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豫中学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教学
教研
计划总结 学科建设
教学活动 教海深航
德育
在线
规章制度 计划总结
德育活动 班级工作
师生
天地
教师风采 心灵驿站 教学交流
学子文苑 社团风采 学生荣誉
  首页 学校概况 新闻之窗 教学教研 德育在线 党团建设 师生天地 校友风采 招生招聘  
  • 1
教学教研
 计划总结
 学科建设
 教学活动
 教海探航
 常规检查
 
教师博客
教师博文   博客链接
2012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移民泪
天和塔记【原创】
温州行
毛伟的博客
作息时间表
宿豫中学作息时间表公示
学科建设 > 语文 现在位置是:首页> 学科建设 > 语文

高三语文总复习讲解7

发布者:宿豫中学    发布时间:2012-05-17 17:21:52    阅读:1367次     [关 闭]

第二部分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一)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考点聚焦】

    近年来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中都明确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其中考查阅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能力,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量为4题,赋分每题3分,共12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文章的内容范围很广,既可能会涉及到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以及当代最新的高科技知识,也可能涉及到政治、社会、历史、地理、文学、美学等学科的知识。但其阅读目的并不是为了弄清楚这些知识本身,而是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

【高考示例】

 示例一:自然科学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326题。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了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

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

对于这种技术,尽管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但这确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

23.根据文意,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

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

24.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美国的那种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种是无法对付害虫的。

C.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杀死的害虫出现。

D.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害虫。

2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D.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26.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生物学家知道怎样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产生抗除莠剂等特性不过十多年时间。

B.转基因作物可能给环境带来危险是转基因技术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C.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剂作物杂交之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问题。

D.转基因是一种新的生物工程技术,它给作物栽培带来从未有过的根本改革。

(选自199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

[解析]23题:答案为D。本题考查对“转基因作物”一词的理解,即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原文第一句说:“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可见构成“转基因”的基本信息是“产生额外特性”和“移植”。A项把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改为因环境影响,显然不当。B项只是援引了原文的例子,没有归纳和概括。C项虽指出了移植,却把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变成杂交作物。只有D项信息完备,说明正确。

24题:答案为C。本题考查对“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承上句“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其中“环境”一词应指的是生态环境。A项中“雾剂”不是“污染环境”而是“影响生态环境”,故不当。B项中“无法对付害虫”而原文中为“更难对付的害虫”,故错误理解。D项中“保护”一词含有主动意味,这里显然不当。只有C项与原文意思一致。

25题:答案为B。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中有“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的表述,而原文第二段中有“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的提法,故“所有品种”数量判断错误。C项中“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不应是“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在原文第三段中有“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一句,其中“尤其”一词说明“最大危险”主要来自“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D项中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一句判断错误,原文第二段中有“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有表述,证明增产是研究试验的主要目的。只有B项与原文意思一致。

26题:答案为CC项“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剂作物杂交之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问题”中“已经”一词不当,原文第三段“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中的“一旦”表示假设,而并非“已经”,故理解不准确。A项与原文第一段中“在1983年” 意思相一致。B项与原文第三段中“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 意思相一致。D项与原文第四段中“但这确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意思相一致。

示例二:社会科学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美国时代生活公司1990年出版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显示,史学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观者。就拿鸦片战争来说,作者谈到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难以展开时写道:“在马戛尔尼大使扩大英国与中国贸易行动失败的情况下,该公司只好自己想办法来维持贸易平衡。但东印度公司能用什么商品来打开中国市场呢?答案就是鸦片。”

     看来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很明显的:因为英方一系列要求(增长加通商口岸、减低税率、设立租界等)未获应允,东印度公司才不得已求助于鸦片。

    其实,即使清政府当初一切照英方的安排行事,不法鸦片贸易仍无法避免。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方的要求悉数满足,鸦片交易还是不能禁绝,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例证。而且,《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并不讳言:清朝政府早在1729年就颁布了禁烟诏令,嘉庆皇帝一即位(1796年)就下令再次禁烟,但在“十八世纪末,每年仍有大约一千二百箱的鸦片运销中国,其中大部分来自孟加拉,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那里的鸦片生产。”

     “十八世纪末”这一表达方式比较模糊.实际上dent-count: 1.99; tab-stops: list 39.0pt; mso-list: l0 level1 lfo1" class=MsoNormal>A.清朝政府禁烟的诏令并没有收到实际效果。

B. 历史学家不可能只是历史的旁观者。

C. 鸦片贸易应语重应该由清朝政府负主要责任。

D.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偷运鸦片是不得已的选择。  

18.下面关于黑斯廷斯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黑斯廷斯采取的鸦片贸易政策是具有历史远见的。

B. 黑斯廷斯以邻为壑的政策是指让东印度公司把鸦片销售给东印度农民。

C. 黑斯廷斯因为推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而遭受弹劾。

D. 最晚从黑斯廷斯担任英属印度总督时起,鸦片就已经销往中国。

19. 下面关于“东印度公司”的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当初如果在印度本地大量销售鸦片,最终将东印度公司获得更大的利益。

B. 东印度公司被看作“最堕落的公共机构”的主要原因是向中国偷运鸦片。

C. 在孟加拉的鸦片生产和向中国销售鸦片两方面,东印度公司都占有垄断地位。

D.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东印度公司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一度岌岌可危。

20.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马戛尔尼使华时对鸦片贸易的存在并不知情。

B .《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是在为英国方面推卸责任。

C. 本文反驳了《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的观点。

D. 本文证明,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即使历史学家也会有偏见。

  (选2002年北京春季高考语文试题)

[解析]17题: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观点的理解分析。本题要求找出不属于该书观点的一项。B项所说“历史学家不可能只是历史的旁观者”,从文中第一段“美国时代生活公司1990出版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显示,史学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观者”的看,这句话原书的观点,而是作者的观点。其余三项均为原书观点。

18题:答案为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符合文意”应指符合本文作者的观点和看法。A项中“黑斯廷斯采取的鸦片贸易政策是具有历史远见的”是指英国的观点,而非作者观点。在原文第四段有“直到二十世纪仍有英国史学家对黑斯廷斯当年的‘远见’大加赞赏”一句中,“远见”是加引号的,表示否定。B项中“黑斯廷斯以邻为壑的政策是指让东印度公司把鸦片”,属理解错误,“以邻为壑的政策”不是指把“鸦片销售给东印度农民”,而是“销往中国”,原文第四段中分析销售给东印度农民将会使英国公司受到损失,“在他的坚持下,东印度公司垄断的鸦片销往中国”。C项中黑斯廷斯遭受弹劾的原因不是推行“以邻为壑的政策”,而是在原文第五段中指出的“伯克在弹劾黑斯廷斯时称东印度公司是‘有史以来最堕落的公共机构’,其成员系‘人类的垃圾、渣滓’”。D原文意思一致。原文第三段有“黑斯廷斯在1774年担任英属印度总督之后就采取了以邻为壑的政策”一句。

19题:答案为C。本题仍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理解的意思与原文恰恰相反,“当初如果在印度本地大量销售鸦片”,并非“最终将东印度公司获得更大的利益”,而是原文第四段中指出的“东印度公司的利益最终将受到损害,即失去健壮的劳动力”。B项中“东印度公司被看作‘最堕落的公共机构’”的原因并非向中国偷运鸦片,而是原文第五段指出的“其成员系‘人类的垃圾、渣滓’”,“当时鸦片问题尚未浮现在公众的视野之内,伯克即将有所听闻大概也不会就此问罪。”D项中东印度公司一度岌岌可危并非因把鸦片大量销售给印度农民”,而是在原文第四段中提出的因“经营不善”。只有C项与原文意思一致。原文第三段中有“十八世纪末,每年仍有大约一千二百箱的鸦片运销中国,其中大部分来自孟加拉,东印度公司垄断了那里的鸦片生产”一句。

26题:答案为A。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分析评判。A项与原文意思恰恰相反,原文第五段中运用了一个反问句“至于马戛尔尼,使华前曾任东印度公司的要职,他不知道清廷明令禁止的鸦片贸易一直在进行吗?”,表示对“马戛尔尼”不知情的强烈否定。意思相一致。其余BCD项与原文意思相一致。

 
苏ICP备2023042236号   版权所有:宿豫中学    电话:0527-84491996  地址:宿豫区学海路4号     苏ICP备20230422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