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超
一个学期结束,认真进行反思和总结,有利于总结经验,增长技能,也有利于明确目标,鼓舞干劲。这学期,自己做了年级组的一些工作,但是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工作之本。总结如下:
1、认真研究新课改,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我紧跟时代的步伐,抓住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和贯彻,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推进有效教学的改革。新课改理念对我们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明确的指南。传统与现代教学习惯的改变需要一步步进行,一天天改进和积累,一节一节课去实践和积累。教学水平的提高的关键:1.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设计。优化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优化组合内容,确定呈现方式。将教学理念的理解、对高考要求的理解融入教学设计,使课堂理念先进、效果高效。2.课堂教学的实施。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和体验的交流过程,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过程,这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的过程,是教学发展、生成的过程。正向叶澜教授说的那样“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 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2. 做好课程资源的收集和管理
课程资源的收集和管理不仅仅是教育管理者的责任,也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重视各种课程资源收集、积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过程中许多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包括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后记;学生提出的问题、见解、解题方法、设计方案,甚至是“错误”等等,如不及时收集、整理,一旦散失,非常可惜。这些资源蕴藏着学生的困惑、需求和思想认识,展示了师生活动的真实世界,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因此,没有课程资源的收集和管理,就没有课程资源的继承和发扬,也就没有课程资源的优化和创新。
教师自身要做好课程资源的管理,首先要提高对课程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提高发现、吸纳、接受、加工、存储课程资源信息的能力,才能敏锐地捕捉课程资源信息、汲取提炼课程资源有用信息,有效地加工、存储课程资源信息。其次要讲究方法,将课程资源分类管理,建立资源管理库,有利于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开发,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除此之外,还要加强课程资源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如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课程资源的展示,资源成果的经验介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利于课程资源的改进和创新,使课程资源的建设从表层走向深层。
3.逐步树立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的开放教学观
传统的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学要守纲守本,循规蹈矩,教学常常被课程禁锢在笼子里,很少关心“文本”之外的人和社会。新课程则不这样认为,它认为课程一个生态系统系统,不仅有物,还有人。学校不是世外桃源,而是社会的一部分,学习不应与世隔绝,而应步入社会大课堂,教师和学生不应是装在套子里的人,而应是思想解放、行动自由的课程创造者。我们要做的就要放眼课外,关注社会,胸怀天下,开放教学。
利用教材资源,实施开放教学。以苏教版化学教材为例,教材内容设计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栏目设计功能突出,理念新颖,有利于实施开放式教学,课本知识向社会、生活等课外资源延伸的意图明显。如:“你知道吗”、“拓展视野”等栏目,有利于开展知识的开放式教学;“交流和讨论”有利于开展思维、方法的开放式教学;“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有利于开展实验的开放式教学;“问题解决”、“练习和实践”有利于开展习题的开放式教学等等。利用教材中的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使学生潜伏的学习动机(如学生的期待、意向、欲望、思想、兴趣、等)得以释放、实现,达成教育或教学的目标。
2011-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