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要求和目标:
1、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2、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4、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思想文化修养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协调的发展。
5、通过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6、能写规范的议论文,着重在作文语言和审题立意方面达到高考要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一到必修四的学习,适应了高中语文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仍需进一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
三、教学任务
(1)必修五
(2)《唐诗宋词选读》
(3)能熟练地写规范的议论文。在审题立意和语言方面达到高考要求。
四、教学方法、措施:
1、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放声朗读的习惯、思考和说话的习惯
充分利用早自习,指导学生朗读、规范学生朗读。
每节课前学生三分钟演讲:每周一个主题。第一阶段有准备演讲;第二阶段即兴演讲;第三阶段采访、辩论和新闻发布会等形式。
内容形成专题系列化:一、自我介绍。要求能大声、自然流畅的表达。二、每周一个热点、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
(2)预习新课的习惯、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要求每生有古汉语、现代汉语、唐诗宋词鉴赏辞典等工具书,预习时要养成勤查工具书。
(3)课外阅读的习惯、记笔记的习惯
班级成立图书角:选订《中华活页文选》《散文选刊》《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书籍、教师捐赠、图书馆阅览室借阅。每周至少一篇摘抄、一篇读书笔记。
(4)勤写勤练的习惯、书写清楚的习惯
每生一本字帖,每天十五分钟练字:摹帖两个月、临帖一学期、背帖一学期,学生小组检查、教师每天抽查指导。
每周一篇周记,教师批改。
(5)整理积累的习惯、总结得失的习惯
每周一梳理、每月一检查。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注重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强调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3、抓住文本特点,教学侧重恰当
阅读论述类文本,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重点突破)
4、古诗文、其他文言文阅读,重朗读,重基础积累
古代诗文的阅读,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
阅读中的部分障碍;课堂上,教师着重解决疑难字词句的理解,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吸收积累。强化朗读教学,强化翻译教学。文言常识的教学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在现代文教学中,每天补充一首古诗词。积累基础上能读懂诗词、会鉴赏诗词。
5、鼓励学生作研究性学习探讨
鼓励学生参加专题研讨会、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将研究探讨的过程和结果写成小论文。
6、写作教学,每周一次两课时作文点评
加强作文习惯训练,先审题,再构思,提纲好了后动笔。巩固记叙文的规范、要求议论文入格。
五、教学进度
1、 用六周时间完成必修五的教学
2、 每周一篇作文
前四周重点放在作文语言的训练上
再用六周的时间训练审题立意
本学期学生会写标准议论文
3、完成《唐诗宋词选读》
每个专题一周,补充一些高考相关的诗歌鉴赏,背诵百首诗歌。达到一般的诗歌鉴赏能读懂、知道鉴赏思路和使用规范性的鉴赏语言。
六、活动
1、诗歌朗诵比赛
2、诗歌背诵竞赛
3、作文竞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