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豫中学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教学
教研
计划总结 学科建设
教学活动 教海深航
德育
在线
规章制度 计划总结
德育活动 班级工作
师生
天地
教师风采 心灵驿站 教学交流
学子文苑 社团风采 学生荣誉
  首页 学校概况 新闻之窗 教学教研 德育在线 党团建设 师生天地 校友风采 招生招聘  
  • 1
教学教研
 计划总结
 学科建设
 教学活动
 教海探航
 常规检查
 
教师博客
教师博文   博客链接
2012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移民泪
天和塔记【原创】
温州行
毛伟的博客
作息时间表
宿豫中学作息时间表公示
学科建设 > 语文 现在位置是:首页> 学科建设 > 语文

高三语文总复习讲解8

发布者:宿豫中学    发布时间:2012-05-17 17:24:19    阅读:1541次     [关 闭]

考点1  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聚焦】

这一考点在高考能力要求方面属于B级层级。它是在识记基础上的高一级能力层级,要求考生能对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做到能够领会,并能作出简单的解释和准确的判断。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生经常出现以下错误:

1.关于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方面,考生主要容易只注意到词语的词典义,忽略了词语的语境义。

2.关于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方面,考生主要容易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理解句子的表层含意,而忽视了句子在文中内容和形式方面所起的作用。

在复习时,教师应不断强化考生的语境意识,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章”的原则,并注意以下几点:

1.  掌握词语语境义有关知识;

2.  形成迅速领会词语所表达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能力;

3.  辨别词语在句中及文中的作用;

4.  培养从分析句子结构入手,正确理解句意的能力;

5.  掌握分析内涵丰富、语意深刻句子的方法;

6.  辨别重要句子在文章内容和形式方面所起的作用。

【高考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沙和细沙被吹移到附近就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歌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7.  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 . 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现象。

B . 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 . 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有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 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8.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   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   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  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9.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

(选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解析]7题: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沙尘暴”概念的理解。解答本题,只要掌握初中的关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就显得非常轻松。下定义是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出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最本质的特性,A项正是从沙尘暴的成因、构成要素和形态等方面全面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性,也非常符合下定义的标准形式。其余三项均为未能揭示或部分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性。

8题:答案为B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题干中“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只谈的是“沙尘”对全球生态平衡起作用,而B项却将“沙尘暴”变成对全球生态平衡起作用,把两个不同概念混为一谈了。其余三项均从不同角度谈出对原句的理解。

9题:答案为A。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中“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一句是说明的“沙尘暴”形成的原因,而并非题干所说的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理解错误。其余三项均为说明了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

      10题:答案为C。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项提到沙尘暴给有些国家带来好处,然而其形成过程并非人类所能驾驭,且灾害性的影响非常之大,故不能推断出“必将被人类所利用”的结论。B项中列出“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的前提,两者是相抵消,抑或也未表明两者的数量,因此,“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的结论没有必然的联系,推断根据不足。D项原文中“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 是文学语言,且作者引用是从生态平衡意义上阐说的,并只是说“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因此,就不能推断出“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的结论,且这一结论也不符合唯物主义观点。只有C推断正确。

   

【考点分解】

第一讲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第二讲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第一讲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名师导学】

首先,考生必须从词汇学的角度,从宏观上掌握词语的基础知识。诸如词语的构成、词语的来源、词语的分类(意义、词类、结构等)。上述的知识研究的范围只停留在词语的语表义,或称词典义。这类词语的意义一般在高考中不会直接考查,只是作为高考中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熟悉这类知识很有必要,是为在考试时理解文中词语布置了较为广阔的知识背景。

其次,重点建立词语的语境义的概念。语境义是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形成的临时意义。语境义相对于词典义,两者不同的是,词典义相当于固定住户,在词典中找得到其解释的词条,是人们在使用词语时约定俗成的含义;而语境义往往是词典中没有的义项,是临时住户,只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暂居一下,脱离了语境的“住处”,其临时的词义就不复存在了。如话剧《陈毅市长》中,陈毅市长在拜访化学家齐仰之时说道:“我们共产党人也是搞化学的。”这里的“化学”一词,就不是词典上的“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之义,而是“变化人的学问”或“改变人思想的学问”之义。

再次,掌握语境义形成的一些情况。

1.  特殊义。特殊义是指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特指的意义。

例如1998年全国高考卷第23题考查对“转基因作物”一词的理解,就是考查这一词语的特殊义

23.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2.指代义。指代义是指某个词语在行文中指代了上文或下文中的词语、短语、句子、某几句话或某个语段的含义。理解指代义,要确认词语所指代内容及其范围、位置和层次等。词语的指代义有两种形态。

①代词形态,即用代词来指代某个意义。例:

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其”的含义是

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各有其独特有文化,要是我们把人类文化的每一个阶段的成就综合起来,分门别类,互相比较,就可以对各个阶段人类文化发展的相对量及发展进度的比率得到一个印象。

答:                                                 

[解析]

答案应为“各个阶段人类文化发展的相对量”。加点的“其”究竟是指前文的“相对量”,还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相对量”,还是“各个阶段人类文化发展的相对量”,这里就牵涉到指代义所确认内容的范围问题。从整个语境看,这里应包含了“相对量”前面的所有定语。

②非代词形态,即用非代词来指代上下文中的一些内容。例:

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这种方法把铷原子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铷原子不能吸收光。同时,两束光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播速度比原先两束光的速度要慢得多。

17.文中加点的“影响”一词的意思是

A.     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  

B.      光对于所通过材料的原子的作用

C.      两束经过细微调节的激光的干扰

D.     小室中热的铷原子减慢光速的效果

(选自200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解析]答案为A。选择对A项,关键看原文语境,从上文看“但是在这种情况,影响是微弱的”中的“在这种情况下”是指光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受到的影响是什么呢?影响是“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再从下文看,使光速降低并且不被吸收是研究的预期效果,而穿过普通透明材料的光不能达到光速降低的预期效果,而要达到光速降低的效果又会导致光被吸收,所以普通透明材料使光速降低的影响是微弱的。其余选项均不符合语境。

这道题考的是一个名词“影响”在文中指代的内容,即指代义。

3概括义。概括义指某个词语对上下文的某一段文字内容所概括的意义。理解词语的概括义,一般要准确地理解原文某部分所说明或阐述的基本内容、范围和意义。例: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第10题。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较比细微,又较比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

10.从全篇看,最后一句中的制作方法具体指的是

A. 掐丝、涂料、烧制和打磨

B. 点蓝、烧蓝和打磨

C. 景泰蓝的特殊工艺过程

D. 以上几项都概括得不对

 (选自198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解析]答案为BA项错在决定掐丝形式制作方法不应包括掐丝本身;C项太笼统;D项显然错。

    这道题考的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在文中概括上文内容的意义。

最后,要掌握一些逻辑学中有关概念的常识。

一个词语都承载着一个概念,形成概念就是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概念是词语所表达的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性。概念的内容称为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包括有范围称为概念的外延。

掌握概念的内涵,就要了解揭示概念内涵的方法——下定义,这在高考中也常被直接考到。如2002年全国高考第7题,就是考查的为“沙尘暴”这一概念下定义:

7.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现象。

B. 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 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有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解析]答案为A。下定义要求能揭示出词语所承载的概念的内容,也就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性。其基本形式为:

被定义项(词语)+系词(大多用“是”,也可省略)+(形成原因)+(构成物质)+(外部形态)等+被定义项所属的上位的概念。

在上面例题可以看出A中“沙尘暴”是被定义项,“是”是系词,“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是成因和构成,“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是形态,“风沙现象”是上位概念。只有这一项能揭示出“沙尘暴”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性,因此,理解也最准确。

另外,概念的外延知识也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语。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卷第20题就是考查的概念的外延。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0题。

  加拿大某公司建造了一座示范厂,用酒精而不是用硫磺造纸浆。该公司董事长佩蒂说:“这是未来之路。用酒精制造纸浆意味着出现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技术。”

  如果在小规模工厂里取得成功的这项技术也能在正式规模的工厂里生产出较便宜的纸浆,它将对纸价产生影响。这项技术还能消除造纸工业常有的臭鸡蛋味——硫化氢的气味。

  该公司使用的这种工艺叫ALCELL(即酒精ALCOHOL和纤维素CELLULOSE的合成词),它使用酒精和水代替硫磺把木材分解成纸浆。这种工艺是加拿大在1972年发明的,以前从来没有实现商品化,但是这家公司希望它能使造纸工业发生彻底变革。

  佩蒂说:“建造一座新的纸浆厂要耗资10亿美元,而且它要求木材供应源源不断。如有ALCELL工艺,只要耗资3.5亿美元就能建造一个工厂,并使工厂不停地运转,所需木材供应量较小。”他又说:“那意味着一个工厂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林业产品分析家邓肯森说:“从环境方面来说,它比较清洁,而且小型厂这个概念将会使建造新纸浆厂变得较容易。”这种工艺取得成功,它将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纸浆。
 
   20.第一段中提到示范厂,第二段中提到小规模工厂正式规模的工厂,第四段中提到小型厂,对文中这四个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小型厂就是小规模工厂,它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

  B. “示范厂属于小规模工厂小型厂属于正式规模的工厂

  C. “示范厂属于小型厂,也属于小规模工厂

D. “小型厂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示范厂也不是小规模工厂

(选自199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解析]答案为B。这道题主要考查对四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示范厂”在第一段中主要指创新的技术;第二段中紧接着提到“在‘小规模工厂’里取得成功的这项技术”,证明“示范厂”规模不大,属于“小规模工厂”。而原文中提到“如果在小规模工厂里取得成功的这项技术也能在正式规模的工厂里生产出较便宜的纸浆”这一条件,证明“小规模工厂”不属于“正式规模的工厂”,“正式规模的工厂”应为具备一定规模且正式生产的工厂。第四段中“小型厂”概念的提出,是紧接着“那意味着一个工厂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一句话而言,能够一天生产350吨纸浆的工厂应是一定规模且正式生产的工厂,属于“正式规模的工厂”,说它是“小型厂”是相对于一天生产1000吨纸浆的“大型厂”而言,它不是“小规模工厂”,也不是试验性的“示范厂”了。因此,A项中所说“小型厂” 就是小规模工厂,它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两句都是理解错误;C项中所说示范厂属于小型厂理解错误,D项中所说小型厂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示范厂也不是小规模工厂, 两句都是理解错误。只有B项所说示范厂属于小规模工厂小型厂属于正式规模的工厂,理解正确。

【典型剖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列车也会“飞”
——近观磁悬浮列车
    2002年12月31冠名为“VIP运行”的上海磁悬浮线首次试运行获得圆满成功。
    磁悬浮列车是在传统列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构思颇为巧妙。传统列车的车轮要在钢轨上转动,是有机械接触的,而磁悬浮列车则是在钢轨上悬浮起来,有着一定的间隙,并没有机械接触,这就大大减少了运行阻力,从而可以大大提高运行速度。
    磁悬浮列车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吸力或电动斥力让列车悬浮于钢轨之上并进行导向,以实现列车与钢轨的无机械接触运行,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列车轮轨摩擦力限制、机械噪音等问题。
    磁悬浮列车基本上可分两大类:常导磁悬浮和超导磁悬浮列车。常导磁悬浮又称常导磁吸型。它是利用电磁铁产生电磁吸力将列车悬浮起来,车身与轨道的间隙一般为10毫米左右。列车像爪子一样套在“T”字型轨道上,在车体底部两侧倒转向上部分的顶部分别安装有电磁铁,在导轨上方和伸臂部分下方分别安装有反作用板和感应钢板,用来控制电磁铁电流,使电磁吸力与列车重量平衡,从而保持均衡的间隙,以达到无机械接触状态的运行。列车的动力则是由感应线性电动机来驱动。超导磁悬浮是根据磁铁同极相斥的原理,利用列车上超导磁体产生的强磁场与轨道上线圈形成的磁场间的相互作用,使列车悬浮运行的。它的悬浮间隙一般为100毫米左右。目前在世界上,常导磁悬浮以德国为代表,超导磁悬浮以日本为代表,在技术上各有利弊。
    磁悬浮列车是靠电磁力来驱动和运行的,可一旦停电或磁力减弱,列车会不会掉下来?实际上,人们大可不必担心,因为磁悬浮列车在设计和建造之初就已考虑到了一切意外情况并采取了相应措施。例如磁悬浮列车仍然装有车轮,虽然列车在悬浮运行过程中车轮并不起作用,它仅在起动加速和减速进站时有用,这有点像飞机的起落架,只是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起飞滑跑和降落时使用一样,只不过起落架在空中是收在飞机体内的,这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的作用。而磁悬浮列车车体则装有紧急着陆的气闸,装有减震的弹簧,一旦电源系统发生故障,悬浮着的列车就可直接落在导轨上并借助摩擦力慢慢地停下来。
    磁悬浮列车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崭新交通工具。继上海之后,国内外专家又开始论证在北京至天津建造磁悬浮列车的可行性,以缓解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交通紧张的状况。
7.对“常导磁悬浮列车”有关原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靠电磁铁产生电磁吸力,将列车悬浮在“T”字型轨道上方10毫米左右的地方。
B.它是用电磁铁与反作用板和感应钢板控制电磁铁电流,使电磁吸力与列车重量平衡。
C.它是靠感应线性电动机的驱动力在“T”字型轨道上运行的。
D.它是利用列车上超导磁体产生的强磁场与轨道上线圈形成的磁场间的相互作用,使列车悬浮运行。
8.判断“磁悬浮列车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交通工具。”理由的一项是
A.它的车轮不必像传统列车的车轮要在钢轨上转动。
B.它是利用电磁吸力或电动斥力进行导向的。
C.运行时,它与钢轨的间隙能保持均衡。
D.它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列车轮轨摩擦力限制,机械噪音等问题。
9.文中说明“一旦电源系统有故障”而磁悬浮列车具有保证安全装置的一组是
    ①采用“T”字型轨道                                                           
    ②安装反作用板
    ③装有起落架
    ④装有紧急着陆的气闸
    ⑤装有减震的弹簧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③④⑤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常导磁悬浮和超导磁悬浮两种列车类型不同,两者设计的基本原理也不尽相同。
B.磁悬浮列车仍装有车轮,为的是有意外时帮助列车安全地落在导轨上并借助摩擦力慢慢地停下来。
C.以德国为代表的常导磁悬浮列车和以日本为代表的超导磁悬浮列车在技术上各有长短,因而在列车的质量上也有差别。
D.超导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的间隙一般比常导磁悬浮的大十倍左右,因此运行速度也相差很大。

[解析]7题,答案为D (并非说明的“常导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第8题,答案为D (根据第三节“从根本上服了传统列车轮轨摩擦力限制、机械噪音等问题”来选);第9题,答案为C (“安装反作用板”不属于安全措施,“装有起落架”,原文中是“这有点像飞机的起落架”);第10题,答案为AB项除安全因素外,还应有起跑和停止的功能;C项从原文看两者并无“质量”上的差别;B项从原文看两者并无“速度”上的差别)。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一些环境保护论者以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开发的一种叫特温戈的小型车为例,证明了只要不再追求汽车的大体积和大功率并大大降低其产品的燃料消耗,世界汽车工业将会取得怎样的成就。
绿色和平组织已经构想出一种环保型样车SmILE(“体积小、智能化、重量轻、效率高”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该组织希望这一概念能流行起来。这种汽车主要靠高于正常压力的增压器增加汽缸的动力或使混合燃料注入汽缸。一些专家说,这是使小型发动机充分发挥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的好办法。
用于SmILE的双缸发动机是由瑞士温科AG公司为雷诺特温戈这样的小型汽车设计的。但是环境保护论者认为,使用四缸发动机也是可能的,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型号的SmlLE车油耗减半。有些人认为,像温科AC公司研制的发动机可能经受不住汽车每天行驶的磨损。针对这种观点,SmILE设计者说,这种发动机不会比任何一种传统发动机磨损更快,它有一个先进的冷却系统,其平均活塞速度甚至比类似的传统汽车的活塞速度还要低。不管怎样,目前大多数汽车早在发动机用坏之前就已经报废了。
对特温戈的改进并不局限于发动机。对车身及底盘的改造在风洞试验中使空气动力特征提高了30%。米什林公司设计的特殊轻型齿轮辋和轮胎使汽车行驶的滚动阻力提高了35%。由于采用了体积更小的发动机,重量更轻的散热器、蓄电池和排气系统,并且改变了座位、悬架、刹车和油箱的构造,持温戈减轻的重量超过了195公斤。绿色和平组织认为,在不影响汽车的安全性能的情况下,使用纤维复合材料对特温戈这样的车进行全面改造,车的重量还能减少80公斤。尽管玻璃钢和碳素纤维强化塑料零件被用于更具流线型的车身,SmILE设计者说,它们的制造方法即使用钢材,汽车的总重量也不会增加。
该车设计者说,降低燃料消耗对车的驾驶和性能没有负面影响。发动机的最高速度、灵活性和加速能力与原来的特温戈相比毫不逊色,或者还要出色。他们说,用于研制SmILE的技术用于其他品牌的汽车也同样容易。

17.文中画线处的“概念”一词指的是

A.不追求汽车的大体积和大功率,并降低燃料消耗

B.体积小、智能化、重量轻、效率高

C.小型车特温戈和SmILE

D.使小型发动机充分发挥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

18.从本文看,下列反映Sm11的发动机的特点的一组是

①使用了高于正常压力的增压器

②油耗低,功率大

③具有先进的冷却系统

④体积较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以下理解不符合本义内容的一项是

A.温科AG公司专为特温戈设计的发动机也用于SmILE

B.法国雷诺公司使特温戈减轻的重量超过了195公斤

CSmILE的车身使用了玻璃钢和碳素纤维强化塑料零件

D.降低燃料消耗对各种汽车的驾驶和性能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20.根据本义的内容,以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特温戈虽然出色,但还不是一种环保型小汽车。

B.原来的特温戈车的发动机存在一些问题。

C.降低汽车燃料消耗的惟一办法是使用混合燃料。

D.目前大多数汽车发动机的问题不在于使用寿命。

  (选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语文试题)

 [解析]17题,答案为B A项说明的追求目标;C项说明的名称;D项说明的功效);第18题,答案为C(原文中没有提到第项中“功率大”的特点);第9题,答案为C (原文中没说SmILE的车身使用了玻璃钢和碳素纤维强化塑料零件,只是作了比较;而是说明“使用纤维复合材料对特温戈这样的车进行全面改造”);第10题,答案为DA项说“特温戈还不是一种环保型小汽车”错误,因为特温戈已经使用了“用于SmILE的双缸发动机”;B项说“原来的特温戈车的发动机存在一些问题”在原文中没有依据;C项说“降低汽车燃料消耗的办法是使用混合燃料”中“惟一”绝对化了。)

学生课后练习答案(学生用书B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710题。

我们从何而来?仅在十年前,科学家们还一致认为大约320万年前的东非阿法种是最早的人类祖先。而2002年考古学家在西非乍得湖畔发现了一个至今有六七百万年历史的化石,他们认为这是近乎完整的人科动物头盖骨化石,该发现动摇了人们原先关于原始人类历史的概念。这个化石被称为“托迈,意为生命的希望。它很可能是所有原始人类的祖先。
   
这块头骨,既带有猿的特征,又带有其后的原始人类的特征。它的颅腔很小,与大猩猩的差不多大,但其下半部分较平,不像大猩猩和黑猩猩具有突出的颌骨,而与后来的原始人类相仿。另外,它的上犬齿小,并且第一颗下前臼齿的磨损跟原始人类的很像,而全然不像大猩猩和黑猩猩较尘的下前臼齿。综合这些特征,化石发现者们坚信他们找到的是一个新的人科动物。
   
然而,这个结果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古人类学界的争议。一个进行同类研究的小组认为
托迈可能是已经灭绝的类人猿或大猩猩的祖先,理由是没有发现能证明其直立行走的骨骼骨——这是作为区分原始人类与古猿的关键特征。而已经目睹过托迈风采的人则不予认同。他们表示,从外表特征上判断,托迈很可能是原始人类。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不可否认的是,生活在人与猿分化关键时期的托迈证明了人类进化的路线的多分支持性。
   
“托迈
的发现地点,对人类学研究也同样具有革命性意义。在托迈之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科动物化石分别出土于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东非大裂谷的东支出土了如此之多又如此之古老的原始人类化石,以至于有些科学家认为,裂谷起了地理隔离作用,裂谷东边干旱、开阔的环境迫使古猿走下树,发展成为人;而在气候湿润、森林茂密的西边,猿仍然生活在树上。这种说法被称为东边的故事
   
但是,法国古生物学家布鲁内于1995年在乍得挖出一个有350万年历史的颚骨化石,这为
西边的故事写下了一个开头。托迈的出土,又为这个故事描下了重重的一笔。

7.下列关于“托迈”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托迈”是被科学家们认同的约320万年前的东非阿法种的最早祖先的头盖骨化石。

B.“托迈”是于西非乍得湖畔出土的六七百万年前的完整的人科动物头盖骨化石。

C.“托迈”昭示了地球原始生命诞生的希望,可能是所有原始人类祖先的头盖骨化石。

D.“托迈”是虽保留了古猿特征但又具有了原始人类特征的疑为人科动物的头盖骨化石。

8.下列能作为“托迈很可能是原始人类的祖先”的依据的一项是
    A
.与原始人类一样,它的颅腔很小,下半部分较平,具有不突出的颌骨。

B.它的上犬齿和第一颗下前臼齿的磨损程度跟原始人类非常相像。

C.它生活在人与猿分化的关键时期,具有原始人类的外部特征。

D.它证明了人类进化路线的多分支特性,西非至少也有一条路线。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托迈”的发现,拓展了人类学研究的视野,并将原始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00万年。

B.科学家们都认识到,从猿进化到人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地理隔离因素。

C.关于“托迈”的研究虽尚无定论,但它的发现已经动摇了十年前人们关于原始人类历史的概念。

D.东非大裂谷东支出土的数量众多的原始人类化石中,以有350万年历史的颚骨化石为时代最早。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否能直立行走,是区分原始人类与古猿的关键因素。

B.在法国生物学家布鲁内的发现之前,东非曾一直被视为人类起源的摇监。

C.如果“西边的故事”能够成立,“托迈”将被认为是迄今所知的人类最早的祖先。
    D
.“托迈”的出土表明最早的原始人类在整个非洲的分布比人们预想的还要广泛。

[解析] 7题,答案为D项。“托迈”非阿法种的最早祖先,故A项错;原文为近乎完整,而非完整,故B项错;原文生命的希望,不是指地球原始生命,故C项错。第8题,答案为C项。“托迈”的颅腔很小,与大猩猩一样,且原文“不具有空出的颌骨”不等于“具有不突出的颌骨”,故排除A项;原文未提及上犬齿的磨损,故排除B项;D项不能作为依据。第9题,答案为C项。“托迈”是原始人类的结论还有待证实,故A项错;原文为“有些科学家”而非“都认识到”,故B项错;“颚骨化石”出土于大裂谷西边,故D项错。第10 题,答案为D项。“托迈”是最早的原始人类还不能证实,“人们预想的”内容文中未提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中国的两河文明

近几十年来,在长江流域发现了不少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的考古遗址。于是,有人借用一个老词儿,称中国的上古历史是又一个“两河文明”。

中国的“两河”,比原来常说的“两河”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要长大得多,两岸也辽阔得多。中国的“两河文明”需另有个说法。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历史上有苏美尔等古老文明发祥,两河合力浇灌,养育出灿烂成就。两条河在人文发展上有明显的“一体化”特点。

中国的黄河、长江,在养育早期文明方面,很难说一体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不同,是两大类各自成长的原始文化,互不统属。即使到了铜器时代,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人文关系也不是那么清楚。最早何时共尊一个王权,还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不过显而易见的一点是,黄河、长江的统一比西亚那两河的统一要难得多,也伟大得多

在中国早期国家阶段,所知力量最大的王权,即夏朝和商朝,都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夏王权势力是否曾到达长江流域,历史学家对此多抱怀疑态度。商朝的势力到没到长江,本来也是否定的人多,赞成的人少,但是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提供了一些有利于赞成派的观点,问题开始变得有趣。

首先是1974年湖北黄陂龙城商代遗址的发现,各种铜器、陶器的风格与郑州商朝都城遗址的相同。根据这些实物证据推测,很可能是黄河流域商朝的一支贵族率人来到这里筑城定居。如果这位贵族不是偶然来到这里,而是履行商王的一项部署,那么我们可以说黄河流域商朝的王权到了长江。

不过,盘龙城商朝据点的政治意义,必须有更实际的经济、军事或信仰的说明,才站得住。无端的领地扩张在商代是不应存在的。在长江流域,不断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发现,犹如惊人重笔勾勒出长江流域的铜器文明,最有名的当属江西新干大洋州、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在考虑盘龙城商朝据点的战略意义时,一批商周时代的铜矿遗址在长江中游的发现尤其值得注意,它可能提示着北方早期王权觊觎长江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文明特征而论,没有铜器不成商朝,商王朝对铜矿资源的控制一定不吝代价。所以一些考古学家推测,盘龙城商朝据点与控制长江中游的铜矿可能有关系。经济的需求(铜矿)导致政治行为(诸侯据点),在理论上没有问题,在史实上也很有可能,也许黄河与长江的政治结合就是这样开始的。

7.  联系全文,下列对“另有个说法”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西亚两河文明比较,中国的两河文明在人文发展史早期“一体化”的特点不明显。

B.中国的两河流域不像西亚的两河流域那样,文化上互相统属,政治上共尊一个王权。

C.西亚两河文明比较,中国的两河文明“一体化”过程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

D.中国的两河流域不像西亚的两河流域那样,合力浇灌,共同养育出灿烂的文化成就。

8.下列是对“黄河、长江的统一比西亚那两河的统一要难得多,也伟大得多”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两河流域辽阔宽广。

B.中国两河之间相距遥远。

C.黄河流域的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各自成长,各成体系。

D.统一不仅要有政治上的需求,而且还要有经济上的需求。

9.下列可作为两河“共尊一个王权”的最重要证据的一项是

A.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盘龙城筑城建立据点。

B.在湖北黄陂发现的盘龙城据点有重要战略意义。

C.长江流域不断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发现。

D.长江中游地区发现了一批商周时代的铜矿遗址。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两河”要比西亚的“两河”长大、广阔得多,因此,中国的“两河文明”要比西亚的“两河文明”灿烂得多,伟大得多。

B.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自成体系,互不统属,可见,中国的古代文化没有出现过“一体化”。

C.到目前为止,在长江流域只发现了商朝据点遗址和一批商周时期的铜矿遗址,这说明北方王朝对长江流域的控制不会早于商代。

D.以文明特征而论,没有铜器就不成商朝。四川广汉三星堆铜器文明遗址的发现,说明商朝的政治势力已经控制了四川广汉。

[解析]7B。(本文并没有否定中国的两河文明“共尊一个王权”的史实,只是认为中国两河文明共尊一个王权的时间要比西亚晚,且艰难得多。)  任何地区的统一都必须具备这两种需求,这不能成为中国两河统一难于西亚两河的原因。A西亚两河相距不远,地理、气候等条件也就相近,经济因素也比较接近,因此统一难度要低于中国两河流域。B相距遥远,政治上要加以控制,难度自然较大。C西亚的文化是“一体化”的,政治上的统一自然要比文化互不统属的中国两河容易得多。)8D。任何地区的统一都必须具备这两种需求,这不能成为中国两河统一难于西亚两河的原因。A西亚两河相距不远,地理、气候等条件也就相近,经济因素也比较接近,因此统一难度要低于中国两河流域。B相距遥远,政治上要加以控制,难度自然较大。C西亚的文化是“一体化”的,政治上的统一自然要比文化互不统属的中国两河容易得多。)9D。(“政治意义,必须有更实际的经济说明”,“铜矿遗址”就是一种“经济说明”;而且这些“铜矿遗址”是“商周时代”的。A“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盘龙城筑城建立据点”只是一种推测,不是证据。B具有战略意义不是证据。C虽然“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但如果不能确证这些遗址的风格与北方王朝的相同,则不足以说明北方势力已到达长江流域。)10 C。(一个政权对某区域的控制,离不开政治与经济两大因素。因为在长江流域没有发现早于商代的有关政治、经济方面的依据,因此可以推出北方王权对长江流域的控制不会早于商代。A河流长大、流域广阔只是两种文化比较的其中一个条件,不是唯一条件。B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自成体系、互不统属”,只能说明中国在上古时代的文化曾经没有“一体化”,但并不能因此推断整个中国的古代文化没有“一体化”。D不仅商朝有铜器,周朝也有铜器,即使这些铜器出现在商时期,如果不能断定是商朝的铜器,也不能仅据此就断定商朝的政治势力曾经到达。)

第二讲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名师导学】

在一篇文章中,每个句子在内容和形式上所起的作用不是平均的。所谓“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句子在文中所起重要作用而言。有的句子是点明文章中心的主旨句,有的是提请注意的关键句,有的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句,有的是缝合结构的过渡句。还有的句子在文章中并不起很大作用,但可能是或结构复杂,或含意丰富,或语意深刻,或概念易混,或句式特殊。这些都是高考出题的材料。对于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复习时可从三个方面加以注意:1.由词语而句子,即根据句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根据词语理解句子;2.由形式而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方法,以及句子的语气语势,理解句子所表现的形象和事理;3.由篇章而语句,即在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或全文,去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不可以偏概全,管中窥豹。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典型剖析】

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理解句意仍然要以对句子的语法分析为基础。句子在语法上称为用词或短语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理解句子的含意,首先就是在理解组成该句的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进行语法分析,最后达到理解句子含意的目的。对句子理解,可从分析句子成分入手。

例:对下边句子中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这一学说认为(1),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2)的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而是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哺乳鸟”。

A.认为(1):鸟类和哺乳动物起源于“哺乳鸟”,这不同于传统观点认为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的说法;认为(2):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

B.认为(1):在鸟类和哺乳动物起源问题上,这一学说不同于传统的观点;认为(2):传统的观点认为不是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而是分别起源于起源于“哺乳鸟”。

C.认为(1):鸟类和哺乳动物起源于古代的两种爬行动物;认为(2):鸟类和哺乳动物分别起源于两支的古代爬行动物的祖先。

D.认为(1):鸟类和哺乳动物起源于哺乳鸟;认为(2):鸟类起源于哺乳鸟,哺乳动物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

(选自198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有改动)

[解析]答案为A 。这道题是考查通过语法分析宾语来理解句意的能力。原句中“认为(1)”的宾语一直管到句末,“认为(2)”的宾语管到“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A项符合原句意义。B项中“认为(2)”的认定的对象错误;C项中“认为(1)”的认定的对象错误; D项中“认为(2)”的认定的对象错误。

再如: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1题。

肠脑位于食管、胃脏、小肠与结肠内层组织的鞘中,含有神经细胞、神经传递质、蛋白质和复杂的环行线路。结肠炎、过敏性肠综合症等都与肠脑内产生的问题有关。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如血清素、多巴胺、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一氧化氮等。此外,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肽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

21. 根据文意,对“肠脑中几乎能够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绝大部分物质存在于肠脑之中。
B.  颅脑依赖肠脑中的绝大部分物质进行运转和控制活动。
C . 肠脑中具有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需相同的绝大部分物质。

D. 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

199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

[解析]21题,答案为C 。这道题是考查通过语法分析定语和状语理解句意的能力。原句是单句,主干是“肠脑中能够找到物质”;“物质”前有两个定语,即“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有”,“能够找到”前面有一个状语“几乎”。A项中主语与原句不一致,谓语动词“存在”与原句中“找到”不符合;B项中主语与原句不一致,“依赖”与“赖以运转和控制”的定语; D项中“所有的物质”作主语与原句意思不符合。只有C项“具有”相对于原句中的“找到”,“绝大部分”相对于“几乎”,理解正确。

从句子的语法意义上理解句意,要会分析复杂的句子,看清结构,理清脉络。

例如: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4题。

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

24.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美国的那种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种是无法对付害虫的。

C.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杀死的害虫出现。

D.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害虫。

199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24题)

[解析] 24题:答案为C。本题考查对“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这句话的理解。C项实际上语法结构与原句“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一句相同,只是减掉了一些成分和换了几个同义词。

对于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如: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植物生理理论,是生化调控技术的依据。根茎叶表面可吸收具有生理活性的有机物质。它们一进入植物体就随筛管液流与导筛水流传布周身。这种特性给农用药剂大开方便之门。原需根系吸收的矿质元素,有些易被土壤固定,不易被植物吸收;采用溶液喷射的根外追肥,就能得到解决。此外,农用药剂可用注射法“内服”,并能在体内转移保留。一向“外敷”的除害保护剂,只对覆盖枝条有效,量大期短,两相比较,已不可同日而语。

段末“两相比较,不可同日而语”一句的含意是

A. 内服法的效果与外敷法的效果无法相比。

B. 外敷法的效果与内服法的效果无法相比。

C. 用溶液喷射的根外追肥即可解决问题。

D. 利用根茎叶可吸收具有生理活性有机物质的特征。

[解析]答案为C 。这道题是考查句子在语境中所起的说明作用。全段文字中心是利用植物生理理论,解决生化调控技术问题,举“用溶液喷射的根外追肥即可解决问题”例。A项和B项中只停留在“同日而语”表层含意上进行比较,与题干不符;D项中谈的原理的一个方面,不是一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只有C项是说明的本意。

再如: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1题。

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这37个讯号果真是由外星人发出的吗?

科学家认为,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

21. “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意思是

A. 不知道已经接收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

B. 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

C. 不能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

D. 已接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选自199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解析]21题,答案为B。这道题除了作词语和语法分析外,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原文中说明了美国学者“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就说明“已经接收到讯号”;下文说“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这个假设复句,说明不能肯定,只是可能,所以,只能理解为“不能确定其电波源”。A项中 “不知道……有没有”与原句中“未发现”不符合;C项中“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D项中“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与原句意思不符合。

【综合巩固】

(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710题。

我们能预报地震吗?

224,一次可怕的地震降临在我国新疆伽师-巴楚地区,震级达里氏6.8级,原本安宁美好的生活顷刻间化成了废墟,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令人心痛。可怕的灾难使我们不得不再次来面对地震——这个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敌人”。

地震就是地动,是地球表面的振动。引起地球表面振动的原因很多,可以是人为的原因,比如核爆炸、开炮、机械振动等;同样也可以是自然界的原因,比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落地震等。其中,据统计,世界上85%90%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下岩层受地应力的作用,当所受的地应力太大,岩层破裂时会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

但我们更关心的是:对于这个全世界必须面对的可怕“敌人”,人类对它的研究到底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人类对于地震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在长期的研究观察过程中,人们已总结发现了不少的方法,如,通过地电观测研究,因为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经常伴有地下介质电阻率的变化及大地电流和自然电场的变化,观测研究这些变化(主要是地壳上部介质电阻率的变化),提取地震前的电信息,并探讨其与地震之间的关系,以进行地震预报。再如,地下水化学成分研究,利用地下水气体—化学成分变化预报地震的研究(简称水化学方法),是我国在地震预报的实践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因为水具有易流动性、不可压缩性,气具有易穿透性,因此水和气对力的作用特别敏感。地下水在地壳中的分布深度达2030公里,这正是大多数震源分布的范围。因此,在地震孕育、岩体受力变形及破裂的过程中,含水围岩的应力变化将造成地下水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明显变化,并通过水的流动将变化信息传递到浅部来。因此,通过测定地下水(气)物理性质、化学成分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预测地震成为地震预报的有效方法之一。此外还有电磁波观测、地球基本磁场、重力观测等多种研究方法。

那么,在灾难发生前,我们能不能像预报天气一样预报呢?

有关专家认为,总体来看,我国的地震预报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已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在第四个地震活跃期内,曾成功地对海城等几次大震做过短期预报,因此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作为唯一对地震作出过成功短期预报的国家,被载入史册。至于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的状况,大体可以这样概括:我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没有完全认识;我们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期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从世界范围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展的规律,我们的预报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和震例,进行经验性预报,地震预报至今仍是人类地震研究无法攻克的难题。

7.下列对“地震”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地震是由于岩层破裂引起的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地震波。

B. 地震是地下岩层经地应力作用而产生的地表运动。

C. 地震引起地球表面的振动都会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D. 地震是由于自然界或人为的原因而引起的地面的震动。

8 对“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的原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总结发现了地震研究的一些方法,并不意味着地震预报的难题解决了。

B. 目前地震预报还主要是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的震例进行经验性预报。

C. 我国掌握了地震预报的有效方法,可世界其他国家地震预报水平还较落后。

D. 人们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展的规律,还不能对所有类型的地震作预报。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人类已总结发现了不少地震预报的方法,如,电观测、电磁波观测、地球基本磁场、重力观测等,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世界地震预报的先进行列。

B. 通过测定地下水(气)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来预测地震是地震预报的一种有效方法。

C. 人类已有能力对部分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短期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D. 地震预报至今仍处于探索阶段,人们对地震的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还没有完全认识。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唯一对地震作出过成功短期预报的我国已掌握了地震预报的可靠方法。

B. 我国地震预报在中长期预报已取得一定的可信度的基础上,短期预报的成功率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C. 世界上对地震的预报还处于经验性预报阶段,到目前为止,地震预报仍是人类地震研究的难题。

D. 地震预报必将为人类所掌握,届时地震这一“敌人”便不再可怕。

[解析]7题:答案为D。本题考查对“地震”概念的理解。解答本题,掌握下定义的说明方法,D项正是从地震的成因和形态等方面全面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性。其余三项均为未能揭示或部分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性。

8题:答案为C本题考查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C项只谈了世界范围内地震预报水平不平衡。其余三项均从不同角度谈出“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的原因

9题:答案为B。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中“人类已总结发现了不少地震预报的方法”,但不能说是“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世界地震预报的先进行列”。C项中“人类已有能力对部分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一句在原文中没有这样的表述。D项中说“人们对地震的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还没有完全认识”与原文中“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展的规律”不符。

10题:答案为C。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项“我国作为唯一对地震作出过成功短期预报”不能推出“掌握了地震预报的可靠方法”的结论。B项中列出“我国地震预报在中长期预报已取得一定的可信度,”的前提,与“短期预报的成功率就会有较大的提高”的结论没有必然的联系。D项中“地震预报必将为人类所掌握”,但届时地震这一“敌人”的破坏力还存在,并不是“便不再可怕”了。只有C推断正确。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710题。     

现代生物学家认为,智能离不开脑中的核酸与蛋白质分子,是它们对现实世界的信息处理和信息反馈的力量,即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其中包括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适应能力、学习和抽象思维能力。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尽管人的左脑和右脑的构造无甚差别,但它们各自掌管的智能却显然不同。譬如人脑球遭受损伤,那么他的语言能力丧失殆尽,而对音乐才能、空间想象能力及处理人事关系能力的影响却十分有限。如果受伤部位在右半脑,情况则正好相反。因此,生物学家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专门的智能,它同音乐、空间想象等智能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为就为智能的多元性奠定了基础。 

    心理学是研究智能最活跃的园地。一位美国学者认为,构成人的智能的因素很多,用一种数学方法是无法表示这些因素的。他把构成智能的因素,看成三个变项,像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那样。每个变项中都由一些相关要素组成。第一项包括人的认识、记忆、分散思维、复合思维和评价,第二项是形象、符号、语义和行为,第三项中有单元、类别、系统关系、转换及含蓄。将每个变项中任一要素组合,便可得出120种不同结果。于是一些心理学家提出;智能可能具有120种因素。那么,由此组成的人类智能形式有多少种呢?   

    7.对“智能离不开脑中的核酸与蛋白质分子,是它们对现实世界的信息处理和信息反馈的力量,即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这句话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脑中的核酸与蛋白质分子是与人的智能密不可分,两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B.“它们”指代的是人脑中核酸、蛋白质分子和智能。 

C.人脑中的核酸与蛋白质分子能对现实世界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反馈。 

D.智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总和。   

8.关于人的“左脑”和“右脑”,下列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左脑和右脑的构造及功能完全相同。   

B.人的左脑受损伤,对他的音乐才能、空间想象力及处理人事关系的能力毫无影响。

C.人的右脑受损伤,那么他的音乐才能、空间想象能力及处理人事关系的能力将丧失殆尽。

D.语言能力同空间想象力等智能的内在本质的联系,为智能的多元性奠定了基础。

9.关于构成智能要素的“三个变项”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成三个变项的要素不可以用一种数学方法表示。

B.三个变项就像长方体的长、宽、高那样缺一不可。

C.三个变项中的组成要素都是独立的、毫无关系的。

D.将每个变项中任一要素组合,便可以得到120种不同结果。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智能包括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抽象能力。

B.语言能力是一种比较重要、相对独立的智能。

C.心理学是智能研究最积极有效、最有作为的领域。 

D.人类智能有由120种因素组成的120种形式。

[解析]7题:答案为B。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B项中“它们”不包括“智能”。其余三项均理解或分析正确。8题:答案为C本题考查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不符合原文“人的左脑和右脑的构造无甚差别,但它们各自掌管的智能却显然不同”的意思;B项不符合原文“影响却十分有限”的意思;D项表述的两个方面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                                    

9题:答案为C。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原文说“将每个变项中任一要素组合,便可得出120种不同结果”,而C项认为“三个变项中的组成要素都是独立的、毫无关系的”,显然不符合原文。10题:答案为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的能力。原文中说:“于是一些心理学家提出;智能可能具有120种因素。那么,由此组成的人类智能形式有多少种呢? ”用了一个疑问句表示怀疑;而D项却肯定说是“人类智能有由120种因素组成的120种形式”,不符合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学生课后练习答案(学生用书B

(一)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7—10题。

中、西方戏剧与人生

中国戏剧,可用三句话综括指出其特点,即是:动作舞蹈化,语言音乐化,布景图案化。此三者之配合,可谓是人生之艺术化,戏剧本求将人生搬到舞台,但有假戏真做与真戏假做之别。世界即舞台,人生即戏剧,但若把真实人生搬上舞台去演,则为真戏假做。但京剧则是把人生艺术化了而在舞台上去演,因此是真戏假做。也可说中国京剧中之人生比真实人生更有意义了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不应有隔。但从中国戏剧来说,正是相反。中国戏剧之长处,正在其与真实人生有隔。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近真,要使戏剧与人生间不隔。但中国戏剧则只是游戏三味。即如绘画,西方也求逼真,要写实,因此连阴影也画上。中国画则是抽离现实,得其大意,重要在神韵,在意境,始是上乘作品。中国人作画也称“戏笔”,便是这意义。中国京剧亦如作画般,亦要抽离不逼真,至少在这点上,中国京剧已是获得了中国艺术共同精神主要之所在。

西方宗教是空灵的,也是抽离现实的,因此有他们逼真的戏剧文学来调剂。中国人自幼读经。所讲全是严肃的人生道路,这些全是现实的,因此要有空灵的文学艺术作调剂。不论中西,在人生道路上,一张终该有一弛。如果说母亲是慈祥可爱,而父亲是严肃可畏的,则西方宗教是母亲,文学戏剧是父兄;在中国儒家道德伦理是父兄,而文学艺术是慈母。

中国京剧为要抽离现实,故把人生事象来绘画化、舞蹈化和音乐化。因此中国人对人生太认真了,故而有戏剧教人轻松,教人解脱。我们不能说中国京剧不如西方话剧之逼真,这在整个文化体系之配合中各有其分别的地位与意义。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化了的人生更理想

B. 艺术化了的人生更具美感

C. 艺术化了的人生更有艺术感染力

D. 艺术化了的人生更逼真

8.能说明“中国艺术共同精神”的一项是

A. 与现实保持距离,重要在神韵,在意境

B. 教人轻松,教人解脱

C. 艺术与人生不应有隔

D. 把人生事象来绘画化、舞蹈化和音乐化

9. 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京剧把人生事象绘画化、舞蹈化和音乐化,是由于抽离现实的需要。

B. 中国的戏剧只是起着教人轻松、教人解脱的作用。

C. 中国京剧的抽象现实的特点,与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D. 作者认为,中国京剧和西方话剧在整个文化体系的配合中各有各的地位与意义。

10.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与西方画相比,中国画抽离现实,是上乘作品。

B. 西方戏剧讲究逼真,但表现上缺乏艺术技巧。

C. 西方戏剧表现真实的人生,没有进行艺术创造,因而难以有发展。

D. 中西方戏剧各有特色,表现手法、艺术追求各有差异,但表现人生、反映生活的艺术目标是一致的。

[解析]  7. D (“逼真”是西方戏剧的特点) 8. A (B项是指要达到的目的,C项说反了,“中国艺术共同精神”是说不机械的再现生活;D项说的是京剧的特点) 9. B (“只是”的说法绝对化)  10. D (A项不符合文意,B项在文中找不到依据,C项中“难以有发展”是主观臆断,文中找不到依据)

(二)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7—10题。

精神解放  路在何方

——《儒林外史》的精神探索

《儒林外史》的深刻性不仅表现在对制度文化层面的批判,而且更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把创作的千钧之力放在对人性的深度解剖上,对生命意趣的探索追求上。我们应当运用心理学、文化学的成果,把它所写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剖析作者和人物的心态,探究其文化历史内涵。这对人类及其社会具有更恒久的意义,也是贯通古今的一条路径。
  在作精神、心理的审视中,我注意到:士的精神安顿、精神解放问题,是《儒林外史》深层关注的中心。
   
中国的封建统治者特别注意到把读书与做官联结在一起,“诱以官、禄、德”,通过科举制度使读书人“入我彀中”。“学而优则仕”,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群体价值取向,马二先生就是这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正宗产品。他以拙朴的本性毫无讳饰地讲出老实话:念文章、做举业,就是为了做官。只要能做官,朝廷叫做什么举业,就做什么举业。至于这种举业是否合理,那他根本不去想,能做官就合理!他把做官看作人生的惟一价值,而按朝廷功令做举业,就是做官的惟一正途。封建统治者正是充分发挥权力的魔法,使读书人乖乖地做自己的奴才。《儒林外史》没有停留在科举制度这个层面,而是继续深入下去,写到读书人的精神层面:思想如何被戕害,智能如何被斫伤,人格如何被奴化,结果形成了依附性和奴性,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
   
正是痛心疾首于“马二精神”,吴敬梓让迟衡山斩钉截铁地说:“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
  实践这种叛逆的,首先是“作者自况”的杜少卿。他也像现实中的吴敬梓一样,写了一部《诗说》。他批评“而今”“只依朱注”是“固陋”。他常翻朱说,务要说出“前人不曾说过”的话,说出自己的话。从学术上说,他是在提倡学术中的知性主体精神,具有学术启蒙的意义。这是他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对待学问的态度上,杜少卿与马二首先形成对照。
   
在对待朝廷功令的态度上,杜少卿与马二也形成对照。马二是八股举业的虔诚信徒和传教士,几十年科场不利,他非但毫无怨尤之心,而且弥久弥笃,自觉自愿地让功名的笼头越套越牢。杜少卿则鄙弃八股举业。当马二之辈把受朝廷征辟去做官视为无上荣宠时,他却冒着欺君之罪,“装病辞征辟”,执意不受朝廷的牢笼。挣脱各种“爵禄之縻”后,他高兴地说:从此要“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做些自己的事”,反映了个体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朱自清先生曾说:“旧知识分子——士大夫是靠皇帝生存的,新知识分子则不一定靠皇帝(或军阀)生存,所以新知识分子是比较自由的。他们是‘五四’之后才有的。”并说这表现着“中国现代化的过程的一段”。“五四”之前一百多年出现的杜少卿,当然还不是新知识分子,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伦理观念还没有从传统中蜕变出来,但他已经表现出摆脱依附性和奴性、争取精神解放的历史要求,这与当时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杜少卿以及“市井四奇人”、女奇人沈琼枝的形象,都是《儒林外史》奏出的从传统向现代迈步的前进音符。

(摘自2002116日《光明日报》,作者:李自秋)
     
7.下列不属于吴敬梓对《儒林外史》对“精神文化层面”进行剖析的一项是
   A.对人性的深度剖析和生命意趣的求索追求。
   B.对士的精神安顿、精神解放问题的关注。
   C.指出“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的群体价值取向。
   D.分析读书人如何丧失独立人格而形成依附性和奴性。
    8
.对文中概括的“马二精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封建统治的魔法下,甘心情愿充当统治阶级的驯服奴才。
   B.读书是手段,做官是目的,把做学问与做官完全割裂开来。
   C.无独立见解,只会鹦鹉学舌、拾人牙慧,毫无知性主体精神。
   D.热衷于功名利禄,学受其害而不自知,视受征辟为最高的荣宠。
    9
.对文中分析的“杜少卿”这一典型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少卿是吴敬梓对生命意趣追求的外化,表达了吴敬梓对读书人精神归宿的求索。
   B.杜少卿是一位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解放和具有一定批判精神的封建时代末期进步知识分子的代表。
   C.杜少卿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叛逆者,他鄙弃通过读书去求取荣华富贵,最后终于挣脱了功名的牢笼。
   D.杜少卿敢于大胆蔑视皇权,反映了个体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说明他唱是旧知识分子,却能摆脱皇帝而生存。
    10
.根据原文所给的住处,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它对读书人精神文化层面的深入剖析并由此对古今的沟通。
   B.文章指出“马二”由于思想被戕害,智能被斫伤,人格被奴化,最后沦落为一名虔诚的传教士。
   C.文章认为杜少卿虽是旧朝代的知识分子,其政治思想和偷观念还没有从封建制度下脱胎换骨,但已表现出争取思想解放的历史要求。
   D.文章认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虽已触及到读书人思想鈒的深层话题,并且奏出了由传统迈向现代前进音符,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还无法为读书人指出一条真正的思想解放之路。

[解析] 7C(此项属于对“制度文化层面的批判”,由原文第三段“没有停留在科举制度这个层面”的表述可知)8B(“马二之辈”读书与做官是统一的,由原文第34段可知)9D(由原文结尾一段可以推知。原文说:“旧知识分子――士大夫是靠皇帝生存的”,而“杜少卿”仍旧是“旧知识分子”)10B(原文第6段说“马地是八股举业的虔诚信徒和传教士”,这里的传教士是比喻说法,而选项将其偷换成本义来用)

 
苏ICP备2023042236号   版权所有:宿豫中学    电话:0527-84491996  地址:宿豫区学海路4号     苏ICP备20230422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