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豫中学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教学
教研
计划总结 学科建设
教学活动 教海深航
德育
在线
规章制度 计划总结
德育活动 班级工作
师生
天地
教师风采 心灵驿站 教学交流
学子文苑 社团风采 学生荣誉
  首页 学校概况 新闻之窗 教学教研 德育在线 党团建设 师生天地 校友风采 招生招聘  
  • 1
教学教研
 计划总结
 学科建设
 教学活动
 教海探航
 常规检查
 
教师博客
教师博文   博客链接
2012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移民泪
天和塔记【原创】
温州行
毛伟的博客
作息时间表
宿豫中学作息时间表公示
教海探航 > 课题研究 现在位置是:首页> 教海探航 > 课题研究

校园文学与校园环境文化研究开题报告

发布者:张修顺    发布时间:2012-05-09 18:57:42    阅读:1394次     [关 闭]

江苏省陶研会“十二五”立项课题研究

开题报告

      __校园文学与校园环境文化研究                        

      __    一般课题              

      __      Y2011121            

课 题 主 持 人__      马攀峰             

主持人所在单位__    江苏省宿豫中学        

      __   2011-6-18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

一、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

校园文学与校园环境文化研究

主持人

 

马攀峰

面貌

党员

性别

年龄

35

行政职务

暂无

专业

职称

中一

研究

方向

教育教学

学历学位

本科

起止时间

         20114----201512

通信地址

江苏省宿豫中学

邮政

编码

223800

联系电话

15996722052

E-mail

mapanfeng1978@126.com

 

性别

年龄

专业

职称

研究

方向

学历学位

工作单位

刘春燕

35

中一

教育教学

本科

江苏省宿豫中学

魏建利

30

中一

教育教学

本科

江苏省宿豫中学

王洪章

37

中高

教育教学

本科

江苏省宿豫中学

钮永贤

36

中高

教育教学

本科

江苏省宿豫中学

胡超

41

中一

教育教学

本科

江苏省宿豫中学

预 期 成 果

A.专著     B.研究报告     C.论文     D.其他

预计完成时间

              2015  12    30    

二、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1、当代校园文化的现状及新的课程标准对校园文学活动提出的育人的新要求。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高中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课标中提出的几个关键词如:人文素养、情感态度、审美能力、个性发展、终身学习等,是中学语文课程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校园文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园文学活动是对中学语文课程的有效补充,会对中学生的成长起到有效作用。

正如中学语文教育专家、北师大教授苏立康就校园文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谈了她的看法。苏教授说:我觉得校园文学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通过校园文学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读中学的时候就引发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文学活动的热爱。这里面很可能有一些人将来就走上文学的道路。另外我觉得热爱文学实际上是使他很早就吸收了文化的滋养,这包括我们传统的文化,也包括很多外来的文化。在这样丰富的文化滋养下,我们的孩子们在素质方面就会迅速地提高。就好比你给了他一片肥田沃土一样,他会成长得更好。我们有些科学家,像苏步清先生,像杨振宁先生,他们都谈到文学对他们的影响,对他们一辈子成就事业的影响。校园文学实践活动可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展示个性和才能的舞台,也可以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对深化当前学校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适应江苏省高考大纲的新要求。

新高考大纲凸显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作文所占分值加大。许多学校都已经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繁荣校园文学,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可以拓宽学生写作的途径。是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3、当前我校校园文学活动的实际情况。

目前,宿豫中学校园有三个文学社团,编印三本学生杂志。高中三个年级结合语文教学都组织了一些学生的文学活动,如诗歌节、话剧节、校园写作大赛和本周开展的文化艺术周等。这些活动亟待老师的理性规范、合理安排和专业指导。

4、宿豫中学的成长发展的需要。

现在的宿豫中学规模庞大,已拥有三个校区,四个学部,在校师生近20000人。校园环境优美宜人,设施齐全,已经具备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本课题旨在研究如何繁荣校园文学,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的途径及通过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对校园文学的反哺作用和两者互呈为因果、相因相成的关系。以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摸索新方法,探索新路子,以改变此研究领域暂时薄弱滞后的现状。

2、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我校选择了“校园文学与校园环境文化研究”这个课题,旨在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的重要作用,从而对教育教学以及社会管理实践具有以下意义:

①重点突出探索可实践操作的针对高中生写作兴趣培养途径、方法,提炼出写作兴趣培养目标、载体、内容,为其他学校提供实践借鉴和参考。

②有利于语文教师为进一步提高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实效提供参考。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实际的研究,可以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发现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学生的实际加以改进,使得养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更加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执行。

有利于创设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校规划布局积极献策。

三、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文献综述

1、研究现状述评:

20世纪语文大讨论以来,各级教科研部门对校园文学和校园环境文化的研究非常重视,也取得了累累硕果。如湖南湘潭湘钢一中校园文学大课堂课题组“十五”国家级课题《 校园文学与中学生人文素质研  和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德育课题组“十五”省级课题《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德育的研究》等。研究出一系列有一定质量和水平的科研成果(包括论文、案例甚至专著)。可是对于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研究尚为空白。申请立项本课题,就是要填补这项科研空白,总结、整合、优化、提升校园文学活动业已取得的成功经验,探讨校园文学在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探讨繁荣校园文学的具体途径,探究一条适应新时期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之路。

2、相关文献综述:

校园文学的研究已经受到国内外教育专家的重视。一些杰出的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如郭敬明、张悦然、榛生、徐小兔、郭妮等。但是,校园文学活动在全国各级学校还没有真正的开展,只是起到一点点缀的作用。对于其既没有系统论述,又没有实证研究,既没有揭示规律,也没有提出对策。

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的创建符合国内外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纵观世界教育的趋势,各国都把努力创建优美的育人环境,他们力图通过环境的熏陶,彰显学校特色,培训合格新人。

综上所述,对于两者的研究,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并且有了可喜的进展。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分散的多,系统的少;论述的多,实证的少;特别是针对两者的相互联系研究仍是空白,所以我们的课题研究将可以填补这项空白。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校园文学广义地说,是发生在校园的文学现象的总和,应包括校园文学理论研究和校园文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学创作活动、校园文学批评活动、校园文学鉴赏活动、校园文学社团活动和其他校园文学实践活动)。本课题所阐述的是校园文学实践活动。

2、校园环境文化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概念为具体内容。 一般分为三个层面:表层面(物质形态)、中层面(制度形态)和深层面(精神形态)。一所学校固然需要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也需要具有自己特色的规章制度但更需要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和支柱的校园精神。

两者的关系正如德国哲学蓝德曼在他的《哲学与人类》一文中提到的文学与校园之间相互作用的辨证统一观点:“校园创造了校园文学,校园文学也创造了校园”,这说明优秀的文学可以促进学校环境文化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可以促进校园文学的繁荣。

1、校园文学创作活动研究

①、高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方式有哪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课外练笔与课内指导结合的方法及效果等。

②、校园文学活动具体内容的优化设计及施行效果研究

   校园文学活动有哪些具体的内容;这些内容如何和学校实际结合起来;这些活动实施的时间、所需条件(场地、设施、经费等);实施这些活动取得怎样的短期、长期效果等。

③、组织实施校园文学活动的原则研究

组织实施校园文学活动的制度设计及人员安排;在实施校园文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如何协调与学校教育管理及其他科目教学的关系;学生如何处理校园文学活动与语文学习和其他科目学习的关系。

④、校园文学活动与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关系研究

校园文学活动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校园文学活动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校园文学活动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校园文学活动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校园文学活动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⑤、校园文学活动与学生语文素养和考试能力提高的关系研究

校园文学活动如何有效地与学生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校园文学活动与学生的语文考试能力的关系。

2、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研究

①、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的应用性研究

校园文学社团的组建原则、规模,发展方式,活动方案,评价机制与运行环境等。

、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的内容研究

文学社团活动的方式有哪些;文学社团活动安排与学校课时安排的关系;文学社团活动评价体系;文学社团活动的组织研究等。

 ③、 校园文学社团活动影响性研究

社团活动对学生未来生存的影响,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对学校思想教育的影响等

3、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研究

①、校园环境文化内涵的研究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内涵及意义;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影响;学校精神的形成。

②、校园文学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

校园文学活动对丰富校园文化的意义;校园文学活动对塑造校园精神及校园形象的意义;校园环境文化对校园文学的反哺作用。

研究的基本思路

1)积极组织,形成课题的管理、研究网络,配备强大的研究阵容,以校长室为龙头,把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成立学生文学创作活动研究小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研究小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研究小组,分工研究。

2)完善学习、培训制度,使课题研究人员在理论学习中增强科研实践能力,在课题实践中丰富理论素养,提高科研水平,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服务。

3)积极开展学生活动。活动是研究的主要载体。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挖掘社会资源,根据不同要求,开展多种形式展示活动。在组织活动中,完成研究工作。

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研究如何繁荣校园文学,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的途径及通过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对校园文学的反哺作用和两者互呈为因果、相因相成的关系。以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摸索新方法,探索新路子,以改变此研究领域暂时薄弱滞后的现状,更全面地发挥学校教育作用,以顺应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1、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繁荣我校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丰富师生的学习生活,打造我校的文化特色,使我校真正成为“学习乐园”、“精神家园”和“书香校园”。把学校建成达到发达国家现代化水平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省级四星级高中。

2、通过本课题实验研究,营造校园文化特色。围绕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创造浓郁的人文气息,培育求实的科学精神,建设高雅的校园文明来建设具有强烈时代精神和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

3、通过本课题实验研究,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课内和课外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加特长的发展。

4、通过本课题实验研究,建设一支具有主体创造性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整体工作再上新台阶。

五、预计突破的难点: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的目标是探索出一套通过发展校园文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构建高品位的校园环境文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及两者互为相辅相成的关系。

1、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深刻变化,将学生阅读课、课外实践活动、文学社团等都成为语文课的有机组成部分。

2、学生文学社团活动的创新:通过正确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新风气,打造和谐的高雅的校园文化。

3、学校德育教育的创新:通过高品位的校园环境文化熏陶学生的情感,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为学生的一生的幸福与发展打基础。

六、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新课程标准就要改变以往教学中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知识获得、轻能力培养、责任心培养的局面,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里,教育将继续担负着振兴经济、振兴民族、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

2)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

从心理学规律看,青少年道德的自我修养和提高,是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的过程。作为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系统的的知识,教育青年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身体力行,让学生感受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坚持有“责任心”的实际行为。通过这种实践,使学生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七、研究方法

文献法:收集国内外信息资料,借助先进理论和经验,指导课题实践。

观察记录法:在课题研究其间,经常对学校环境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并定期做好记录,了解校园文学社团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作用,指导下阶段工作。

行动研究法:研究者注意对实验对象文学社的长期观察并形成一定的个案,为实验的实施顺利进行提供信息,保证课题评价的客观、公正。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具体情况的掌握和控制,进行归纳、分析、综合,使之系统化,提炼经验,形成理论。

八、研究的途径

本课题研究从校园文学活动研究和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研究两方面入手,其中校园文学活动研究范围比较广,我们从中择取校园文学创作活动研究和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研究两个研究点,学生文学创作活动的开展和校园文学社团的壮大发展是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在研究中,我们把校园环境文化作为课题研究的自变量,我们将对其进行有意识地控制,从美观、文化底蕴、地方特色、时代感、情感性等方面精心建设,从而观察研究校园文学在环境变化中所呈现的不同发展速度及校园文学对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的作用,以此来阐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校园文学之间的关系。研究重点是繁荣校园文学与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文化的关系。

九、研究程序与步骤

本课题研究程序: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研究开题、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课题总结等,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阶段  (20111-20116)

课题组统一认识;申报课题;确定子课题,各分课题组分别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课题小组成员对高中生对写作兴趣、学生社团活动、学校环境文化建设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分析。查阅研究资料寻找责任教育的理论依据,努力使之符合现代教育要求,构建教育体系。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课题论证和骨干力量培训。

2.实施阶段  (20116-20156)

1召开子课题开题会议,确定具体方案,分工合作实施;依据方案全面实施,根据实验研究进展情况,及时组织研讨,注重资料积累。

2)课题研究组完成基本内容、目标、操作的初步确立,进行方案论证和实践完善。

3)课题组成员对实验进行指导和调控,搜集资料,借助于问卷法、调查法、测验、实验等方法来收集资料,不断积累资料,跟踪、调查、分析试验效果,肯定试验成果,并适时进行修正。在研究进行中不断地检讨工作并加以改进,写出实验记录、体会和论文。

3.中期评估阶段  (20139-201312)

课题组定期鉴定实验效果,对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以个案、论文等的形式进行推广,进行中期评估。

4.总结汇总阶段  (20159-201512)

十、人员分工

 

     

马攀峰

负责总体策划、编写方案、组织分工、具体落实及教师培训“新并撰写开题、结题研究报告

刘春燕

负责资料积累及处理、撰写课题计划和总结

魏建利

负责联系、落实活动场地及校外人员,调研整理课题资料

王洪章

负责学生文学社团策划资料整理

王真

负责组织问卷调查和信息汇总

程征

负责各类资料的编审、校对、存档

十一、课题的管理

(一)总负责:马攀峰

1、“校园文学与校园环境文化研究”阶段研究报告:马攀峰

2、“校园文学与校园环境文化研究”阶段研究论文:马攀峰

3、“校园文学与校园环境文化研究”结题研究报告:马攀峰

4、“校园文学与校园环境文化研究”结题论文:    马攀峰

(二)定期举行科研例会

    课题组每月举行一次科研例会,总体策划布置课题各阶段研究任务。各个子课题组半月举行一次科研例会,研究策划各子课题具体实施办法等内容。

 (三)学校按时提供科研经费

    根据学校制定的科研课题资助金管理办法,为课题提供足够的科研经费,以保证该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按预期计划圆满完成各项研究任务。

  (四)、建立健全教师科研奖惩制度

    根据学校制定的科研课题奖励办法,对该课题研究有贡献个人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十二、主要参考文献:

1)《论校园文化》 高占祥主编 新华出版社 1990年版
2)《校园文化学》 张成铭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年版
3)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形象塑造 杜天人 教育科学论坛 1993年第4
4)浅谈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 1994年第1
5)《校园文学论》 张官禄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4年版
6)论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1995年第3
7)《美国校园文化》 (美)亨利  罗索夫斯基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10)有益于校园文化的社会学透视 理论观察 1998年第3
821世纪校园文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导向 河南社会科学 1998年第1
9)论学校管理视角中的校园文化建设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1999年第5

省(市)陶研会

审批意见

                                  

 
苏ICP备2023042236号   版权所有:宿豫中学    电话:0527-84491996  地址:宿豫区学海路4号     苏ICP备20230422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