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1、 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切实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和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增强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的能力,从而提高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和重点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让学生详读教材,记忆和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给予学生以思考和消化的时间和空间。
3.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把热点与教材知识的有效结合,注重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精选习题,避免陷入题海中。
4.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的知识落实做为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5.学生的学科成绩50%达A, 90%达B ,在全市7家四星级高中中均分跻身前四名。
三、学情分析
1、文科学生总体水平不是很好,优生与差生相差很大,且拔尖人才又少。所以既要抓重点又是照顾全体。
2、.缺乏对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深入研究。在政治课的课程标准中有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明确要求,如“识记”、“理解”和“运用”。在考试说明中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
3、.忽视课本,依赖资料。课本知识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有完整的体系和逻辑。我们在高三教学和复习中总是抛弃课本而按照资料来进行,舍本求末,学生对于知识没有系统性的把握和理解。
4、.缺乏对学生学习和复习策略的指导。我们的教学仍停留在我讲你听,我说什么你就做什么上,没有对学生进行学习和复习的指导,如何做,应该怎样做。导致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和方向性,教师辛苦,学生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5、课本知识与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空泛。表现在理论联系热点、重点问题时只是点到为止,泛泛而谈,没有把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从一个切口入手进行细致的分析。所谓讲题也只是就题讲题,就答案讲答案,所谓学生掌握就是记住,面对新的问题仍然无从下手 四、工作措施
1、研读课标、考纲和考试说明,充分利用好高考试题。教研组的教学研究,应具体到课标、考纲、考试说明要求是什么,教学中怎样体现和实施,怎样依据要求去选择习题,学生怎样落实。研究各种高考试题、组合和有效的使用高考试题。
2、备课功夫花得深,重基础,促能力,知识的结构网络化、辐射化。
3、上好课,向45分钟要质量,有广度、深度、难度。
4、专题讲座要科学化、理论化,实践性强,引导学生关心时政,关心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
5、详细落实看书、练习、测验、考试、评讲、课外辅导等环节,不轻易疏漏。
6、适当帮助学生制订复习计划,进行学法指导、选择好自备资料,不滥用,不搞应付。
7、试卷的难易度及梯度要把握好,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定期设置目标。
五、教学进度
第一、二周(9.1—9.9)复习《经济生活》第5、6、7课
第三、四周(9.12—9.24)《经济生活》第二单元巩固练习,《经济生活》第8、9、10课和巩固练习
第五、六周(9.26—10.8)迎接市摸底测试和总结,《经济生活》第11课,《政治生活》第1课
第七、八周(10.10—10.22)《政治生活》第2、3、4课和巩固练习
第九、十周(10.24—11.5)《政治生活》第5、6、7课和巩固练习
第十一、十二周(11.7—11.19)迎接期中测试,《政治生活》第8、9课
第十三、十四周(11.21—12.3)《哲学与生活》第1、2、3课和巩固练习
第十五、十六周(12.5—12,17)《哲学与生活》第4、5、6课和巩固练习
第十七、十八周(12.19—12.31)《哲学与生活》第7、8、9课和巩固练习
第十九、二十周(1.4—1.14)哲学与生活》第10、11、12课和巩固练习
第二十一周 迎接期末考试
2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