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问题学生”一路同行
宿豫中学 王秀营
焦点扫描:
杨楠:男 ,17岁 。2004年2月转入省重点高中某中学高一(20)班,刚入班的第一节他就睡了一节课,第一周缺课达49节。接着,问题越来越多:旷课、逃学、抽烟、上网、喝酒;他拉帮结派,玩世不恭,动不动和老师“对峙”,一副仇视的神态。经过了解发现,他的母亲三年前死于车祸,他父亲成立新家后,把杨楠当成累赘,只给钱,别的一概不给;杨楠跟外婆一起生活,初中上了五年,被开除两次,转了三个学校。2006年考入南京林业大学。
苏雨:女,16岁。2006年4月转入省重点高中某中学高一(20)班,刚来时,她打扮新潮,头发拉直盖住了鼻尖,发色也是棕黄色的,腰上系满明星照:才来一天,就有几个男生前来找她,还有外校的,她也经常旷课、逃学,几个同事和学生戏称她为“异类”、“恋爱专家”,劝我们让她“哪来哪去”。我们找她谈了几次:从她的年龄出发,替她着想,还表扬她几次,诚恳帮她分析。开始她不理不睬,我们耐住心情,没有半句挖苦,我们送她一个笔记本,鼓励她放下包袱。有一天,她给我们每人一张纸条,说:如果再旷课,如果再不学习,就不是人。2006年高考分数575分,超过一类本科分数线。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特殊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缺陷、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等诸多原因,他们思想空虚,表现异常,身心困惑,人格缺陷,很容易形成自卑、虚荣、孤僻的畸形心态,养成偏执、冷漠、仇视、叛逆、好斗等不良习惯,在这里,我们不妨把这种学生称为“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多了,容易对家庭和社会产生危害,对学生的心灵形成伤害。我认为,“问题学生”的形成,和教师方法不当有直接联系,如果我们调整教育心态,运用教育合力,把“问题学生”看成伙伴和战友,与“问题学生”一路同行,这又会怎样呢?毕竟,他们需要特别的爱!
一、建信箱,办好心灵的自留地
教育家卡连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宏大而广博的爱,是面向“问题学生”的爱。 “一个曾被人认为不值一爱的学生身上确实存在着可爱的因素、存在可喜的苗头。”(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自己的班级,需要营造一个亲密、友好、自由的班级氛围,班级有了大家庭似的亲和力,才能协调发展自己的知行意。
“问题学生”需要的正是大家庭似的亲和力,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尝试建教师信箱。首先,年级组和任课老师定期召开“问题学生”会诊会,把他们的优缺点摆出来。然后把标有“马老师信箱” 、“王老师信箱”、 “李老师信箱”等标签的铁盒子挂在教室墙上,鼓励学生“投稿”,每稿必复。同时,每周每个信箱都有不同的专题,引导学生倾诉烦恼,向往真善。一段时间后,信箱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默契,成为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放牧心灵的自留地。在这里,他们侃侃而谈,摆脱消极;发现错误,明辨是非;消除自卑,唤醒自尊。在这里,教师发现:有的能言善变,善于交际;有的工于音乐、书法、美术;有的爱好旅游、收藏、制作等。
二、 定目标,逐步实现个人价值。
实际上,更多的“问题学生”不甘于平庸,渴望成长,他们需要教师的热情关心和积极引导。为此,我们首先确立“抓好一个问题学生与转化一个差生和培养一个高才生同等重要”的观念,开学初,我们就对“问题学生”特别在意,利用课堂提问、课间交流、课后观察、个别谈话、分析成绩、联系家长等方式掌握中等生优缺点,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家庭氛围、兴趣爱好等,为制定班级目标奠定基础。
定目标,让“问题学生”参与进来,共同拟订。让学生逐条去实现,班主任加强检查、督促,及时总结,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例如,升旗仪式时,是否做到严肃认真;在集会以及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是否能体现为学校、为班级争光;在学习上,是否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对于学校组织的活动,我们总是和班干部一起组织,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尽量发挥“问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制定班级目标的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目标,检查、总结、表扬,周周落实;组织好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班级开展的各项竞赛和评比活动,以此作为他们个人奋斗的目标。帮助他们把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才能。所以,在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目标时,有助于实现良好的班风。
二、 植信心,扬起个性的翅膀。
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班主任的期待可以唤醒学生的自信,激励和赞赏可以扬起个性的翅膀;例如,我们班的杨楠同学,人很聪明,但对读书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学习劲头不足,为了激发他的信心,我们经常鼓励他,发现很小的优点也给予表扬,有活动就鼓励他参与,过了一段时间,大家发现他变了:做事认真,有说有笑,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他还主动要求为班级做事,他的书法作品还获了奖呢!
其次,开展各项有益有效的活动,可获取自信的力量,同时获取新的自信的源泉,活动的成功或失败,都使“问题学生”获得经验和启迪,感受在班集体中的能力和责任。例如:
∷∷开展“我是我家小主人”、“农村一日游”,设立“故事会”、“知识窗”、“操作台”、“环保论”。
∷∷组织小记者,为他们提供交往机会,培养交际能力和工作才干。
∷∷设置班级心理信箱,了解学生心声,及时给予帮助。
三、 引心理,提供不竭动力。
中科院的一项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有32%存在心理问题,其中4%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问题学生占的比例虽然不大,但不容忽视,特别是破损家庭子女或有特殊情况的,需要给予特别的引导。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本身并不会自发的教育人,凡是放任自流的地方,年轻的心灵在每一步都会遭到危险。”
首先,可以调节学生的心境。写日记,指导学生进行“心灵长跑”,帮助学生筑起“人格长城”;其次,指明是非。他们有时犯了错误之后,不会产生忏悔和改正的意想,要帮助学生提高辨别好坏、识美丑的能力。再者,唤醒自尊。后进生如果能生活在良好的班级体之中,他们在因个人努力而为班级争得了荣誉时,就会感到自豪,感到信心倍增;在因个人行为而损害集体荣誉时,就会感到内疚,并力求用实际行动来改正、弥补。一句话,崇高的集体荣誉感可以点燃他们自尊心的火种,成为他们上进的动力。最后,磨练意志。有的学生可通过参观或收看不同的比赛来锻炼;有的需要进行高效的训练,有的可以用激将法。有的同学信心不足,情绪易波动,心理状态不佳,这怎么办?班主任要多深入了解原因,调动多方面有利的因素,除了思想上的沟通和感情上的浸润之外,有时还要单独给点“挫折”,让他获得成功。
总之,重视“问题学生”,与“问题学生”一路同行,才能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挖掘他们自身价值;重视“问题学生”,班集体才能公正公平,凝心聚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也对新时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第斯多惠认为:“教师本身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教师良好的师德形象、业务素质、丰富的情感投入,可以说就是学生的一种信仰。作为一名班主任,摆正“心灵的天平”,多给“问题学生”创造机会,积极引导他们奋发向上,才能真正做到全面推进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素质教育全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钟启泉,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成才导报 江苏教育报刊社 总第728期 72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