当初推行减负时,有一所学校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举行了一次家长看学校活动,主要内容就是让家长随堂听课,以取得家长对实施新课程的支持。结果,家长们听完之后毫不留情地指出,老师讲得太少,许多答案不明确,学生将来怎么应付考试?其质疑弄得校长哭笑不得。而根据内行人士讲,该老师的课还是比较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但是,家长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合情合理的。也许你现在搞得轰轰烈烈,也的确是把终极目标定位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但是家长、社会看重的还是眼前分数,逼着学校进行花样翻新的考试。于是,考试之后的排名次已经成了一些学校领导的拿手好戏,因为当一份涉及各种考试分数的详实的数据名次排行表送到任课教师的办公桌上时,此时无声胜有声。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规定不得排名次,但是,领导也会睁只眼闭只眼默许那些校长们进行或明或暗的民间排名,并借此对教师进行好坏优劣的分类,与奖金挂钩。在目前的评价机制下,虽然说要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但由于其他方面相对比较,因而,可操作的就只有了,而这个绩,也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形成了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做法。

况且就教育内部而言,也远未形成改革的氛围,许多老师对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深恶痛绝,但当真正的改革触及自身的利益或真正挑战自己已有的经验时,他们又会不自觉地产生抵触情绪。某市在期中考试后,请参与课改的初一老师进行了一次座谈,其目的在于探讨一下新课程实施后的效果。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老师们在会上大谈特谈的是,考试后学校是如何根据分数来排名次的,一定要据此分出上中下来。教研员听罢此言,只得苦叹一声:我们只是业务部门,不是行政部门,无能为力啊!试想,用应试教育的模式来管理和评价教师,怎么可能让教师生发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如果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来一个新课程,而其他相关措施涛声依旧,让老师们悲壮地带着脚镣手铐跳舞,效果可想而知。应试,虽然带有非人性化的意味,却是我们的老师维持生存乃至攫取名利的捷径。更何况这是一个数字时代,数字出英雄,数字出政绩,数字连着工资、奖金、职位、职务,即使有几个壮士想有所作为,又何尝不是碰得头破血流?常言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啊。大家知道,教育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时间的检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谁都懂,谁又愿意静下心踏踏实实地做事和耐心地等待十年乃至几十年后的反馈呢?过程的掌握由什么标准来测定,恐怕任何老师都有这样一种疑问。即使几十年后学生回忆起某位老师的课是如何如何的具有超前性,如何如何的从学生的终生发展角度出发,恐怕早就物是人非了。谁重过程?谁重结果?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一个权威专家乃至领导对平常的教学过程进行过真正的考核。尤其是基层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面对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种种迷茫、困惑而不知所措最需要来指点迷津时,他们却总是以实践要靠自己去摸索没有现成的模式照搬之类的话语闪烁其词。其实,真正的课改,应该落实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中,而非几个顶尖高手的坐而论道,指点江山。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里,谁不想以短平快的方式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君不见,在每次教研活动中,老师们最关心的话题还不是怎样考,怎样上课才能更好地与中考高考接轨。可见,在现行考试制度下,有多少老师不是在为中考高考而教学?现行考试制度、评价制度与新课程理念形成了矛盾,矛盾不解决,课程标准的理念很难在教学中实施,课程改革就举步维艰。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领导如何评价教师,教师如何评价学生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则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得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不科学的评价形式之一是以偏概全、以点盖面。这种评价,早就被许多有识之士所抨击与唾弃,比如拿我国在世界奥林匹克的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中获奖,就乐观地认为我国的教育、科研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却在我们的中小学评估中比较流行。一所学校里有几个学生会吹拉弹唱,马上就认为这所学校素质教育搞得好了,至于大多数学生是否人人有特长与个性发展那不管,只要有几个能在关键时刻拉出来撑撑场面就行;一所学校有一两个学生在作文大赛中获奖,就认为该校的作文水平达到什么层次了,至于大多数学生是否已经解决错别字、语句通顺、标点符号等基本问题,却少有问津。我们并非认为这些比赛、荣誉不重要,相反,对那些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能够有用武之地感到高兴,获奖也许是最好的肯定与鼓励。但是,我们认为这些仅仅是众多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的不具有代表性的特例,而以这样的特例去让其他学生模仿学习,无异于让猴子学游泳,让鲤鱼学爬树,显然是对其他学生的不公平,更何况用这种方法去评价老师和学校。

《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素养,其良苦用心在于让学生和老师都认识到:学习不是为考试,而是为人生。有一句说得很动听的话:着眼于学生三十年,而不是着眼于眼前的三年。工厂里的产品尚且有个保质期,可是学生的保质期又如何来考核?再说了,谁来真正考核?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注意观察了一类对象,那就是原来意义上的差生,在新课程的推进中,是否可以找回个人价值,或是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真正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立足课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目的。然而可惜的是,我所观察的几十个学生,基本还是处于原来的地位,在那令他们胆战心惊的轮番轰炸的考试面前,他们还是没有抬起头来,悲剧仍然在上演着。他们没有从新课程的考试改革中尝到许多专家、学者所预料的成功的喜悦与快乐。从许多老师动辄请家长,体罚或变相体罚,对学生冷言冷语的讽刺挖苦中,完全可以看出,这样的教育其实还是在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不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许多老师直言不讳:如果不看考试成绩,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天真可爱。而一旦以分数论英雄,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在头脑里分成三六九等,一俊遮百丑就形成了许多教师的心理惯性意识,因而,那些成绩落后的或称为学困生的就让人感觉想说爱你不容易了。时下比较流行的成长记录袋,虽说涵盖学生的各个方面,注意评价的多元化,但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还是学生的考试分数,你看那上面家长寄语和学生个人成长目标,无不是围绕着考试分数的高低和名次的升降。至少说,到现在还未明确这样一份被誉为质性评价的成长记录袋能够在高考中考中起什么作用,因而是否会沦为有名无实的结局也未可知。

在转变观念和方式的同时,重建制度,同样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就学校教育内部而言,观念的更新,方式的转变的最大阻力来自落后的评价制度和教学管理。但是,现在的学校管理模式却是十分的滞后,并不能与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相辅相成。学校一方面以规范化管理为名,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行,强调的是齐步走一二一,老师被迫充当警察的角色,师生之间是管与被管,看与被看的关系;一方面又要学生这也要做,那也要学,张扬个性,体现真我。不要说学生,即使是老师,如果有一点个性,恐怕都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非议,岂不自相矛盾?有人戏称,现在的班主任平常就是负责看管学生,只要他们在校园里不随便讲话、不乱蹦乱动,按部就班地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就万事大吉。这样的工作其实不需要老师,请警员来干,说不定做得更好。可见,本来需要心智水平,充满爱心、艺术、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变成了嘴勤、手勤、脚勤才能做好的体力活。另外,貌似科学数字化标准化的量化管理也在校园里大行其道。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不是犯人,我们期待的是生动活泼成长的一代新人。学校的教育功能是教书育人,强调人本位,以人为中心,尊重理解人,更多的是需要心灵的互动、说服、沟通,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心情舒畅、奋发向上的宽松环境。反观我们的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我们却过分强调了科学管理,强调了量化考评,以严格的制度、冷冰冰的数字去约束学生,使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受到挫折,这在管理本质上还是一种非人性的管理,是见物不见人的表现。数字化的评比已经渗透到课堂教学、常规检查的方方面面,学生的考试成绩、行为习惯、道德品质都以分数呈现,行为出格的除了滥用层次不同的处分外,似乎再也找不到合适的办法。我想,太多、太明显的监督气氛使人有不受尊重的不悦之感,不利于教育教学的进行。而且,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才会有个性潜能的释放和充分自由的发展,靠火药味儿很浓的管、卡、压是培养不出现代人才的。学生们在这种被看管、被监督的环境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师生之间感情冷漠就不足为怪了,如此训练出来的学生除了听话以外,还有什么个性可言?学生们在题海里挣扎,在书山上爬坡时,还受到个性的压抑和思想的泯灭。一个本来应该生机勃勃,充满欢声笑语,叽叽喳喳如同森林里百鸟朝凤般的校园,变得死一般悄无声息,就是这样,还被我们的许多管理者津津乐道为管理上路,治校有方,学生如同木偶一般就视若训练有素。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多少孩子还能视学习为乐事,体会到与同学、老师交流交往的愉悦,进而对校园产生留恋之情?我想,老师只要留意一下,每天早晨,你到校门口去看看,就会发现我们的学生满怀着梦幻和憧憬走向他们心中美丽的校园时,他们的美丽就开始被撕碎了。到校的学生一个个神色凝重,行色匆匆,因为他们不仅仅是担心迟到,更担心的是新的一天不知又有多少负担压到身上,学习上的,心理上的,都在等着他用稚嫩柔弱的双肩去担当。难怪有人说,现在的学校成了少年儿童的心灵屠宰场。

而今,新课程实施已经近3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刚刚开始时的那些热闹的场面,也渐渐趋于冷淡。除了在应试的圈子里翻了些新花样外,其实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所不同是有人翻的花样漂亮,手段高明;有的人重复着老一套,而显得笨拙一些,本质上还是一样:同唱一首应试歌,殊途同归赴考场。那最引人注目的考试改革,也不过在考试题目的类型设计上和答案的丰富多彩上小打小闹,至多只能算是隔靴搔痒的修修补补,还远远称不上改革,或者说彻底的改革。因为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可以说除了教师和学生稍微关注外,其他人根本漠不关心,而考试的目的才真正而又强烈地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神经,说是举国上下,全民瞩目,恐怕一点也不为过。每年的67月,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以及由此引发的考试经济热可见一斑。一些地方的高考竞争已经前移至中考,小学升初中,甚至幼儿园入学也要变相测试,可怜许多孩子还未进校门就被判定为不合格。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为什么?至少现在还是为考试。是否可以这样诠释:无论你怎样搞,只要应试教育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头上,最终的落脚点必然还是争取高分。许多学校、老师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心动与激动后,又匆匆拾起自己的旧船票,急急忙忙登上应试这艘破船,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前行。

建议:必须实行正确的科学和教学评价制度,正确的、科学的考评标准是引导正确的科学的教育行为的指挥棒。

1)必须有科学的学生成绩考核标准。废除单一笔试方式,尽快制定科学考核方式,增加行为考核标准,思想修养考核标准,语言考核标准,心理素质考核标准等反映人的全面素质的标准。同时制定合理的成绩分数结构比例,建议制定理论分、实践分、特长分三分天下的局面。理论分数每科及格就可以了;实践成果用指标来衡量,有些有活动存在即可;特长里边每人尽可能发挥。

2)必须有科学的教育效果评价标准,并不能只盯着学生的文化分来衡量教师的工作。

3)素质教育改革这些年来只是见诸于口头,真正行动起来不仅缺乏理论的指导,更重要的是缺乏改革力量。建议国家教委在改革成熟的时候,尽快提出议案,用法律的形式把素质教育的路子规定下来。

参考书目:

  [1] 顾深主编《中国教育与思考》

  [2]瞿宝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
陈玉琨.教育评估的理论与技术[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苏ICP备2023042236号   版权所有:宿豫中学    电话:0527-84491996  地址:宿豫区学海路4号     苏ICP备20230422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