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博客 |
|
|
作息时间表 |
|
|
|
如何让教授上课成为一项基本制度
发布者:anhoo 发布时间:2012-04-23 16:39:54 阅读:1073次 [关 闭] |
教育部日前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将成为一项基本制度,不给本科生上课的不得聘为教授。
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曾提出,高校必须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从过去多年的实践看,这一制度未能真正建立,一些高校还采取了各种变通方式,课表上授课者是教授,可上课者却是教授的研究生或其他教师。
教授之所以难上本科讲台,这与高校的评价、考核机制有关。在很多高校实行的教师评价体系中,排在前列的是论文、课题、经费、专利指标,教学任务放在最后,且只有工作量的要求。一名教授如果不上课,但发表论文、申请课题成果可观,照样可以获得优秀评价,反之,即便课上得再好,也可能通不过考核,连基本薪酬也可能兑现不了。
而高校之所以采取这样的考评指标,与高校的定位和政绩思维有关。我国985高校、211院校,甚至一些一般本科院校,近年来都提出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于是将学术研究作为学校的重点,进而对教师的评价,首要看学术研究成果。如此一来,教师的精力被导向到学术研究,成为拿“学术工分”去兑现薪酬的“学术民工”,教育教学则成为负担和累赘。再就是,对于学校的管理者来说,论文、课题、经费是可以在短期里突破并向社会展示的??我国的大学排行榜,就把这些作为十分重要的评价指标。而“百年育人”的事业,需要长时间见效,期望快出成果与政绩的办学者等不及。大学成为论文中的大学、排行榜中的大学,日益变得功利化。
另外,当前的学术管理方式,也让教授们即使想从事教育教学,也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按照目前的学术课题申报、评审机制,很多教授的精力被用于跑课题、跑奖励中。而这必然与本科教学冲突。按照本科教学的安排,教授们一周要给学生上一到两次课,这意味着不能经常出差,可是,为申请课题、搞好“学术社交”,一些教授成了空中飞人,这就是本科教学“挂名教授”的由来??由于教授要跑来跑去出席各种申报、评审场合,所以只有把上课任务转给他人。
在世界一流大学,纵使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办成研究型大学,但人才培养仍是不可动摇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大学的功能,都是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功能展开的,开展一流的学术研究,也是为培养一流的学生服务。而在我国大学,这几者的关系相当程度上已经混淆、颠倒,使得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大学严重弱化。在人才培养中,本科教学相对于硕士、博士教育的地位更低,一些优秀的教授忙于带博士和硕士,无暇花时间参与本科教学,指导本科学生。
因此,我国要建立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的制度,必须从办学的定位、教师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新的调整,要让大学的定位回归教育本位,同时建立教师同行评价机制,避免行政指标左右教师的教育和学术精力。而要实施这些调整,就必须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在大学内部厘清行政权与教育权、学术权的关系。
其实,这些调整不仅对人才培养管用,对学术研究也将起到积极作用。我国大学教授要摆脱“学术民工”的状态,也需要同行评价机制,有自主研究的空间。此次教育部的《意见》中提到,要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规范教师兼职兼薪,建立教授、副教授学术休假制度。这些制度要落地,离开了同行评价机制,是难以实现的。如果继续沿袭现行评价体系,只会导致教育和学术更加行政化,无益于大学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
|
|
|
|