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班主任工作量化评价方案的再思考
江苏省宿豫中学 傅恩顺
摘要: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为班主任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应成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班主任工作评价要坚持全面性原则,评价的主体和内容要从单一走向多元。评价的方式要从定量为主(或定性为主)走向定性、定量有机结合。评价宗旨要从“以校为本”走向“以人为本”。评价要尊重班主任的主体地位、满足班主任的心理需要,有利于班主任的发展。科学、公正的评价方案,有利于使班主任由事务型管理者变为科研型的教育者。运用德育评价的反馈调节和激励功能,可以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班主任的内驱力,使班主任工作充满激情与创造力。
关键词 创新 班主任工作 量化 多元 评价
时代呼唤学校德育创新,要使学校德育创新关键在于班主任工作的创新。而班主任工作创新的关键是学校是否能客观、科学地评价班主任工作,使班主任工作中的成绩得到客观充分的肯定,工作中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为班主任考核、奖励、选拔、职称评定和聘任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启动其内在活力,调动其积极性,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工作效能,既有利于学校对班主任队伍的科学管理,也有利于班主任自身发展。因此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为班主任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应成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班主任工作评价现状及问题
目前,走近班主任,仍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当高中教师累,当高中班主任更累。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分析目前班主任工作的状况就会发现,教师们不愿当班主任并不完全是怕累,问题主要是由于学校对班主任的管理和评价等机制仍然不够科学,一些学校一味强调量化评价,评价的导向、激励、鉴定、调节、改进等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使班主任没有用心体验和发掘工作过程的乐趣和价值。如《宿豫中学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分为月考核与学期考核两部分:
1、月考核(年级组负责)。量化考核内容分班级卫生、纪律、日常行为、班级活动、班主任出勤五块;每月按得分顺序评出等第:A等10%、B等40%、C等40%、D等10%。按下列方法计算:A等20分、B等15分、C等10分、D等5分。
2、学期考核(政教处负责)。一般在学期末、学年末时进行。量化考核内容:月考核积分的累加、班主任学期其他工作(如班校集会、活动开展、文体卫生、家庭联系、班级手册、各项比赛获得奖、计划总结、班级学习成绩等)。班主任工作评价按学期考核得分顺序评出等第:A等(优秀)20%、B等(良好)40%、C等(合格)30%、D等(有差距)10%。
这种评价方式将班主任工作分为两部分进行考查,每部分又细化为若干条款,并逐一用数字和比例来体现,操作时以加分、扣分为主。它比较科学和客观,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民主投票或领导主观评议的弊病,但深入思考仍有有如下弊端:
1.内容上不够全面
对于班主任的工作,貌似精确却不全面的“数字化”,它再细致,也不可能把班主任的工作内容都包罗其中,很多班主任隐性的工作也无法量化。如:就工作时间而言,班主任工作虽有明确的上下班时间,但是有时个别教育、家访等工作都在业余时间进行;就工作空间而言,学校、家庭、社区,甚至从事调查研究的地方都可能是工作场所。显然,有限的考核违背了班主任工作内容的无限性。如果有限数量对班主任工作的整体面貌作出考核评价,显然不够全面。
2.形式上过于僵化
在形式上过于注重其科学性、客观性,但是却忽略了班主任这种比较特殊的工作的隐性和模糊性,“量化评价”过于迷信数量化考核,用数学对班主任工作过程进行描述,在分析班主任工作状况时以数学作为工具,把评价标准和结果用数学来加以表示等,排斥非数量评价方式,显然这是不妥当的。“量化评价”中标准统一的条条框框,也无法体现出班主任各自的个性特点、工作风格、专业特长;僵化的扣分、加分形式在心理上也容易使班主任心生畏惧或产生逆反。
3.评价主体缺位
班主任评价的主体应该是班主任、领导小组、学生及家长等,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往往是领导小组变成评价的唯一主体。“量化评价”中没有自评、学生和家长的评价。评价主体缺位使得班主任工作评价有失公正,也非常不利于调动班主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班主任工作评价要在充分尊重班主任个性的基础上,指导、帮助他们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而在实施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却渐行渐远,往往忽视了班主任多姿多彩的个性;它对过程性的淡化容易造成了对班主任工作过程指导的疏漏,导致有些班主任平时工作懒散,检查时临时性突击搞应付来交差,或不能及时调控、改进班主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既不利于班级工作,也不利于班主任自身成长。
二 、对班主任工作评价的再思考
1、坚持班主任工作评价全面性原则,评价的主体和内容要从单一走向多元。
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工作琐碎繁杂,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处理的事务也会层出不穷,所以对班主任的考核与评价工作也就自然地要做到全面,不能只由某一部门或只从某一方面进行评价。
首先,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要建立学生、家长、教师、班主任、年级组、学校评价体系,组成多元化的德育评价队伍,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科学评价班主任工作。如班主任自评、同行互评、学生问卷调查、家长访谈、校领导评价等形式进行。多元评价主体组成了有机的整体,共同反映出班主任工作的情况,使班主任工作评价比较全面。
其次,评价内容要多元化。可以从 :为人师表、工作计划、班会教育、品德培养、干部培养、后进生转化、团队工作、完成学校工作、班风学风学习成绩、班上学生行为规范、教室保洁区卫生、会议出勤、家长工作、值周活动、品德评语操行评定、工作总结、德育论文撰写、形成特色等方面。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充分地展现出班主任工作的的时空,更完整地反映班主任的工作成绩。
2、坚持班主任工作评价激励性原则,评价的方式要从定量为主(或定性为主)走向定性、定量有机结合。运用德育评价的反馈调节和激励功能,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班主任的内驱力,使之乐于和勤于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评价没有量化和绝对强调量化都会有失偏颇。没有量化是不行的,量化不是万能的,只着眼于简单的“高清晰量化”,不仅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一位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水平和管理业绩,而且这种形式会使我们的班主任有做不完的统计、填不完的表格、挣不完的分数,忙于种种检查评比而不得不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置于一边。根据班主任工作有很多是隐性的不可量化的特点,实行定性、定量有机结合的评价方式。如适当使用等级法、描述法、评定法、写评语法等,补充了不便于量化的班主任工作以及绩效的评价。
3、坚持班主任工作评价导向性原则,评价要从“以校为本”走向“以人为本”。评价 要尊重班主任的主体地位、满足班主任的心理需要,有利于班主任的发展。
“民主评议”和“量化评价”等评价方式最终都是依据学校的利益和需求进行,这种管理显然没有充分尊重班主任作为人的独特性、主动性和发展性。
从“以校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让班主任都能认识到自己的成绩,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满足人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以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的热情。
因此,只有使班主任工作得到全面、科学、公正的评价,班主任们才可能从沉重的体力负担与心理负荷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地“解放”班主任,调动其工作积极性,重塑生命和工作的价值;才能使班主任们主动应对挑战,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
4、科学、公正的评价方案,有利于使班主任由事务型管理者变为科研型的教育者。
我校与华师大合作的“班主任工作效能研究”课题启动以来,我们对班主任工作评价方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思考,并根据以上原则做了适当的修订,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已经出现了可喜的转变:一是变事务应付为教育科研,许多班主任随时以科研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每一项工作,把自己所带的班级当作自己的教育科研基地,能根据实际情况善于提出科研课题,并紧紧围绕课题去思考与实践,减少各种事务对自己的干扰。这样班主任会觉得每一天的工作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因而同样紧张的工作却变得有兴趣、有意义了,对于一个有事业心的人来说,只要有兴趣、有价值,工作再累也不会觉得苦。
二是变个人权威为集体意志。一些班主任之所以感到太累,管理效果不理想,原因之一是他们过分注重自己的个人权威,对班上的事什么都不放心,非自己亲自过问不可,然而,由于集体意志并未形成,班主任的努力往往收效不大,这自然使他们感到力不从心、精神疲惫。一个班当然离不开班主任的个人权威,但班主任的个人权威应该通过健康舆论、班级法规转变为集体的意志,这样,班级凝聚力才会形成,班主任的工作才容易事半功倍。
三是变孤军奋战为师生合作。这是教师个人权威转变为学生集体意志后的必然结果。
孤军奋战的苦与累,每一位班主任都体会过,但未必每一位班主任都能醒悟,这种“苦与累”是自己的错误观念造成的,也是不合理的评价制度与方法造成的。如果我们的评价体系不改变,相当多的班主任会仍然认为这个班只是班主任个人的,也会不相信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那么,凡事只有事必躬亲。其实,班主任完全应该也可以把一个班级的重担让几十个学生分担的。不要认为学生自觉性差,能力不强。实际上,学生源于教师对自己的信任而产生的自觉性是不可忽视的,学生潜在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更是不可低估的。因此,班主任获得放手发动学生之后,肩上的责任不是更轻了,而是更重了,但同以前不同的是,班主任真正还原成了“人类灵魂工程师”:他可以有充裕的时间找学生谈心,深入学生心灵,研究学生思想,把学生思想工作做得更细更好;他可以有充沛的精力结合一个班的教育实践,思考、探索教育改革,进行教育实验;他可以看书学习,进修提高,不断吸取新知识,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创新德育机制,构建适应新形势下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努力在评价观念、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上求得创新,以适应教育教学领域里的各种新变化,开创新时期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评价与测量》 教育科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 金娣、王钢 2007年12月
2、《班级建设:提升学生精神生命质量——班级管理的整体思路》 华东师范大学 李伟胜
3、《班级管理新探索:建设新型班级》,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建设民主集体型班级的五个策略》, 《班主任之友》2005(10、(11)。
5、《衡量学生成长状况,提升班级生活质量——解读“新基础教育”班级评价方案》,
《中小学管理》200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