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华伟
祥林嫂原本是一个极勤劳、能干、招人喜欢的女佣,后来她招人讨厌了,为什么?因为她整天唠叨,“我以为春天了,不会有狼了”,“小宝就坐在那儿,剥豆子”。她就只剩下这两句话,而且反复地说。人们讨厌她,拒她于千里。对于祥林嫂的唠叨,我们该如何看待?她为什么会如此不知趣地唠叨个没完?推而广之,我们身边是不是也会产生现代‘祥林嫂’。 祥林嫂的唠叨是因为她的过份悲伤,丈夫没有了,儿子没有了。她的痛楚是要得到排解的,可是没有人肯听她的倾诉,于是她就变成了自言自语,于是人们认为她疯了,于是她最终被无望所打倒,于是她死在茫茫的大雪天。却没有一个人知道,祥林嫂无声无息的走了,永远离开了人们的视线,永远离开了这个没有同情心的社会。 时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际关系也有了变化。但这并不等于社会的同情心比祥林嫂那个时代好了。表面的文明掩盖了实际的野蛮,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因此依然会产生新的祥林嫂式的人物。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妇女得了抑郁症,而不能自拔。 有人说这种问题也不仅仅发生在女人身上,男人也如此。 不对,我们的社会至今依然重男轻女。只不过人们知道这种想法不能公开表达,然而在实际的行为中,仍然顽固地坚守着。这就使妇女处于一个看似公平的社会中,而又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可能也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世界其他国家亦然,即使自命最文明的西方国家亦然。 似乎祥林嫂的事以及其她女性的事都是琐事。现实生活中有哪一样算得上大事呢。不都是小事的结合吗?就因为这种思想的作祟,常常就剥夺了女人的发言权。只要女人一开口决不会有人认真地听,还会冠之以‘头发长,见识短’。久而久之,妇女也越来越失去信心,甚至连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了。最后只好缩到丈夫身后,做一个火头军师、清洁工、保姆。 祥林嫂的大悲剧,并未落幕,只是形式不同罢了。何时能为“祥林嫂”划上句号,尚待我们不懈地,世世代代为之而奋斗。显性的祥林嫂不复存在了。隐性的依然在痛苦地挣扎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