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专家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丁敬锋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专家型教师是指有系统和专门的知识、自觉地在科学研究的观点与方法支配下参与教育的全过程运行,并有一定教学成就和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教育专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坚持围绕问题的解决主动学习、主动反思、主动进行实践探索,主动提炼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理论,在不断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改进工作,又实现自我提高的自主发展型的教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度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则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从教学论、课程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转向教师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特别自《卡内基报告》和《霍姆斯报告》问世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一场如何为21世纪做准备,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素质的教育改革高潮。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逐步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关于教师专业化的问题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的师范教育经过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开始逐步走向正规,特别是改革开放为师范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目前是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期,对教师队伍的高素质要求,使教师教育和发展逐步走向专业化。
国内各地都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工作,许多省、市学校都开展了专题研究,取得了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研究成果。如吉林市开展的《面向21世纪,构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体系》研究,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抓教师队伍的全员培训,注重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致力于名师培养。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立足于青年教师培养,制定了“一年合格,三年成熟、六年骨干,十年名师”的《安徽师大附中青年教师培养方案》。上海市青浦区实验中学在校本教学研修过程中,一如既往地聚集课堂,通过“关注课堂实务”、“渴求专业理论”、“挑战能力边缘”三个阶段的研究,短短十年由一所一般学校改变成了“教育改革楷模”。
上述国内外有关专家型教师研究中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具体详实的理论支撑。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专家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希望通过我校专家型教师培养较为具体细致的探索与研究,为在新课改下的教研、科研活动开展与教师队伍建设有机结合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三、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选题意义
1.培养专家型教师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2.培养专家型教师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
3.培养专家型教师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4.培养专家型教师是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要求
理论价值
1.本课题研究有助于对教师发展方向进行新的概括,以便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理解更为全面,为专家型教师培养提供理性层面的认识与思考。
2.本课题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3.为专家型教师培养提供一套校本研训实践操作模式。
实践价值
1.本课题是对专家型教师培养策略的探究,切入点小,具有可操作性,课题成果对其他学校都有借鉴价值,实用性强且便于推广。
2.通过研究,总结专家型教师培养的途径、方法等经验,为区域专家型教师培养和教师教育的决策提供依据
3.通过研究,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水平一流,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的专家型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在区、市都有影响力的“名优教师”,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科研兴校的成功之路。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理念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教育教学专家型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对专家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研究,以获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及教师成长的主要经验。
1.通过研究使广大教师明确认识到什么样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2.通过研究和探索,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培养和提升自己理论和实践水准,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改进并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缩短自己和专家型教师的差距,为推进课程改革服务;
3.通过研究形成一套由新手教师向专家型转变提升的有效理论和实践体系。
五、研究内容
1.我校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2.着眼于专家型教师培养的校本研训活动实践操作研究
3.专家型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
六、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假设
(1)校本培训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与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连,与教师的工作相伴同行,培训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教育的使命就在于促使人的发展和成长,专家型教师的培养是完成教育这一崇高使命的必然要求。
(3)我校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为了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打造学校品牌,决定走教科研兴校之路,探讨如何促进专家型教师的孕育、生长、成熟,就自然地成为学校课题研究和教师培训的工作重点。
2.可能的创新之处
(1)通过研究思考,归纳提炼出专家型教师培养新理念、新思路、新策略、新方法。
(2)通过不断的摸索,归纳出校本研训实施操作新的机制、新的模式。
(3)丰富学校文化底蕴,利用优秀教师资源,放大现有名师效应,凸现名师风采,为培养专家型教师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七、研究思路
本课题以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校本教师发展理论等为指导,对相关研究人员进行培训,在参照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调查、讨论、交流的方式保证研究的真实有效。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角度,提高每一位教师的专业素养,实现职业尊严,从而使教师能在其职业生命中通过工作实践和有目的的终身学习,始终保持专业素质、能力、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持续发展的态势,并最终成为专家型教师。
八、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广泛收集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理论的新动态,并进行充分检索、分析和利用,借鉴和学习相关研究的新成果,增强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2.调查研究法:开展教师问卷调查,摸清当前教师基本现状和专业发展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找出存在问题和实践研究的最佳切入口
3.实验研究法: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开展个案研究,探索专家型教师成长规律,验证教师管理机制、校本培训、教师评价体系在促进教师创造力和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性。
九、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本课题按“由点到面、团队协作、普及提高”的思路进行研究。首先组织科研骨干搜集科研信息和文献资料,进行课题论证,研讨,确定研究的方法和策略,组织课题申报工作,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实验小组,确定实验对象;然后对教师进行课题培训,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以课题研讨、研究课展示等活动为平台,明确分工,相互协作,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力争取得重大成果。具体步骤如下:
本课题研究周期初步定为一年半,自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6月)。
课题论证,申请立项,制定实施方案;宣传培训,举办讲座,收集并印发材料;
酝酿实施计划,如骨干培训、团队组建等;确定专家型教师对象。
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2年10月)
分解课题,落实研究任务和内容;制定专题活动内容,并按计划实施,积累资料;汇编阶段性研究成果,举办阶段性成果展示。每学期开展一次大型专题研讨活动,每月开设一次研究课、示范课,课题组成员每周听一节实验课,每学期搞两次评教活动。
总结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全面总结研究成果,汇编成果集;撰写实验报告,成果展;召开成果鉴定会,进行成果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