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和智慧的种子在孩子的心田生长、开花
-------- 学习李吉林事迹有感
江苏省宿豫中学 钮荣贤
“我不是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我不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那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理想的种子,便会获得令人惊奇的收获。” ——李吉林
我曾学过许多名师,他们的先进事迹让我感动,给我启发,令我思索。最近学习了李吉林老师的事迹,更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孩子的发展,李吉林成为执著的探索者、不倦的学习者、热情的播种者。
李吉林创造性地将教育回归到本源,让智慧和美德真正触及和浸润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是一个富于想象和创造的世界,是可以焕发人类生命力的世界。她以真创境、以美激情、美情促智、德美一体的情境课程的建构,还原了学习者的主体身份,并走出了实现这一追求的实践道路。
我深切感受到李老师是教育战线上的一颗明星,也是我从教道路上永不熄灭的一盏指示灯,照亮我的前行之路,我从中找到了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引路灯,她就是一座富矿。
整理这些珍贵的“矿藏”,我有很多的体会:
有专家指出:今天号称教育家的人不少;而真正称得上教育家的人又太少,但李吉林是真正无愧教育家称号的人。李老师从事情境教育探索,没有刻意追求成名成家;她做这件事的时候,没想到会形成一个学术体系,但是她创立了;开始并不是一心要做一个什么家,但是最后她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教育家。让我感动的不仅如此,还在于她身上体现的教育家的人格风范。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看我们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多大的范围内给人以积极的影响。李老师把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结合起来,影响了一大批教师。
是什么使她从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成长为全国知名的儿童教育家?凭借什么李吉林用50年的时间实现了一种飞跃?她给我们启示众多。
1.对学生发自心底的爱
李老师之所以成为大家,主要是因为长期扎根校园,扎根课堂,坚持操守,忍耐寂寞,对教育、对孩子表现出了一种特别的爱。没有上大学,对她来说不是一件坏事,她有一句话:小学就是她的大学。她把教育当做天职和内在需求,当做一种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从《李吉林文集》能看出一种境界。境界决定了她的发展。所以,在她的人生词典中,找不到“急功近利”。 "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智慧,儿童的情感,让我激动不已。此情此境,如诗如画,我仿佛也是诗人,包含着深情,在儿童的心田上,写着明天的诗句。"这就是她对学生的爱
2、“生命不息,成长不止”‘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教师自我发展第一要素。
李吉林没有上过大学,更没有读过硕士、博士。她以诸多名家为师,苦读大师们的著作。从夸美纽斯、卢梭到杜威、苏霍姆林斯基;从鲁迅、巴金到托尔斯泰、雨果;从西方古典文化,到中国诗词歌赋、古代文论;所涉范围之广可说是古今中外、兼收并蓄。她的苦学为她的实验探索奠定了厚实的基础。“生命不息,成长不止”,在现代的信息社会,这种终身学习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
3、“行”与“思”结合,持之以恒的“用笔写下思想的轨迹”,是教师实现自我超越的重要台阶。
仅仅是积累并不能成就李吉林的探索,她的成功不是靠书斋里苦读读出来的,而是一个善于思索的“思想者”在实践的沃土上“耕耘”出来的;是经历了摸索、尝试,在不断的反思中点滴形成的。她以常人难以拥有的坚韧,从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她从不间断地用笔写下思想的轨迹。作为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教育者,李吉林放弃了无数的假日和组织安排的疗养,谢绝了多少次外出教学,使自己专心致志地做着、想着、写着。把自己在实际工作当中的种种心得,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她从实践的基础上提升、飞跃,概括出了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论。
“一个和人世间最稚气的儿童生活了50年的小学老师,能出‘文集’,这实在是意想不到的事。”李吉林是这样说的。她以独有的“学”、“行”、“思”、“著”高度融合的探索方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道路,而她的成功也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做一个终身的学习者,不断学习,超越自我,让爱和智慧的种子在孩子的心田开花,这是李吉林老师的追求,也应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