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豫中学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教学
教研
计划总结 学科建设
教学活动 教海深航
德育
在线
规章制度 计划总结
德育活动 班级工作
师生
天地
教师风采 心灵驿站 教学交流
学子文苑 社团风采 学生荣誉
  首页 学校概况 新闻之窗 教学教研 德育在线 党团建设 师生天地 校友风采 招生招聘  
  • 1
教学教研
 计划总结
 学科建设
 教学活动
 教海探航
 常规检查
 
教师博客
教师博文   博客链接
2012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移民泪
天和塔记【原创】
温州行
毛伟的博客
作息时间表
宿豫中学作息时间表公示
教海探航 > 教学论文 现在位置是:首页> 教海探航 > 教学论文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网络资源利用

发布者:张修顺    发布时间:2012-05-03 16:09:48    阅读:690次     [关 闭]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网络资源利用

宿豫中学   骆红军

【内容摘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在学校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借助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机会,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关系,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索性学习,使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所以,研究性学习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机会,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现代网络教育平台为依托,以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后盾,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佳方式之一。但如何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帮助研究性学习,还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比如:选题是否合理;教师和学生的定位及参与程度;如何进行及时总结和正确评价等等。能否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将决定着能否真正地利用网络帮助学习。本文将从如何科学选题、教师、学生及评价四个方面,探究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推动研究性学习有效地进行。

【关键词】

巧妙利用 网络资源 研究性学习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学校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江苏省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于2001年全面实施至2005年的全部完成,借助网络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部分,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机会,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关系,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索性学习,使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所以,研究性学习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机会,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现代网络教育平台为依托,以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后盾,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佳方式之一。但如何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帮助研究性学习,还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比如:选题是否合理;教师和学生的定位及参与程度;如何进行及时总结和正确评价等等。能否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将决定着能否真正地利用网络帮助学习。本文将从如何科学选题、教师、学生及评价四个方面,探究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推动研究性学习有效地进行。

一、选题要科学

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学目标应着眼于激发、促进、辅助学生的学习,并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目的,所以课题的选择十分重要——越有趣味性、越贴近学生生活和越新颖的课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因此教师在选题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选题既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研究的实际价值,不要流于形式。

例如,宿迁市准备重修一号桥,关于这个工程的可行性,市政府和舆论界已经探讨了很长时间。我校就在桥东面,市区在西面,所以一号桥重修与否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使他们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比较浓厚的研究兴趣,于是教师提出了“宿迁市运河一号桥重建的可行性研究”的课题,指导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经济、交通、环境、生态等多方面的探讨。这个研究课题集合了地理、生物、数学、工程学、经济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是一个有关“可行性”的研究,结论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研究与分析最终形成,并不拘泥于唯一的答案,重在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与分析,增加学生对自己所处生活环境的了解,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理想的研究课题。

二、教师是导航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教师首先要充分备课。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发展,教师应从知识、心理、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充分备课,选择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意义建构的研究课题,帮助和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使学生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学会方法,还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增强自信。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校进行的“我家的空气为什么清新”的研究性课题中,指导教师首先给学生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激起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兴趣,使学生明确“主要研究的问题”、“学习目标”、“主要任务及完成任务的途径”,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顺利地进行问题探究。

2. 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和协作的作用。众所周知,网络的内容极其丰富,而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师生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新的师生关系中,网络成为联系教师与学生的关键因素。但网络也有不利于学生的特点:一、网络资源丰富,但也有很多不健康、不科学的内容,可能会使学生堕入其中无法自拔;二、网络资源的信息内容大而泛,查找到的信息与要找的内容相关性小,学生很难一下子进入主题,容易产生迷茫;三、面对没有情感的机器,容易感到孤独或者形成对人际交往的障碍;四、网络上的东西都是虚拟的,容易给人造成不真实感。

面对开放的、虚幻的、信息量庞大而又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络世界,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很容易迷失其中,浪费大量的时间,却实现不了初始目标,徒劳无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迷航现象”。比如在“计算机发展史”的研究性课题中,指导教师最初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询有关“美国计算机发展”的情况。学生自己根据搜索出的网址逐个浏览,发现大部分网站的内容泛而空,没有找到实际需要的内容。在搜索了大量的无效信息后,学生失去了耐心,转而去浏览其他引起其注意力的内容(聊天、收发邮件、玩游戏等)。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后,指导教师给出了几个相关的站点并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搜索,使学生的搜索不再漫无边际,从而提高了探究的效率。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非常关键,它为学生的探究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3. 教师要把握好网络教学中的学生心理的变化。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学习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相比,也有了根本的变化。学生本身的许多特点决定了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要求。学生的好奇心重、自制力相对弱、处在身心的发展期等特点也是网络教学设计者应该把握的问题。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新理念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变化,重视对学生心理特征及发展规律的研究,并根据具体情况相应调整研究过程,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防止学生因盲目依赖虚幻的网络世界而产生心理障碍。

4. 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行动在学生的前面:教师不仅要在知识与心理两方面都备好课,还要提前上网搜索有关信息,扩大知识面,当好学生的导航者。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面对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师首先要汲取出适合学生的“一桶水”,才能保证学生能从中获得“一碗水”。

所以,要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能,教师首先要定好自己的位置——既不能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探究,也不能放手不管、任其发展。教师应该始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组织者、导引者、协作者和共同进步者。

三、学生的参与要有深度和广度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序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收集、评估、组织和分析相关信息,通过主动的探究形成自己的结论,通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本身的许多特质(比如性格气质等)往往或多或少地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参与活动的深度与广度。下面就几个细节方面与大家探讨一下。

1. 分组的科学性。研究性学习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分为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分组的科学性就成为影响研究性学习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采取自由结合的方式,活跃、水平高的学生就成为组合的热门人选,而内向、网络知识较少(或其他原因)的学生则容易被遗忘,从而造成各小组起始水平的不平衡,并且影响到这部分弱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例如,在我校早期进行的“宿迁的昨天、今天、明天”的研究课题中,我们采取的是学生自由分组的方式。结果,所分的几个小组虽然都完成了任务,但完成的效果却相差较大,这说明分组的科学性制约着参与者的发展。研究性学习希望实现每位参与者的最充分发展,这样明显的对比效果显然不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理想境界。在我校进行的“制约我家的空气清新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性课题中,指导教师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和“天才学生”进行了如下“区别教学” 对需要帮助的学生,使之与“天才”学生同组,教师经常与其保持联系。对于“天才”学生,教师要安排他们在小组中承担组织协调和主要研究的任务。

这样的分组对帮助“弱势”学生充分发展有很大帮助,同时也可以发挥“优势”学生的特长,使整个小组的水平一起得到提高。所以,我认为在分组时应该将不同水平、不同特质的学生尽可能均匀地分配到各组中,而不是简单的随机分配或自愿组合,这样能够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 分工的合理性。学生在教师的统筹指导下根据组内成员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分工,分别负责完成一项工作。各项分工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比如,在前面提过的“重修宿迁市区运河一号桥的可行性研究”的课题中,学生们要从经济、交通、生态环境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调查,涉及到了地理、生物、数学、工程学、经济学、信息技术等学科,要每一位同学对每个问题都事必亲躬是不现实的,必须进行科学的分工:一、查询如果重修运河一号桥对宿迁市的交通和经济发展有哪些帮助;二、查阅报纸上关于这个问题的相关报道;三、调查重修运河一号桥附近的地质特点适合建何种类型的桥;四、研究重修运河一号桥对大运河及宿迁市的生态可能造成的影响;五、汇集整理各方面材料,形成文字材料并制作演示文稿。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任务,通过调查分别了解到以下信息:一、几十年来广大老百姓对于一号桥有着很深的感情;二、一号桥为在运河对岸上班,上学的人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三、重修运河一号桥对加快宿豫区的发展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等等。

小组成员把得到的信息进行了汇总,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示。通过分工,学生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了团体协作精神,有效地提高了调查研究的效率。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通过与其他成员的合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所获得的信息量都超过了自己单独学习所得,知识、技能、情感等各方面都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所以说,合理的分工是圆满完成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必要保障。

四、充分运用评价功能

评价也是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进行评价,关系到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我认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具体应从过程和效果两方面进行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在“研究性课程”中探究的整个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合作能力,以及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的提高。例如在开展主题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收集信息并进行整理、组织和分析,教师的指导这时就是一种隐性的过程评价。它指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引导和激励学生在研究的领域中不断探索。它关注的是学习探究的方法和途径,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和整理材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注重研究过程。课题研究完成后,以评审答辩的形式进行总结,是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评价。效果评价关注学生演示文稿或网站的制作与演示效果,强调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及对自己探究结果的自我评价。通过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发展了创新思维,提高了信息素养,获取了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效能。 

网络为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它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越时空性等技术优势,创建了一个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可以说网络拓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网络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意义。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在教师的组织、导引和帮助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在充满趣味性、生活性的情景里运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探究,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并形成自己的创造性的探究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选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教师的组织、导航和帮助是完成探究任务的保障;学生的广泛深入参与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多角度丰富的评价是促进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信息素养的提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我们在研究性学习道路上应该继续探索,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能,让每一位参与者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64,251.

[2] 皮连生 王小明 王映学.现代认知学习心理学[M].北京: 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224

[3] 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2

[4]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电化教育研究 2001年第8期

[5] 理查德·W·赖利:数字化学习让所有的孩子随时都能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 2000.12

[6] 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7]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项报告,2004年5月,未出版

[8] 黄荣怀,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1期

[9] 国家教育部文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04.11

 
苏ICP备2023042236号   版权所有:宿豫中学    电话:0527-84491996  地址:宿豫区学海路4号     苏ICP备20230422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