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学生评价方式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宿豫中学 李自设
摘 要:改革评价方式,走出原有评价方式的禁锢,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在让学生制定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法以及开展充满智慧的随机评价方面大胆尝试,提出了一些“创新式”评价方式,很好地发挥了“评价促发展”的功效。
关键词: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袋”、 学生自定评价标准、改革考试评价、学生创新能力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不同的评价模式会对评价对象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在行为上也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常模参照评价会引导评价对象与同类做比较,关心的是自己在团体中的名次和地位,而不是对任务本身的完成情况;而领域参照评价则会引导被评价者关注应该掌握的内容本身而不是自己在所属群体中的名次。有鉴于此,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该大力多采用领域参照而不是常模参照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笔者提出几点浅见。
一、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袋”
收集能够反映学生成长过程的资料的评价方式,即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袋”,是一种很有效的过程评价方式,它是一种用代表性事实来反映学习情况的评价方法。学生成长档案袋的种类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学科成长记录袋、综合性成长记录袋、个人成长记录袋、组合性学生成长记录袋、展示型成长记录袋、评估型成长记录袋等等。成长记录袋里装的是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每个年段根据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自己的作品,把自己认为最满意、最喜爱或最重要的作品装进去,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努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有利于进步的情感和态度。学生的得意之作可谓门类繁多,琳琅满目:作文、绘画、书法、贺卡、手抄报……成长记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记载学生的成长足迹,将学生每个阶段,每个学期的成长情况通过资料搜集保存起来,为综合评价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发展状况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档案袋里面内容丰富,有学生“自画像”,学生将自己的个人介绍、自我素描或漫画、照片等能够体现自己特征或特点的作品展现出来,让大家一下子就能有很好的印象。里面有学生成长的足迹,将学生每个阶段、每个学期的成长情况通过资料搜集将其保存起来,为综合评价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发展状况提供了很好的依据。里面还有学生的星语心愿,学生将自己的一些学习或生活心得,或平时的一些心里话,或一些烦恼和苦闷在这里倾诉。这里有学生成功的快乐,还有学生获奖后的喜悦,尤其是,里面有学生的优点大本营,要想了解学生,就到这里来。将学生认为最满意、最喜爱或最重要的作品装进成长档案袋,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培养有利于进步的情感与态度。学生的得意之作可谓门类繁多,琳琅满目,习作、绘画、摄影、录音、录像、书法、科技作品、贺卡,甚至还有自己烹饪的摄影作品,自己的倡议书等等。来到这里,你会为孩子感到宽慰,为他们感到骄傲。
注重学生对学习知识与技能实践的结果的收集和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成长的认识,也增强了学生评价的趣味性、参与性。
于是,由点到面铺开了这种“新而实”的评价实验,有了初步的经验。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学生乐在其中,家长也乐观其成,老师也倍感欣慰,社会也反响热烈。
建立并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改变了以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尺度”的办法,着力于人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人的完美和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的科学评价学生的做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多角度、多层次、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比较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学生,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有助于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使教师与家长保持一致的教育目标。
二、 放手让学生自定评价标准,提高学生学习学习能力
以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改革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个体差异、自我反思,为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任何一种评价都是从一定的视角或参照物出发,用一定的“尺子”去衡量评价对象的。“尺子”不同,结论自然不同,绝对“客观”的评价是不存在的。教育评价必须考虑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现实,要选准评价的角度,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很多时候,评价标准都是教师定好的,学生只要执行就可以了,但这样的评价方式,实际还是教师为主的评价,学生的评价主体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在实践中,我们尝试着让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感觉效果不错。这样的评价,不仅发挥了学生评价主体作用,更大的好处是发挥了评价本身的激励功能。
1、自定信息交流评价标准,提高阅读概括能力。科学课有很多时候需要老师、学生搜集大量信息资料充实教学内容。虽说同学们搜集资料的积极性很高,但他们介绍资料的方法却令人眼镜大跌。不是拿着资料长篇累牍,就是磕磕巴巴读不成句。以至于读过之后,自己讲了什么根本不清楚,而且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有时同学带来的资料不能及时交流,还影响他们再次搜集资料的积极性。为此,教师请学生自己制定信息交流的评价方法,以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最终经学生讨论协商一致通过下列标准:
(1)能对自己介绍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概括、归类;
(2)用自己的话交流介绍所搜集信息、资料的主要内容;
(3)表达清楚、流畅;
(4)认真倾听他人交流以丰富自己的见识;
“信息交流评价方法”的诞生,减少了学生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浪费的时间,增大了信息交流量,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培养了孩子们的阅读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减轻了学生背着厚厚的资料书籍来回上学的负担。
2、自定小组学习评价标准,提高合作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本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有强有弱,绝大部分学生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小组内部各成员之间缺少平等意识等原因,使得学习成绩优秀者占据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首席位置,成了汇报交流、动手操作的小组“代言人”。而成绩差的学生要么一声不响地听别人说、看别人做,要么做与合作学习不相关的事情。这样的教育机会不均衡的现象,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不愿看到的。于是,教师在每次小组合作学习之后,都引导学生说出此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感受和收获,帮助学生从中发现合作学习的“快乐秘诀”,逐步形成合作学习的评价标准。一段时间之后,同学们发现:小组合作时人人有分工——谁拿什么材料,谁负责完成哪项实验任务;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发言交流、动手实验的做法,能保证每个同学的“权益”不受“侵害”,让大家都能感受到被尊重、做主人的快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标准就这样在学生的“感情调试”中诞生出来。这一“从实践中来”的评价标准,再“到实践中去”,对“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三、改革考试制度,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多方面有用人才,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以考试成绩为准,还应结合学生的平时成绩、实验操作能力、创新、创作能力。
1.口试成绩对评价学生的重要意义。
我们改变了以往的考试模式。期末我们除了笔试外,还增加了对学生口试、课外阅读、写字、实践操作与作品展示、主题答辩等考核。目的就是要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注意考察学生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学科建立并执行优秀生免考制度和对“学困生”试行补考制。争取每个学生学有所得,都有成功的希望。这次改传统的单一考试为全面测评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们普遍反映考试时就和平常练习一样,很轻松就考完了,大家都考得很开心,不像以前严肃的考试。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导向、激励的作用。
2、平时成绩对评价学生的重要意义。
考试成绩只能反映学生对部分题的掌握情况,常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比如试卷中的一些概念及需要识记的内容,有些同学碰巧记住了,就做对了,但下一次考的别的内容,就不一定做对了,这就使考试成绩带有偶然性了。如果将考试成绩与学生的平时成绩相结合,就会使学生的成绩更“真实”些。如: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作业的情况、做练习的情况、对疑难问题解答的情况都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最好反馈,教师可根据以上表现给学生记上平时成绩,最后再乘以所占的百分比记入总成绩中,这样会使学生的成绩更“公正”些。
3、实践成绩对评价学生的重要意义。
俗话说的好“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要用到实际生活、生产、科研当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经常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注意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运用所学知识。如学完了杠杆后,可给学生置一些实践作业,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杠杆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在那些方面,学习了电学后可让学生了解人们在生活用电中有那些有按要求操作的现象,那地方存在安全隐患?教师可根据学生了解、发现的多、好给学生记一个实践成绩,按百分比计入考试成绩。然后再讨论怎样解决发现的问题,这样既把所学的知识用到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加强相互之间的竞争意识。岂不“一举两得”?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学中只重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相互脱节,大部分学生只追求“分数”,对平时的创作、发明“不感兴趣”。这样一来忽视了对学生动手做和动脑想习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些学生虽对课本上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不感兴趣,但搞个小发明、小创作却是心灵手巧,再加上有些学生本身就有“好动”的特性,如果把一些小发明、小创作也与成绩“挂钩”,就可以大大地促进学生在这方面特长的发挥,既发挥的学生自身的“有利条件”,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把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纳入成绩评价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①上海:考试不再是对学生唯一的评价方式扬子晚报
2001-08-23
陈韶旭、苏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