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老师教育“三境界”
——李吉林先进事迹心得
宿迁市宿豫中学 王秀营
“我是教师,学生是我的至爱”,李吉林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做得天然、自然、欣然,入情入境,如淙淙的流水滋润学生心田。她对待学生至真、至纯、至爱,把精神生活物态化,把物质生活精神化,鲜亮了她的生活态度和生命的境界。
李吉林老师的教育生活,可以概括为“三境界”。
一、天然,教育之性情
李吉林老师有着与生俱来的美的、善的、爱的元素,天然地和学生的心灵融合在一起。李吉林还记得第一次登上讲台的时候:“1956年的初秋,我走进了小学,开学前,我就把教案背得滚瓜烂熟,连走路也美美地念着,想象着自己和孩子们第一次见面时的表情和喜悦。心里一直对自己说:当老师,就得当孩子喜欢的老师。在孩子的眼里,他们感觉不到我这个当老师的威严,而我,装也装不起来。红扑扑的圆脸上明明白白地写着:我喜欢你们。课间,接过他们手中的毽子,踢给他们看,我能踢出许多花式,一连几十个,孩子们兴奋地在一旁为我数数。”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学生的宽容、尊重,渗透着关怀与爱护。
有了这份天然的性情,就没有了冰雪般的隔阂,没有了师道尊严的观念,有的是亲情的情谊。在这样的天地里,真善美的元素在孩子们的身上萌芽、开花,烂漫成火红的风景。李吉林老师说:“真情的交融,使师与生双方都同时感受教与学的无穷的趣味与自身的无法估量的潜力,使教学活动进入师生对话、充满生命活力的完美的境界。”
有了这份真性情,李吉林老师发自内心地去感染、熏陶学生,牺牲了很多属于个人的休息时间。她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寒暑假。她还放弃了去欧洲十国、俄罗斯考察的难得机会,悉心研究教育。她去济南,会议组织登泰山,她却应邀去给当地老师上课;去郑州,会后大家去洛阳看牡丹,她却冒着滂沱大雨去农村上示范课、做讲座;在黄山脚下参加国际会议她竟未登黄山。
二、自然,教育之快乐
无量寿经下曰:“天道自然。”又曰:“无为自然。”法华玄义二之一曰:“果是任运酬善心而生,报是自然受乐。”同释签曰:“言自然者此言通用,何必外计?即任运之异名耳。”楞严经二曰:“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
李吉林老师在奉献爱的同时,她收获了教育之最大快乐,这是与孩子们共同演绎真善美和无穷的创造力的快乐。李老师这样描述:“春天的夜晚,我坐在灯下盘算着明天孩子们要放风筝,风筝有角色多好,大雁风筝、小燕子风筝、白鸽风筝,有了角色,孩子们便会想象它们在飞翔中对话,就有了故事。孩子们的心也会随之飞上了天”“冬天的早晨,我踏着积雪,美丽的雪花向我脸上飞来。我禁不住伸出手去接几朵,手心凉凉的,雪花不见了。我估算着,孩子们在雪中也一定会仰着小脸蛋,伸出小手去迎接雪花。” “多少个白昼,多少个夜晚,备课、上课的我心里总是美美的,因为爱渗透其中。孩子在美中感到了趣。我知道,学而感乐,必会生趣。爱能启智。” 爱与美,可以融化烦恼、困苦和一切不公正,让一切都化为爱的海洋。
教育之快乐来自成功。李吉林没有上过大学,更没有读过硕士、博士。她以诸多名家为师,苦读大师们的著作。从夸美纽斯、卢梭到杜威、苏霍姆林斯基;从鲁迅、巴金到托尔斯泰、雨果;从西方古典文化,到中国诗词歌赋、古代文论;所涉范围之广可说是古今中外、兼收并蓄。她的苦学为她的实验探索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三、欣然,教育之享受
可以看出,李吉林老师对教育的热爱是发自肺腑的,是她生命中最珍贵的砥柱。对待教育中的一切,她欣然承受,几十年如一日,充分享受了教育的快乐和成功。
李吉林老师享受着孩子创造的快乐。她从“意境说”中敏锐地发现儿童教育所需的“真、美、情、思”,创造性地用于小学教育中。为了实验的需要,她半夜起身,孤身一人赶在黎明前到达看日出的观察点,进行实地设计;为了让孩子学好仿生学的课文,观察活鱼,当时市面上还没有塑料袋,她端着盛水的盆上市场自己掏钱买鱼;为了让孩子从生活里领悟浅近的哲理,练习写作文,她顶着烈日,到田埂、沟边寻找老黄牛、大水牛……春天的山坡、夏天的荷塘、秋天的田野、冬天的雪地,她先于学生去观察,郊外的田埂、小河、土丘上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她沉浸其中,虽苦犹甜。
当然,这“三境界”的背后,是李吉林老师高深的学样和独特的个人魅力。研究情感教育的专家朱小蔓说的,李吉林老师是一个激情洋溢的人,“她的感动自己,又感染别人的能力都充满着情感色彩和人格魅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她课堂的新鲜感、教学的魅力、过硬的教育质量、学生的高水平,永远是教育工作者的身上的吸铁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