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与情境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学习李吉林先进事迹体会
宿豫中学 王冠
去年暑假本人有幸到上海参加宿迁市“特级教师后备培训班”,听了王亦晴老师关于“李吉林老师情景教学”的专题报告以及李老师的先进事迹介绍,深深打动了我,因此,我回校后借阅了李吉林关于情景教育方面的文章,受益匪浅,体会如下:
一、爱产生“力”——追求教育的完美境界
“我总感到世界是那样的美好,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仿佛是第一次看到。”“我仍然像孩子一样,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学。”“我仍然像儿童一样,常常睁大眼睛看着这多彩的世界,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心里想着许多问题。”“我常常就是这样,像孩子般怀着一颗好奇心去设计教学,童心帮助我想出许多好办法”(李吉林《我,长大的儿童》)。李吉林老师总是带着一颗爱心去教学、去实践,她的课堂之所以深受学生喜爱,是因为她带着爱去准备课、去上课、去辅导。
二、“行”、“思”、“学”、“著”——走出一条素质教育的成功之路
1、实践是教师成长的根基和智慧产生的源泉
“学校教育是源于生活的,但是发展到后来就脱离了生活。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实际上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里去了,一个抽象的符号化的世界。李老师所做的研究就是在探索一条途径,寻找到一个中间的东西使它能够与生活连接起来。这其实是触及了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情境教育在其他各科的拓展,一定要遵循这门学科自身的规律,而不能削足适履。
要真地去做,只有做了才会有发现;只要认真、踏实地去做,就会有提高。
她是这样说得,更是这样做的。她在教授《看日出》这一课时,亲自到十几里的河边观察日出,然后再备课,并带学生一起去看日出。反观我们为省事,有时连实验都懒的做。
2、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追问,是发现研究内容的关键
“教师应当善于反思,我们称不上思想家,但我们要做一个思想者。” 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
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这是老师教师生涯的结晶,她从教几十年,写了大量的教育论著。但是她现在仍然坚持写教学反思。
3、学习是教师永恒的生活态度
(1)学得宽
“老师不是一个专门家,孩子有很多的需求,教学里面也需要很多的技能技巧。这就不仅是知识的问题。所以学习的东西要宽一点。为了孩子,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老师得学得宽一点。”
(2)学得早
“学习是越早越好。你的自我进修,你的学习应该在早期进行。在青年时期就进行。”
“我总觉得人最容易丢失的是时间,而偏偏最宝贵的就是时间。你必须抓紧。工作一直很忙。你不抓紧就读不了书。不读书就会落后,就做不好老师。这是一个规律性的东西。所以,教师应该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者。尤其对年轻人来说,精力很充沛,现在的社会诱惑力很多,怎么沉下心来读点书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3)学得活
这种以“境”、以“场”、以“象”的方式进行教与学,本是中国具有优势的教育文化传统,在我们现行学校制度中却丢失了。李老师勇敢而睿智地接续了这一传统,帮助儿童通过“境”而想象,通过“象”而思虑,通过“场”而记忆,其学习活动始终伴随“直感”,即“以情来想象,以情来感受,以情来记忆”,因此,它恰是实在的情感教育,而且,这一情感教育可以从儿童身心的内部实现智、德、美的统一。
“学理论,并不算难,只要肯下功夫;难的是理论的概括。更难的是要把自己实践中觉察到的,体验到的,感悟到的,进行书面表述。但儿童发展的需要总是不断地呼唤着我,我也是逼着自己往前走。要把实践的感受,不断地取舍、提炼,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悟’字,在反思中产生顿悟。我不断地给自己出题目,逼着自己往深处思考。所以总规定自己要安心地坐下来‘写’,写下自己的思想轨迹。我总是执拗地想着:有收获,就得写下来。”
李吉林老师教育思想十分丰富,不是短时间的学习就能悟出其真谛,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学习,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