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豫县来龙高中 周冬明
1993年秋新版教材的使用,对外语教学由重知识转向重交际能力的培养起了强劲的推动作用。“培养交际能力要不要教语法”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威尔金斯(Wilkins)在论交际法时就说过,语法还是要教的。著名教材编写家亚历山大也说过,交际法要求用语言做事,用语言做事必须运用语法结构和词汇去达到交际的目的。这些都说明了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那么,怎样上好语法课呢?笔者认为,高三语法教学应贯彻“优化输入,分层输出”的指导思想,遵循系统性和重点突出原则、层次性和循序渐进原则、通俗性和准确性原则、交际性和变通性原则及思维性和分层操练原则。
一、理论依据
外语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许多年来,专家和学者们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形成了许多理论和观点。总的说来,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认为,外语学习是形成新的语言习惯的过程,让学生明了外语的规则,并对这些规则进行反复的练习是形成新的语言习惯的最佳途径,如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即使是成人,都具有一种独特的语言习得能力。这种能力使他能从大量的语言接触和使用中吸收语言材料、概括语言规则,从而形成外语能力,如交际途径和自然途径(胡春洞,《英语教学法》P.358)。无论是哪种观点,都或隐含或明确地说明,向学生提供大量可理解的输入和以内容为中心的语言活动是发展外语能力的最佳途径。笔者认为应将两种途径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取所长,指导我们的语法教学。现将两者比较如下:
1.“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论认为,外语教学要从语言知识入手。句子是教学和练习的基本单位,要围绕句型学习语言,反复操练,形成习惯。力求通过大量练习使这些知识转化成熟练的技能,即,讲述基本知识(输入)→反复操练(语言习得机制)→形成能力(输出)。
2.“交际途径和自然途径”论认为,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的主要功能,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自然途径”论对语言学习的过程提出了五种假设,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它们是习得/学习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监察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序(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这五种假设对学习者习得或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的内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以内容为中心的语言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如下图所示:

可见,根据两种理论,任何语言学习都少不了输入和输出的过程。这就为优化输入、分层输出提供了理论基础。优化输入使学生输入量增多。输入多,输入后的存贮就多,存贮多就为输出作了准备。但按规律,存贮(保持)的输入信息只有发展为再认、再现材料,才能够成为外语综合运用时的素材。因此,从心理学和语言输出的理论看,输出/表达/运用本来就是多层次的:首先,保持的材料是经过解码和编码的材料,带有表达性质。其次,模仿、理解是再认性表达,单项运用是再现性表达。再发展下去才达到综合运用性的表达。四种性质的表达逐层上升,说明分层输出实际上是存在的(李厚斌、罗隆建,“英语‘优化输入,分层输出’教学模式实验报告”)。
二、教学原则
“优化输入,分层输出”的指导思想可通过下列教学原则得到落实:
1.系统性和重点突出原则。高三语法复习要以系统总结规律入门,为学生自行输入建立前提。学生能自行输入,必然扩大输入量和存贮量。系统化就是把各种相关的语法现象加以归类,形成一种知识的系列,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掌握知识体系。学生在高一、高二学得的可能是些零散的语法知识,接触到的只是部分语法规律,还没有形成系统。高三阶段应在接触、理解、运用的基础上,认识其基本规律,达到输入的系统化。输入的系统化有两方面,一是讲解的系统化,二是总结规律的系统化。如讲到独立主格结构(Absolute Construction)时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我们从句子的主谓关系引入,以面带点,从系统到个别,难点就会迎刃而解。看下面两组句子:
第一组
Mrs Green went to the market. Mrs Green bought some bananas and visited her cousin.
这是两个简单句。我们将两句合并,就会有如下两种情况。
Mrs Green went to the market,bought some bananas and visited her cousin.(有三个并列谓语的简单句)
Mrs Green went to the market,buying some bananas and visiting her cousin.(现在分词作状语)
第二组
Mrs Green went home.We bought some bananas and visited her cousin.
我们将两句合并,也会有两种情况。
After Mrs Green went home,we bought some bananas and visited her cousin.(时间状语从句)
Mrs Green going home,we bought some bananas and visited her cousin.(独立主格结构作状语)
比较两组句子,系统分析并列谓语、分词作状语、状语从句和独立主格结构作状语的用法,使学生彻底明白如果两句主语不同,用并列谓语或分词作状语的形式不能成立,就出现了独立主格结构。独立主格结构中,分词与它自己逻辑上的主语保持一致。又如:
Her eyes dimmed with tears,she did not see him enter.
The shower being over,we continued to march.
学生通过这种句子的整体关系来掌握独立主格结构,在高考中若遇到下面这类试题,准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____,the players began the game.
A.Having taken our seats
B.Being taken the seats
C.We having been taken our seats
D.After we had taken our seats
接着就要给学生系统总结所有独立主格结构的用法规律以及高考中常考的易错句型,做到总结的系统性。
英语语法系统复杂而且面广。高三语法复习要做到既有系统性又要重点突出,切不可蜻蜒点水,面面俱到。有的要多见面;有的要多练习,以形成新的技巧;有的只需点破就能把已有技巧迁移到新的领域中来;有的在高考中出现率高,应该多讲。
2.层次性和循序渐进原则。一个语法项目有很多内容、很多条规定和例外。不能一下子端给学生,也不能碰到什么就讲什么。复习讲解语法不但要注意系统有条理,还要注意层次性。由一般到例外,由单项到复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次性和渐进的程序是优化输入的关键之一,这种输入既要符合语言规律,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这样才能有助于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思路。如复习强调结构的教学层次是:
1)由浅入深地总结强调结构及其用法规律。
2)自我检测过关操练。例如:
____was because he was ill ____he was absent.
A.That,so B.It,so
C.This,and D.It,that
这是机械性练习,直接套入结构,目的是为了熟练语法结构或形式。
3)技能训练提高操练。例如:
Who was it____ made a rule to read for ten minutes before breakfast?
A.who B.that
C.he D.it
在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为了形成和提高运用技能、培养能力,可以做这种练习。
4)综合操练,巩固技能。例如:
It was five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they arrived at the hotel.
A.since B.before
C.that D.when
这是综合语法知识操练。练习中涉及强调结构、固定句型和状语从句。学生在对各选项的分析过程中,理解了语法的实用性和交际性功能,扩大了输入量,理顺了各类语法规则之间的关系,巩固了技能。
3.通俗性和准确性原则。学生在开始接触新语法现象时,常认为是抽象、模糊和难以理解的。因此,复习总结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以最直接通俗的语言、最准确的形式讲授语法现象。学生能理解接受,就达到了输入的最优化。如复习“主谓一致”时,教师教给学生下列规则:
1)集体名词(family,team,group,class,crew,army,police,enemy,company,government,crowd…)作主语,表示名称时,动词用单数;表示具体的成员时,动词用复数。例如:
My family is a large one.
The family are sitting at the breakfast table.
2)“数词+名词”表示重量、长短、钱数、分数、时间等作主语时,动词用单数。
Ten minutes seems an hour.
Thirty dollars is what the old lady needs.
诸如此类,通俗易懂,准确易记,消除了输入的语言障碍和心理障碍,降低了输入难度,为输出做好了准备。
4.交际性和变通性原则。高三语法复习过程中,教师总是按一个个专题讲给学生许多语法规则。规则是必须掌握的,但这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觉,认为语法学习就是背诵许多条条框框,只要死记硬背,考试就能过关。这就大大地误解了语法的学习。语言是活的,具有实用性和交际性,学语法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在总结完语法规则后,要把学习引入到实际练习中,引入到真实或模拟交际情景中,这是输出的开始。同时,语法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践中要变通运用,通过运用自然掌握,克服语法教学中的“五重”和“五轻”,即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重详细讲解,轻反复练习;重书面练习,轻口头练习;重语法分析,轻语法使用;重掌握规则,轻掌握实例(胡春洞,《英语教学法》P.64)。
高三复习,主要是通过单项选择填空、完形填空和短文改错等形式来熟练语法规则的。操练过程一定要注意:1)针对性,即目的性。练习一定要针对当时复习的语法专题,要与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外语水平相适宜。2)限时性,即限时训练,以利于培养学生应试的速度。3)指导性,即教师要对学生练习的过程加以控制和辅导,答疑解惑,指导方法。4)反馈性,即及时对练习的效果加以评定和反馈。通过大量的实际运用,输出→理解→再输出→再理解逐层上升,学生对“死的”语法规则就能灵活掌握,最后达到能根据特定的语境片段变通语法,正确使用规则,提高教学效果。
5.思维性和分层操练原则。思维性是指语法教学要和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语言的语法结构,实际上就是人的思维的语言表达程序。练习语法的过程,就是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语法思维进行训练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个牢固的语法系列,并用这些系列去指导自己的言语实践。但是只有通过多层次的操练,才能达到综合运用的能力。分层输出的形式可按新教材推荐的五步教学法进行:1)操练中的套用性输出(模仿套用,达到再认);2)练习中的复用性输出(变形套用,达到再现);3)巩固和复习两步中的活用性输出(达到综合运用)。
分层输出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能低估。1)在学习规则阶段,教师是强化记忆者(Memory activator),督促学生正确记忆所有规律,这是输出的前提条件。2)模仿套用阶段,教师是组织者/指挥者(Organizer/Conductor),如何进行练习、进行怎样的练习和练习多长时间等问题都要组织得当。有的语法结构较复杂,机械性操练要多一些,要做到人人过关。3)变形套用阶段,教师是裁判员/监督者/监听者(Referee/Manager/Listener)。这个阶段,学生应学会尽可能根据实际语境选择规则,开始试着独立地运用语法,形成技能。教师逐渐减少对学生的控制,只起监督和鼓励作用。4)活用输出阶段,教师是帮手(Helper)。综合练习,是巩固技能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辅导练习、答疑解惑、批阅试卷和检查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