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教育——语文学科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
宿豫中学 王荣刚
语文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闲暇生活的质量;丰富而充实的闲暇生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亦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闲暇教育,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闲暇教育功能。闲暇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重视闲暇教育。那么,什么是闲暇教育呢?
闲暇教育,是指导人们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教育。中学闲暇教育,就是引导广大中学生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养成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习惯、技能和技巧,从而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
然而,就中学生而言,如何在某一具体学科的教学中渗透闲暇教育则仍然是个空白。本文拟就语文学科与闲暇生活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闲暇教育注意事项等问题展开论述。
一、语文学科与闲暇生活的密切关系
语文学科与闲暇的关系最密切,语文教学的这一系列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教学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不仅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于丰富人的闲暇生活,提高闲暇生活的品味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闲暇对语文教学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没有丰富的闲暇生活,就没有高层次的语文素质。
中学开设的各门学科中,语文对闲暇时间的依赖最强。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得法”,仅有课堂语文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课外语文学习的补充。因为实际的情况是,语文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课外的语文学习。这里所说的课外语文学习,主要不应是学校规定的学习,而应是在教师指导之下的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行为。强调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前者是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只有后者才真正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精神上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写听说的内容,并用自己的心灵去观察、思考、体验。总之,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需要有大量的闲暇时间来保证,没有充足的闲暇时间,学生便不能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不能自由地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观看自己喜爱的影视剧。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面必然狭窄,对事物的认识必然肤浅,词汇量必然贫乏,想象力必然羼弱,思维必然缺乏创造性,语言的体悟能力、表达能力当然也就不高。
二、语文学科的教学是闲暇教育的最主要渠道
充足的闲暇时间对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并不必然导致人的素质提高,也并不必然导致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要发挥闲暇时间的个体发展功能,必须重视闲暇教育。有鉴于此,我们认为重视闲暇教育不一定要开设专门的闲暇教育课程。但从实施的方式看,可以以渗透为主,即并不把闲暇教育发展成为一种额外附加的、单独的课程而使现有的课程再被塞得更满,而是通过其他学科的教学来实现闲暇教育目标。应该说,以渗透为主要方式进行闲暇教育是可行的,也是科学的。
语文学科虽然与闲暇有密切关系,但如果语文教师不具有闲暇教育的意识或不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闲暇教育,语文学科的闲暇教育功能也必然大打折扣;闲暇对语文教学的巨大促进作用也必然发挥不出来。更何况,就目前语文教学现状看,应试教育的痼疾仍未消除,“题海战术”仍在盛行,“少慢差费”仍然存在,提倡重视闲暇教育,起码可以令一部分语文教师从更高层次上思考问题,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也为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谋划。
主张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渗透闲暇教育,会不会增加语文学科的负担,影响语文教学质量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如前所述,语文学科与闲暇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学科不仅最有利于开展闲暇教育,而且也最需要开展闲暇教育。接受了良好闲暇教育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自我决断能力,他们的课余生活丰富而充实,他们的思维敏捷而富于创意。而这一切,将会迁移到语文学习之中并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相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闲暇教育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必将有助于减轻语文学科负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并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三、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渗透闲暇教育须采取的措施
以上分别从语文学科与闲暇的关系、闲暇教育的实施方式等角度论述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闲暇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那么,具体到操作层面,应如何进行呢?
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渗透闲暇教育,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但我们认为,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实施策略,以下几个问题似乎应引起语文教师的注意:
首先,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一方面要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可能性,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闲暇时间,要尽量少布置、不布置语文课外作业。只有硬性规定的课外作业少了,学生才有可能享受闲暇,在闲暇中学习语文,
在闲暇中发展包括语文能力在内的多种能力。事实上学生的成长,不仅仅限于学习上,学生们的正事不仅仅限止在课业上,我们老师所认为的‘胡思乱想’里面就很可能孕育了创造的细胞,一遇时机,它就将萌芽破土,迅速成长,有句话说得很好,“需要是创造发明的母亲,那么玩耍则是创造发明的父亲”。
其次,在不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要充分重视它的人文性。通过加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能力。其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审美活动是高质量的闲暇生活的主要内容,无论是欣赏自然、文学还是其他各种艺术,都需要比较强的审美能
力。在这方面,我们的语文教育做得是远远不够的,总体上是重视实用性,忽视发展性;重视语言教育,忽视文学教育。有鉴于此,我们呼吁,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少些分析,多些感悟;少些讲解,多些诵读;少些实用,多些审美。不必苦苦琢磨‘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珊珊可爱’究竟如何翻译,不必老惦记着‘这篇课文是高考的重点’之类的提醒;有的只是心灵的舒展、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奔涌!” 第三,要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结合起来,和娱乐结合起来,和休闲结合起来。语文来自生活,反映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理应与生活相结合。对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尤其容易为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活动所吸引,语文教学如能和学生娱乐、休闲相结合,必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反过来又会影响学生的闲暇生活,使语文学习向闲暇延伸。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一说:
1.要引导学生写自己的闲暇生活、说自己的闲暇生活,表达自己对闲暇生活的感受,在说和写中帮助学生提高在闲暇中的自我决断能力,树立正确的闲暇观念。例如,着眼于对学生进行闲暇教育并提高其语文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说、写如下话题:“怎样度周末”、“快乐的双休日”、“难忘的一次旅行”、“我的业余爱好”、“我最喜爱的一部名著”、 “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等等。
2.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当下的闲暇生活,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闲暇生活的引路人。如教师在了解学生闲暇生活的基础上可组织学生对正在热销的青少年读物进行评论,对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展开讨论,对即将播映的精彩影视剧进行介绍,对即将举行或正在举行的体育比赛进行预测或发表观感等。
3.教师尤其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激发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对于课外读物的兴趣,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更在于提高人的修养、品味,丰富、充实人的闲暇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许多作家在回忆自己如何走上创作道路的时候,都特别提及年轻时看过哪些课外书,如何从这些书中得益。作家们的成功经验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记取。
4.在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情况下,要设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变讲堂为学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要重视好的语文习惯的培养,使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种种方法成为终身以之的习惯。强烈的主体意识、过硬的自学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对语文学习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对一个人能否拥有丰富而充实的、自主支配的闲暇生活起决定作用。
总之,就我国中学生而言,要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真正实现“减负”,必须重视闲暇教育。语文学科与闲暇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学是实施闲暇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观念,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闲暇教育,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闲暇教育功能,进而发挥闲暇教育对语文新课标教学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