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李吉林情景教学法感想
宿豫中学 周志虎
近日学习了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法,让我真正地大开眼界,对自己的许多教学思路有了新的认识,否定了先前的一些偏见,好好地给自己上了一课。通过学习,我收获巨大。李老师的“情境教学”强调以“思”为核心,在创造的乐趣中,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巧妙地把儿童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事实上,情境教育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俗话说,不怕百招会,就怕一招精。学习的具体体会如下:
一、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继承祖国文化,值得每一位教师思索和探讨。在学习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各位老师都非常关注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继承。众所周知,我们的祖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可是现在许多孩子对祖国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无所知,并且也没有关心、了解的兴趣。《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的历史观,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初,我曾满怀信心地憧憬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爱上历史。然而我发现学生背人物、背年代只是在完成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非常被动,有些家长也不太理解老师为什么不多讲讲课本内的知识,让孩子再多考点分数。我为此感到非常苦恼,却总是找不到良方。在学习中我了解到,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并且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激起学生主动进行大量阅读的兴趣。课堂学习和课外探究相结合,从而生起对语文的热爱。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我终于明白,只有在情境中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变得鲜活,学生获得的审美体验才能让他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因此,要在学生单薄的文化构架上添砖加瓦,远非教师塞给学生事件、人物那样简单,教学不仅为了习得知识,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如果能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爱上学习,爱上阅读,体验到徜徉在精神世界的快乐,他自然会自己构建一座美感和文化内涵兼具的精神殿堂。当学习变成一次次充满快乐的审美旅程后,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这个队伍,去更深入地挖掘祖国文化这座“金矿”,将自己的学习体验转化为内心的精神财富。
二、情境教育是多情的教育。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伴随着课堂教学的开展而生发。在充满情意的课堂中,教师是幸福的,因为是他们的引导使课堂充满真情,使学生付出真情;学生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从学习中体验到深情、温情、热情,感受到优美、壮美、秀美,发现真诚、善良、正义、勇敢等世间珍贵的品质,从而拥有蕴涵在美与快乐之中的情感财富。运用情境教学的老师是传播真情的使者,处在情境课堂中的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之后又能成为创造美与快乐的精灵。这样情真意切的体验,令人怎能忘怀!
三、情境教育为学习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李老师探索野外情境课堂的勇气令人钦佩。虽然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教育的外延就有多大”,但是在平时,学生仍被局限在教室内进行学习。这样教师省力了,学生的安全似乎也更有保证。然而方寸之地怎能让思想的缰绳随意驰骋?课本上的小小篇幅又怎能囊括社会、自然、生活的大千世界呢?只有走进生活,才能发现更多紧锁在智慧之门内的宝藏。但是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老师每一次都自己先实地考察、比较,选择最合适的场景作为户外教学的课堂,其间的种种繁琐和艰辛不难想象。我想,学生在教室外的大课堂中不单是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应该也能感受到李老师付出的辛劳吧!
四、情景教学法作为教师谁都懂,关键是我们如何的运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学中能否始终把学生的所思所想放在首位,把师生关系放在同一个平台。我们是否认真的想过,我们的教学模式、方法在一年级适用,到了四、五年级是否同样有效。我们没有试着去分析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没有及时的去调整我们的教学方法。许多好的教学方法我们都学过也都尝试过,公开课的时候我们不是运用的很好吗。关键是我们能否始终如一的坚持下去,李吉林老师的成功在于她的坚持。正如我们学生的感叹,老师要是都像公开课一样给我们上课那该多好啊!但我们又会说,那该多累啊!累,是因为我们没有在教学中坚持自己好的教学特色,让自己偶尔改变自己的方式当然累,想一想,当把公开课的教学模式作为自己的教学特色,久而久之,学生、老师便会形成默契,当师生的配合形成班级特色后,就不会累了,累是因为我们懒于去思考,懒于改变自己。勤能补拙,李老师坚持走自己的路,她成功了,我们比她年轻,我们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去改变一切,关键在于坚持走自己的路。我想,只要我们能坚持发展自己的特色,谁都能成为李吉林老师,谁都能超越李吉林老师。
这几天的学习让我获益良多,心中的迷雾逐渐散去,有种豁然开朗得见大光明的感觉。对于李吉林老师,我只能引用一句很多人都曾引用过的话来表达我的钦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于她所创建的情境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我愿效仿许许多多的拥护者和追随者,用对教育的“挚爱”扬起创新的风帆,努力用实践为学生创设美的课堂,让学生美美地学习历史,爱上历史,最终爱上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