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豫中学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教学
教研
计划总结 学科建设
教学活动 教海深航
德育
在线
规章制度 计划总结
德育活动 班级工作
师生
天地
教师风采 心灵驿站 教学交流
学子文苑 社团风采 学生荣誉
  首页 学校概况 新闻之窗 教学教研 德育在线 党团建设 师生天地 校友风采 招生招聘  
  • 1
教学教研
 计划总结
 学科建设
 教学活动
 教海探航
 常规检查
 
教师博客
教师博文   博客链接
2012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移民泪
天和塔记【原创】
温州行
毛伟的博客
作息时间表
宿豫中学作息时间表公示
教海探航 > 教学论文 现在位置是:首页> 教海探航 > 教学论文

如何提高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发布者:张修顺    发布时间:2012-05-03 16:05:18    阅读:841次     [关 闭]

如何提高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宿豫中学  王荣刚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应该大力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

探究性阅读是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理论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能力的一种阅读方式。探究性阅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为了提高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效益。可以把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流程:

一、自由朗读,自由感知

读了一篇文章之后,首先要求学生谈谈自己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以往,我们在学生朗读或默读前总布置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这种方法固然有它的优点,但它有时却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剥夺了学生自由感知的权利,再说学生平时课外阅读时,难道有人给他们布置整体感知的问题?阅读教学有时应该返朴归真,追求本色的东西。阅读首先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参与后,则是学生、教师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二、分解课题,加强引导

很多时候,探究性研究课题过于庞大,学生拿到这样的问题后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去引导,把问题分解、细化,将探究步骤明确,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明确的方向上来,对问题能有具体的思考。比如学习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课题是“柳宗元诗文的主旨”那么这个问题就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清的,也不仅仅是学了着一篇文章后就能全面正确回答的,这就需要对问题进行分解。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这样操作:

1、提供柳宗元的几篇代表性的诗文让学生阅读,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西小丘记》等;

2、把这一课题细化为如下几个问题,(1)这几篇文章的主旨各是什么?(2)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是什么?(3)这种原因对他的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4)他通常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主旨?这种主旨的表现有没有不足?

3、在学生发言后提供一些名家的分析,如李泽厚《美的历程》、余秋雨《文化苦旅•柳侯祠》、王松龄《柳宗元诗文选译》等文章中的相关论述,以期引起学生更加热烈的讨论。

三、欣赏品味,合作探究

在班级建立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可以品味课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等。问题可以这样设计:这篇文章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你认为这篇文章在写作上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认为作品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你怎么评价某个人物?对文中的哪些观点你赞成或不赞成,为什么?学生也可以不按上述问题思考,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欣赏角度。这个流程很注重开掘学生独特的个人(小组)体验,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常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传授—接受”的圈子里,即使有启发,也是你来问,我来答,得出的结论也是大同小异,学生很少有自己的感悟,学生的思想是教师给的,这等于剥夺了学生对课文独特感受的权利。此外,教师要大力倡导相互合作的学习方式,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种差异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因此,不仅要教会学生从书本中学习,从大自然中学习,还要从他人那里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呢?不同特点的文章,引导探究的角度是不同的。以下是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常用的几种方法:

1.在关键词句的品味中探究。作家都善锤炼语言,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而作家锤炼语言时多在三类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上下功夫。这三类词是语言中最富表现力的。古典诗歌中的佳句就多是挂在这三类词上,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绿” 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破”、“弄” 二字,皆是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在”“回”两字,写出石头城失去往日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群山依旧围绕故都,可惜已是空城。潮水拍打城郭,仿佛也觉得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言外之意是有的事物已经不在了----这是什么事物呢?很自然地引入下面的诗句,以凄凉的基调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再如杜甫的《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句中“自”字点出碧草无人欣赏,“空”字写出黄鹂徒然歌唱,尽显凄凉孤寂之情。又如小说《守财奴》中描写葛朗台动作的词语,看似与他的年龄不符合,实际上淋漓尽致刻画了这样一个被金钱所奴役的极端贪婪极端可怜的人的形象。这样步步推进,层层深究,学生能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在主题的多元思考和深化延伸中探究。对文章的主题,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探究文章的主题时,不但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而且有的文章还可以作深化延伸的探究。比如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不仅表达了苏东坡的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更写出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感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貌似“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反拨形式。因此,我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代文人不仅苏东坡,像李白、欧阳修、范仲淹等等都具有这样的人格两重性,造成这种人格的根源是什么?学生在课外查资料,写探究性小论文,有一部分学生在小论文中提到,中国古代文人很明显受到两种思想的影响,一是儒家思想,二是道家思想,人生仕途得意时,儒家进取思想处于支配地位,失意时,道家思想使他们自我麻醉,中国古代的文人很多都是这样的。这种见解很有见地。

3.在对文本的大胆质疑中探究。作家的见解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他们的思想提出质疑。注意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对课文进行再评诂分析,这种探究活动则可以培养了学生的怀疑精神。比如学了《项链》这篇小说,有学生提出玛蒂尔德的做法真的可笑吗?有的学生认为作者正是借她的十年奋斗来塑造一个可爱可敬的女子形象。还有的不同学认为小说的主题在于对纯洁真挚的爱情的歌颂。我想这些问题肯定会引爆学生思维的火花。

4.在比较阅读中探究。学习了同一类课文,我常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如学习了《巴尔扎克葬词》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后,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对这两篇课文进行比较探究。学生通过这种比较阅读的探究,不仅深入地认识了这两篇文章的特点,而且学会了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还可以将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如学习了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灯下漫笔》等杂文,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鲁迅的作品,去探究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作品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四、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在独自品味探究后,教师请每位学生在小组内宣讲自己的观点,其他三名学生听后可以修改自己的观点或反驳对方的观点,然后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发言,阐述自己或本小组对课文探究的结果。对学生的发言教师首先鼓励其他同学修正他人的观点。如果有的学生的观点是明显错误的,那么教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要予以纠正;有的思想是表面的、肤浅的、幼稚的,教师要适时点拨,诱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如果学生没有触及课文的重难点,这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五、总结评价,补充深化

在学生充分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用精当的语言,对学生的探究与宣讲过程作总结性、指导性评价,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做出点评。对所研究的问题中学生应涉及而未涉及的地方作提示补充,从而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升华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有时候还可归纳出一些方法性的东西,供学生以后运用;对有些争议较大的问题,教师可提供研究背景而不做出结论,留下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继续研究之热情。这一环节有时也可完全由学生来完成,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以上几个流程始终遵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原则,相信随着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苏ICP备2023042236号   版权所有:宿豫中学    电话:0527-84491996  地址:宿豫区学海路4号     苏ICP备20230422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